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压煤粉密相气力输送垂直管阻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该文通过试验和理论计算两种方法研究了高压下煤粉密相气力输送垂直管段的压力损失情况。理论计算是在Banh气力输送理论基础上,引用周建刚的垂直管附加压损系数的经验关系式进行计算的。经试验研究发现,尽管输送气体表观速度呈下降趋势,而垂直管段的单位压损随固气比增加而增大。引起垂直管段压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输送煤粉浓度。通过试验值与计算值之比较,发现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得非常好,说明基于Barth附加压降法对高压煤粉密相气力输送垂直管阻力特性的计算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不同煤粉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输送压力可达3.6 MPa,输送速率通量可达4 600 kg×s-1×m-2的气力输送中试实验台上,进行3种煤粉(内蒙、大同和兖州煤粉)、同一煤种(内蒙煤粉)不同粒径的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的系统实验研究。考察输送压力、总输送差压、流化风流量、煤粉粒径和煤粉种类等因素对输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压条件更有利于实现较高固相速率通量的低速密相输送;输送速率通量随着流化风流量的增大而先略增后略降;系统的输送能力随着煤粉粒径和水分的增大而降低,且水分的影响更大;不同管段的压降呈现不同的特征,说明管段的布置影响流动阻力和稳定性;煤粉颗粒大小和固气比均是影响压降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煤粉加压密相输送实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该文建立了一个接收端压力为3MPa,输送压差可达1MPa的高压密相气力输送实验系统,在其上用氮气进行了干煤粉加压密相输送实验,研究了该系统作为干煤粉加压气化炉供煤装置的工作特性,包括输送稳定性、以及输送压差与煤粉输送速率和输送管中煤粉浓度的关系等。研究结果表明,该干煤粉加压密相输送系统工作稳定,实现了高浓度低速连续的密相输送。在3MPa下,输送煤粉的固气比达到586kg/m^3(气)、输送速率通量达到3775.6kg/(m^2.s),输送气体速率范围为4.2m/s-6.9m/s,达到了干煤粉加压气化炉的工艺要求。分析表明,在高压、高浓度密相输送情况下,输送管中的煤粉浓度是影响输送管道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输送压力可达4 MPa的气力输送实验台上,进行不同平均粒径煤粉的密相输送实验。获得了不同操作参数下的弯管压损实验数据。在Barth附加压力损失理论基础上,考虑发送压力以及煤粉物性参数对弯管压损的影响,运用量纲分析法,得到高压密相输送时附加压损系数的关联式。用关联式预测的压损值与实验值吻合得很好。研究表明,相同质量流量下,平均粒径大的煤粉在弯管中的压损要高于平均粒径小的煤粉;在密相气力输送中,压损随表观气速的降低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垂直管煤粉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特性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颗粒动力学理论,采用k-e-kp-e p湍流模式,对垂直管内高压密相上升流的三维流动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其颗粒浓度高达30%,并对部分模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模拟过程中考虑了气固两相之间的湍流相互作用,得到了两相速度分布、浓度分布和湍流强度分布,考察了表观气速、输送压力和煤粉粒径对流动行为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表观气速的增加导致压降梯度先减小后增加,导致煤粉浓度减小;输送压力的减小导致压降梯度减小;煤粉粒径的增加导致压降梯度增加。通过实验得到了表观气速和输送压力对压降梯度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发送罐出料方式对煤粉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上出料输送实验台基础上,改造出一个包含一套上出料和一套下出料的密相气力输送系统综合实验台。在此实验台上,以高压氮气作输送载气,进行了兖州烟煤的输送实验。通过改变出料方式及操作参数,对比研究了上、下出料系统输送特性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操作参数对上、下出料输送系统输送特性的影响具有一致性,但这种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别。相同条件下,上、下出料方式输送系统中,煤粉质量流量、表观气速都随着总输送压差的增大而增大,煤粉质量流量随补充风流量增大而减小。补充风流量不变的前提下,总输送压差较低时,煤粉质量流量随着表观气速增大而增大,上、下出料方式对煤粉质量流量的影响随着表观气速变化规律不显著;总输送压差较高时,煤粉质量流量随着表观气速增大而减小,上出料输送系统煤粉质量流量明显高于下出料输送系统。随输送压差增加,固气质量比先增加明显后增加趋势减弱。上出料系统的煤粉质量流量、表观气速和固气质量比均略高于下出料系统。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管路的挤压流型气力输送的特性和流动阻力,分析了能量方程的各项损失,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了气体粘性损失的关联式,进而对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得到了压力和空隙率沿管路的分布,数值结果和实验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8.
该文在自主研发的密相气力输送实验装置上,分别以CO2和N2作输送载气,进行了兖州烟煤的输送实验,对两种输送载气下输送特性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操作参数和输送载气对输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输送载气不同时,操作参数对输送特性的影响有相似规律,载气差异导致输送特性的差别也比较明显。两种载气下,煤粉质量流量都随总输送压差的增大而增大,随补充风流量的增大而减小;滑移速度都随总输送压差的增加而增大,随补充风流量的增加而减小;煤粉质量流量均随滑移速度的增大而增加。相同操作条件下,用CO2输送时,煤粉质量流量和滑移速度均较小,滑移速度与煤粉质量流量的关系也与用N2输送时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煤粉高压密相气力输送是气流床加压气化的关键技术,其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获得较高的管路固气比。该文在输送压力可达3.7 MPa,管路固气比可达660 kg×m-3的气力输送中试实验台上进行系统的研究,考察输送压力、输送差压、流化风量、充压风量、补充风量、煤粉含水率等因素对管路固气比的影响,并建立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对其进行了有效模拟。上述工作将为系统的控制和运行提供一定的指导,同时为深化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自主研发的高压密相气力输送实验台上进行不同配比的生物质粉与煤粉混合物的输送实验,对比分析输送不同物料时,直管和弯头等管段的阻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粉与煤粉混合物在此系统上可以稳定、可控输送。在固气体积比μv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直管和弯管的压降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大;表观气速相同时,粉体中煤粉配额增大,各管段压降随之增大。此外,根据Barth附加压力损失理论,运用量纲分析法,考虑气体与粉体密度以及输送几何条件等对压降的影响,得到了各管段的压降回归公式,此公式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1.
CO_2作输送介质的煤粉高压密相输送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CO2作输送介质进行了干煤粉加压密相输送实验,研究输送管道中物料的流动状况、总输送差压和补充风流量变化对输送特性的影响以及输送水平管中的阻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以CO2为输送介质的煤粉密相加压输送系统可以稳定、可控运行;补充风流量增大时,煤粉速率通量逐渐减小,表观气速逐渐增大;在相同的表观气速下,压降随着固气比和煤粉速率通量的增大而升高。此外,得到了CO2作输送介质的水平管压降的回归公式,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赵俊  付小平 《湖北电力》2010,34(2):21-22,25
详细介绍了新型的真空气力输送石子煤系统。通过对系统深入分析,并与目前国内主流石子煤输送系统进行比较,总结出真空气力输送石子煤的特点及推广运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电站锅炉并联送粉管道阻力平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福国  翟慎会 《发电设备》2008,22(3):185-190
综合分析了含粉气流阻力计算方法,给出了一套完整的、适宜编码计算的阻力平衡节流孔的设计方法;在分析了整个管路流动阻力随煤粉浓度变化的特性基础上,提出了管道模拟计算和现场调整试验相结合的纯气流状态管道风速不平衡调整法。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低压气力连续除灰系统的原理、设计、设备选择、应用及工程实例,以及气力除灰系统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方迪  方翀 《发电设备》2003,17(6):38-40
电站锅炉送粉系统过去所采用的膨胀补偿器通常为波形管补偿器、套筒补偿器或绞接式补偿器,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龙岗电厂锅炉送粉系统选用了基于ABB CE技术的挠性补偿器,实际应用效果良好,解决了补偿器漏粉、自燃、堵塞以及补偿量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设计一种电厂粉煤灰密相输送系统,讨论设计和应用中一些参数的设置,同时还给出了防止堵管的措施以及使用球形弯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在高压密相气力输送过程中输送气体的可压缩性对输送管道中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气体可压缩性的多相流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将可压缩工况与不可压缩工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对于不可压缩气固两相流模型而言,可压缩气固两相流模型增加了管道中心两相速度和管壁附近的两相脉动速度,导致流动的扰动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SPRINT"系统工艺过程及控制要求的介绍和分析,研制了一套粉体气力输送的自动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S7-300PLC作为主控制器,通过STEP7软件进行控制程序的设计及对系统硬件进行配置,使用WINCC Flexible开发HMI的监控界面,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及对状态信息的监控。经过联合利华有限公司的使用,验证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可有效节约经济成本,提高配料精度。  相似文献   

19.
主要分析了河津电厂在灰分高、灰量大的工况下,正压气力输灰系统易出现故障及影响系统出力的原因,并提出简单易行的改造方案,改造后系统出力明显提高,对正压气力输灰系统设计出力不足的电厂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