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随着油田含水上升,原有集油参数已不适应目前节能减排的要求,单井回油温度、中转站掺水温度的降低,导致了计量间温度达不到设计初值。研究并试验应用了计量间小户型水源热泵、小型电热锅炉、液流热能发生器3种新型采暖技术,通过现场应用及完善后,均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若按厂单管不加热集油模式计算(站辖油井50口,计量间5座,单井掺水量0.5 m3/h),年可节省天然气费用25.875万元,电费4.15万元。  相似文献   

2.
大庆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采油期,导致原油集输热力系统自耗天然气呈上升趋势.为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原油生产成本,开展了喇萨杏水驱高含水油田不加热集油节气技术研究.2007~2011年,在现场试验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低温集油技术在大庆油田大规模推广,先后有42座联合站系统、392座转油站系统和37200口油井实施了采出液低温集输处理工艺技术,累计节约天然气6.57×108 m3,取得经济效益10.58亿元.  相似文献   

3.
大庆杏北油田原采用萨尔图开式集油流程,1978年开始全部改为双管掺活性水的小站密闭集油流程,并配套建设了油气处理及回收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降低了油气损耗(据实测,杏三联地区由原来的2.218%降至0.509%),降低了生产能耗,提高了油井产量(回压平均下降1.34公斤/厘米~2油井产量平均提高5.3吨/日),提高了经济效益(至1982年底,集气量增加20万米~3/日,轻烃回收量增加3万吨/年)。  相似文献   

4.
过渡带地区油井冬季降温集输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油井采出液的气液分离和流动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降低油井集油温度创造了有利条件,低温集油和不加热集油技术已逐步推广。但过渡带地区因其地质特性,一直视为低温集油、不加热集油技术应用的禁区,本文重点对过渡带地区油井实现冬季降温集输可行性进行探讨。从试验情况看,产液10t以上,含水70%以上井可实现降温集油;在掺降温水60℃时,日掺量在15m3以上可以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5.
浅谈萨南油田不加热集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庆萨南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采油期,导致原油集输热力系统自耗天然气呈上升趋势。目前在萨南油田采用的不加热集油方式有多种。其中掺常(低)温水不加热集油方式适合于在中转站内所辖的电泵井或高产液井较多及含有部分低产液井的情况。“一站、两制”不加热集油方式则既能满足掺常(低)温水—老井的不加热集油需要,又可以保证低产液、低合水的油井的安全生产。1996年在萨南油田又进行了“三不”复合试验,对产液量较高的油井采用掺常温水不加热集油方式。萨南油田采用的常规单管不加热集油方式适用于单井回油温度不低于32℃、回压不超过0.5MPa外情况。此外萨南油田还采用双管不加热集油、单管电加热环状不加热集油等不加热集油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在高寒地区对高含蜡、高凝固点原油实施不加热集油的机理和大庆萨南油田实际采用的四种不加热集油流程及其配套技术。推广不加热集油技术后,大庆萨南油田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该项技术对油田大面积推广不加热集油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华北油田西柳站目前采用伴热集油工艺,能耗较高。为了降低西柳站单井集油能耗费用,对西柳站的4口油井进行能耗测试与集油方案的优化测试,并对其进行了不加热集油工艺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伴热的去水温度相等或相近的情况下,合理控制伴热水用量,可以降低集油能耗费用。测试得到了4口油井集油的最低进站温度,均低于原油凝点,油井可通过降低伴热水的量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萨南油田已经开发40多年,生产工艺流程基本上为双管掺水、热洗分开流程,油井单井日产液量一般在10~400t/d,含水在51%~98%。随着原油含水率不断上升,继续采用加热集输流程,势必导致原油集输能耗升高,造成能源大量消耗,为此,探索实施了不加热集油集输方式。萨南油田开展不加热集油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即单管不加热集油、双管不加热集油、掺常温水不加热集油。  相似文献   

9.
对油井实施不加热集油是国内外矿场油气集输系统节能降耗的主要措施之一。文中简要综述了不加热集油工艺的研究现状。以及不加热集油技术界限。根据不加热集油存在的技术问题、影响因素等深入调研提出的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10.
正截至9月12日,陇东页岩油完钻水平井577口,总进尺231.7万米,2018年以来累计产油342万吨;今年前8个月累计产油76万吨,预计全年产量达到114万吨,百万吨整装示范区已初步建成。其中,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长庆华H100平台完成水平井31口,总进尺达15万米,平均水平段长2040米,不仅创单井7.7天水平井最短钻井周期纪录、1266米国内陆上最大偏移距纪录,更实现单平台5部钻机工厂化作业,以30亩占地面积撬动高达5万亩的"地下石油工厂"开发,创亚洲陆上页岩油最大水平井平台纪录。  相似文献   

11.
一、油气集输、油气处理现状油气集输、油气处理的工艺流程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我国各油田现有的工艺流程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先进的工艺流程,油气损耗为0.5%,集输加热能耗为10米~3气/吨油,接近国际水平。落后的工艺流程,油气损耗大于2.5%,加热能耗达50米~3气/吨油,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先进的油气集输过程,一般采用井口加药,单管常温密闭输送,即在井口加防蜡、降粘、破乳多效复合化学剂,既可节约加热能耗,又可减小油气损耗。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石油公司和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遵照共同投资、共同勘探开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原则,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的黄岩7-1构造(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名为残雪构造)及其相邻的两个构造区域上合作勘探开发油气资源,为此双方同意先在黄岩7-1构造钻预探井一口。黄岩7-1构造位于西湖凹陷南端一个洼陷中,新生界厚达7000米以上。构造是受挤压力形成的短轴背斜。该井于1989年6月13日完钻,井深为3651.13米。全井发现较好的油气层段,并在新的层位发现了油气显示,经过测试其中三层合计折算日产(能力)天然气88.5万米~3、凝析油132.5米~3,是继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平湖4井之后又一口高产油气井。东海陆架盆地是一个大型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盆地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新生界基底  相似文献   

13.
论“三高”原油不加热集油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大庆萨南油田室内和现场试验研究结果及矿场生产实际为论据,对油井出油温度,油井生产状况,原油流变特性,原油含水率四个影响“三高”(高含蜡,高凝点,高粘度)原油不加热集油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给出了油井实施不加热集油的可行性及其工艺方法;提出了在低温不加热集同条件下,“三高”原油生产井出油管道结蜡轻微或基本不结蜡,井口回压高的主要原因是“三高”原油的低温高粘特性所致,低温集油基本不影响油  相似文献   

14.
大庆外围油田地层渗透率低、油品性质差、单井产量低、地面建设可依托性差,制约着油田开发。目前在大庆外围油田应用的原油集输工艺主要有双管掺水集油工艺、单管环状掺水集油工艺、电加热集油工艺、单管深埋不加热集油工艺等。结合产能建设及老区改造工程将葡北油田剩余油井改造为单管不加热集油工艺,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能耗。  相似文献   

15.
HW-01系列防蜡降粘剂在不加热集油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解决大庆油田环状集油流程“三不”(油井采出液不掺水、不加热 ,油井不用热水洗井 )集油试验中集油管道压降上升过快、抽油机不能正常生产的困难 ,在油井油套环形空间连续点滴和批加HW 0 1系列油井及集油管道防蜡降粘剂 ,取得了油井防蜡和降低集油管道压降双重功效 ,既实现了试验集油环秋季、冬季和春季 2 2 1天“三不”集油 ,又节省了大量的油井清防蜡剂 ,取得了良好的节能降耗效果。本文对该试验作了简要的介绍 ,指出了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6.
经过实践证明,单管深埋和单管通球两种不加热集油工艺能够适应含水率超过80%油田老区的开发生产。尤其是单管串联通球集油工艺,应用在高寒地区对"三高"原油进行不加热集输,适应了三次采油开发阶段进行高浓度聚合物驱的开发,利用新建产能井间距小的有利条件,通过多井串联通球既降低了单井投资又保障了高黏度采出液的顺利集输。但对部分高回压井要加强冬季通球操作的生产管理。单管环状减量掺水和单管电加热两种集油工艺是针对大庆外围低产油田因产量低、含水率低等原因无法实施不加热集油的实际情况,通过环状掺水和电加热方式改善集输条件,实现了单管集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点升温、线保温的单管电加热集油工艺,优化了电加热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能耗,是具有"偏、远、散、寒"等特点的大庆油田外围零散区块进行有效开发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国家石油公司开发的坎梅特(Canmet)加氢裂化新工艺已有5年之久.该工艺可用以改质重质原油或炼厂减压渣油.现已开始建造28.5万米~3/年的示范装置,拟组合在484.5万米~3/年的蒙特利尔炼厂中,预期1985年投入运转.坎梅特加氢裂化工艺是高转化率、高脱金属的残渣油加氢裂化过程,它使用添加剂抑制生焦,使高沸点烃类大量转化为轻质产品.原料与添加剂混  相似文献   

18.
电磁加热器在高凝油单井集输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含蜡量高的高凝原油在高寒地区的流动性极差,分析了4种针对高凝油的单井集油工艺,加热降粘最适合单井集油,但加热炉的运行成本高,不符合国家的能源政策。介绍了电磁加热器的结构、原理、特点和安装方式。现场试验表明,电磁加热器的加热效果好,比掺水加热节能78%,值得在高寒地区高凝油的单井集油工艺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掺温水不加热集油是利用井底油气到达井口后的余热和联合站(或中转站)含水原油经脱水后所产生的含油污水余热,在中转站停止供热,采取在井口掺含油污水的方法,把单井集油管中原油的综合含水提高到76%以上,使含水原油乳状液由油包水型变为水包油型,转相后粘度迅速下降,则可在较低温度下长期输送。本文结合试验情况对掺温水不加热集油工艺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掺温水不加热集油是利用井底油气到达井口后的余热和联合站(或中转站)含水原油经脱水后所产生的含油污水余热,在中转站停止供热,采取在井口掺含油污水的方法,把单井集油管中原油的综合含水提高到76%以上,使含水原油乳状液由油色水型变为水包油型,转相后粘度迅速下降,则可在较低温度下长期输送。本文结合试验情况对掺温水不加热集油工艺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