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气的运聚特征往往与断裂紧密相关。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分布与对油气起输导或封闭作用断裂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油气藏之间类比、同油藏不同油层不同部位对比的方法,从油气运移方向的角度出发,研究断裂附近油气聚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运移方向下断裂附近油气聚集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油气运移方向受控于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的条件,油气侧向运移时油气聚集所需的条件是遮挡断裂侧向封闭,而垂向运移时油气聚集所需条件是受盖层阻挡;油气运移方向不同,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的层位不同,侧向运移时油气主要在盖层之下储层中聚集,而垂向运移时油气主要在盖层之下高砂地比储层中聚集;油气运移方向不同,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部位不同,侧向运移时油气主要在反向断裂下盘砂体中聚集,而垂向运移时油气主要在断裂上盘砂体中聚集。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规律,在断裂和砂体空间配置类型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运移方向下断—砂配置与所形成油气分布之间关系的分析,对不同运移方向下断—砂配置聚集油气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运移方向不同,断—砂配置聚集油气存在着3方面的差异:断—砂配置聚集油气所需断裂类型不同,垂向运移条件下断—砂配置聚集油气所需的断裂类型是长期活动断裂;侧向运移条件下断—砂配置聚集油气所需的断裂类型是短期活动断裂;断—砂配置聚集油气圈闭类型不同,垂向运移条件下油气聚集圈闭主要有断块、断背斜、断层遮挡、断层—岩性和岩性上倾尖灭圈闭;侧向运移条件下油气聚集圈闭主要有断块和断层遮挡圈闭;断—砂配置油气聚集部位不同,垂向运移条件下油气主要聚集在断—砂反向配置的上盘砂体中;侧向运移条件下油气主要聚集在断—砂反向配置中的下盘砂体中。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碎屑岩盆地中断裂与砂泥组合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在砂泥组合及其被断裂破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运移方向下形成的油气藏与断裂及砂泥组合配置关系,确定了断裂与砂泥组合的配置类型,并以南堡凹陷为例研究其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断裂与薄砂厚泥组合配置,对油气垂向运移起封闭作用,对侧向运移起同层侧接作用;断裂与砂泥等厚组合配置,当砂泥岩层未被断裂完全错开,对油气垂向运移起封闭作用,对侧向运移起同层侧接作用,当砂泥岩层被断裂完全错开,对油气垂向运移不起封闭作用,对侧向运移起变径作用;断裂与厚砂薄泥组合配置,对油气垂向运移不起封闭作用,对侧向运移起变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气分布和油气运聚过程之间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方法,对其油气运聚过程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得到不同层位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均可分为垂向输导运移和侧向分流聚集2个过程.油气垂向输导运移过程主要受到2个因素的控制:油源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区域性盖层断接厚度大小控制着油气富集层位;油气侧向分流聚集过程主要受到3个因素控制:区域性盖层上下高砂地比地层有利于油气侧向分流,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断裂组合方式不同导致油气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断裂在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聚集与分布的作用,通过不同方向运移油气聚集与对油气运聚所起不同作用断裂之间关系分析,对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特征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层位不同,垂向运移油气在输导断裂附近多层聚集分布,而侧向运移油气在遮挡断裂附近聚集层位相对较少;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剖面聚集部位不同,垂向运移油气主要在输导断裂上盘聚集分布,而侧向运移油气主要在遮挡断裂下盘聚集分布;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平面聚集部位不同,垂向运移油气在输导断裂凸面脊处聚集分布,而侧向运移油气在遮挡断裂转换带处聚集分布。开展不同方向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特征的差异性研究,为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勘探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内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输导断裂主要特征部位发育及其确定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输导断裂主要特征部位与油气运移关系分析,以松辽盆地西部敖古拉断裂为例,就输导断裂主要特征部位对油气运移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输导断裂主要特征发育部位对油气侧向运移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输导断裂转换带发育部位是油气侧向运移穿过输导断裂的有利部位,因为转换带处砂体发育,形成穿过输导断裂侧向运移的输导通道,油气沿其穿过输导断裂侧向运移;(2)活动期输导断裂伴生裂缝相对发育部位是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的有利部位,因为活动期形成的伴生裂缝孔渗性明显优于其围岩,是沿输导断裂垂向运移的有利部位;(3)输导断裂凸面脊发育部位是其停止活动后油气垂向运移的有利部位,因为断裂停止活动后,伴生裂缝已紧闭愈合,凸面脊是油气沿填充物孔隙向上运移的汇聚部位,是油气沿输导断裂垂向运移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通过研究断裂对盖层破坏程度及其对下伏油气封闭能力,剖析了断-盖空间配置类型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断-盖空间配置分为不封闭型和封闭型,其中不封闭型包括盖层完全被断裂错开和盖层断接厚度小于其封油气所需的最小断接厚度的2种断-盖配置类型,封闭型是指盖层断接厚度大于其封油气所需最小断接厚度的断-盖配置类型。断-盖空间配置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封闭型断-盖配置对油气垂向运移起变径作用,对油气侧向运移起连接作用;不封闭型断-盖空间配置对油气垂向运移起减慢作用和部分变径作用,对油气侧向运移起变径作用。断-盖空间配置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封闭型断-盖空间配置油气均在其下聚集分布;不封闭型断-盖空间配置油气可在其上下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内油气分布规律,在断-砂输导体系类型及输导油气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类型断-砂输导体系与断裂密集带、泥岩盖层被断裂破坏程度之间关系,结合油气分布特征,研究不同类型断-砂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贡献。断-砂垂向运移输导体系可分为反向、顺向和双向3种输导体系类型。反向断-砂垂向运移输导体系主要分布在背形和向形断裂密集带内,顺向断-砂垂向运移输导体系主要分布在单斜形断裂密集带外侧,双向断-砂垂向运移输导体系仅分布在背形断裂密集带外侧。断-砂侧向运移输导体系可分为同层和跨层2种输导体系类型。同层断-砂侧向运移输导体系主要分布在断盖配置封闭的断裂密集带附近,跨层断-砂侧向运移输导体系主要分布在下部断盖配置不封闭,但上部断盖配置封闭的断裂密集带附近。反向断-砂垂向运移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贡献最大,其次是顺向断-砂垂向运移输导体系,最小是双向断-砂垂向运移输导体系。跨层断-砂侧向运移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贡献相对较大,而同层断-砂侧向运移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贡献相对较小。研究成果为正确认识含油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和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油气成藏规律,通过源岩和输导断裂空间位置关系、源岩排烃期与输导断裂活动时期之间关系及其与油气分布之间关系的分析,对源断时空匹配关系类型及特征和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源断空间匹配关系可以分为多源断、单源断和无源断3 种,前2 种油气沿输导断裂发生垂向运移,多源断匹配较单源断匹配更有利于油气大规模运移,后1 种源岩生成的油气不能沿输导断裂发生垂向运移,只能对侧向运移起调整作用。源断时间匹配关系可以分为源早断晚、源晚断早和源断同期3种,只有源断同期匹配有利油气沿输导断裂大规模运移,其他2 种匹配关系皆不利于油气沿输 导断裂大规模运移。源断时空匹配关系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 个方面:源断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聚集部位和聚集数量;源断时间匹配关系控制油气成藏时期及聚集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认为,高邮凹陷不同构造带表现出不同的油气输导样式:斜坡带油气输导体系以骨架砂体为主,断层、辉绿岩变质带为辅,主要为骨架砂体—断裂阶梯状输导,油气运聚模式以侧向运移聚集为主;深凹带油气输导体系以断层为主,骨架砂体与不整合面为辅,构成断裂—砂体垂向输导和断裂—不整合侧向输导,油气运聚模式以垂向运移聚集为主。不同储层特征...  相似文献   

11.
叠偏剖面三维偏移归位成构造图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通过叠偏剖面三维偏移归位方法所成构造图,较好的反映了地下构造点的真实位置和深度,克服了以往构造图上的构造点不是地下构造点的真实位置的缺点,为提高开发布井的成功率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2.
运移路径模拟和应用尝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式和方向对具体指出盆地油气资源量所赋存的位置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运载层中推动油气运动的作用力主要是浮力和毛细管力,而盖层则起着毛细管阻力作用.因此盖层的形状及空间分布就成了影响运移路径重要的封盖因素.该文试图根据盖层的几何形状特性,建立运移路径模拟模型,开发微机软件运行实施.在一个具体盆地进行运移路径模拟应用的结果反映,与已知勘探情况基本符合,能够检验油气期次性运移的地质概念,可以揭示运移过程,预测可能的运移聚集位置.   相似文献   

13.
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学背景与条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罗晓容 《石油学报》2001,22(6):24-29
利用数值盆地模型模拟分析在砂岩-烃源岩-砂岩所构成的油气初次运移系统内流体压力的分布形式和演化特征,讨论油气以游离相态通过烃源岩的孔隙喉道、微裂隙和干酪根网络等通道形式发生初次运移的动力学条件。模拟结果表明,烃源岩保持较高的过剩压力或相邻砂岩发生高压释放的地质过程有利于油气初次运移的发生。相关的地质条件与动力学背景的定量分析应是在宏观上研究油气初次运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叠前深度偏移的应用范围和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叠前深度偏移解决地质成像的应用范围,从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的基本概念出发,并给出了两个量板;从水平相对误差和垂直相对误差两方面给出了对何种地质构造的成像需使用深度偏移。深度偏移着重解决倾斜的、速度横向变化的地层以下构造的成像问题。结合了波动理论和射线理论的观点,引入一种基于拉东—高斯射束原理的深度偏移方法,这有助于解决我国陆相沉积构造的成像问题。深度偏移成功的关键是建立精确的地下速度模型,所以在文中还分析了多种速度建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油气成藏动力学及油气运移模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油气成藏动力学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系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上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一的含油气系统,也可以是多个相关含油气系统的组合,甚至可以是与某一油气藏形成有关的某些地质单元。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的建立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温度、压力(势)、应力等物理、化学场是流体运移的动力。在不同物理、化学场和不同流体输导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核心。有了各种边界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就可以在三维流体输导体系构造发育历史模拟的基础上实现烃类生、排、运、聚历史的模拟,从而揭示各种成藏规律,将石油地质研究提高到追踪油气运移路径、估算运聚量的新高度,为油气勘探提供全新的概念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工作手段。文内提出了宏观油气运移的概念模型,并由此导出了重要的油气运移概念。  相似文献   

16.
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处理技术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叠前偏移处理技术是解决精细速度分析和复杂构造成像的有效手段之一。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是近年来国内外地震资料常规处理的发展趋势 ,它可获得偏移归位后的速度场 ,适用于陡倾角构造和深部构造的准确成像。在渤南海区垦利 11- 2构造上 ,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的剖面较叠后偏移处理的剖面有较大改善 ,构造成像质量得到提高 ,断面及地层不整合关系较清晰 ,据此得到了新的更准确的解释方案。在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应用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很好地解决了逆断层的归位和下盘的准确成像。在琼东南盆地松涛 36 - 1构造上 ,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消除了由于海底崎岖造成横向速度变化所引起的下伏地层变形和不成像问题 ,证实了构造北倾存在 ,恢复了构造的真实面貌 ,获得了很好的地质效果 ,使得该构造的解释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采用先进的二维多测线深度域叠前偏移处理和成图技术成功地对乐东 2 2 - 1构造中深层“模糊带”进行了精细速度反演 ,实现了深度构造图的成图 ,落实了乐东2 2 - 1构造中深层存在圈闭 ,为发现乐东 2 2 - 1气田提供了准确的构造图 ,为勘探项目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应用石油含氮化合物分布研究石油运移是目前国内外有机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方向。本文从含氮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运移作用机理以及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提出应用石油含氮化合物研究石油运移的方法与程序。  相似文献   

18.
石油二次运移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静水条件下,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管状玻璃管模型,观察油在饱和水的孔隙介质内的渗流规律,通过选择与运移动力直接有关的参数,观察到油在孔隙介质模型中3种不同的运移模式.根据毛管数和Bond数综合分析各个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运移模式的表征,在运移模式图上分出界线明显的3个区:平稳推进区、毛管指进区、优势路径区.认识到在输导层物性确定条件下,单纯浮力以及相对较小的驱动力是油气形成优势二次运移路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Recent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losses of oil in a secondary migration pathway depend largel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way itself. Accurate assessments of the residual saturation are required to quantify losses during migration.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uthors report on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oil saturation at various stages of the migration/invasion process. The experiments made use of both apparatuses filled with an artificial medium composed of glass beads, and cores composed of reservoir sandstones from oilfields in NE China. The saturation of residual oil in the pathways was measured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mobile oil continues to migrate in a porous medium when the supply of oil has been stopped, but that the migration pathway shrinks and may become disconnected into isolated segments. Once active migration ceases, the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varies significantly from location to location within a pathway, and the average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falls to 30∼60%, depending on grain size and composition. A porous medium composed of large grains commonly contains large pores and pore throats and thus may correlate with low residual oil saturations.  相似文献   

20.
流体间歇压裂运移——石油初次运移的重要方式之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济阳坳陷已成熟但未排过油的烃源岩样品粉碎、加水,在近似地层的温度和静岩压力下,用专门设备--油气生成运移模拟系统模拟流体运称。通过对模拟产物及济阳坳陷-系统地层剖面样品的物性及地化参数的分析与对比,提示了在沉积岩达到某一深度后,流体是以流体间歇压裂泥岩的不连通也隙,形成间歇流的方式进行初次运移,并对间歇流的特征进行了讨论,指出它是石油进行初次运移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