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马尾毛及其衬布的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测试产于我国的2种马尾毛(花马尾和黑马尾)的性能,研究了马尾毛的基本物理机械性能,如长度、细度、强度;同时介绍了马尾毛包芯纱的生产工艺,以马尾毛包芯纱为纬纱的马尾衬的生产加工工艺、后整理工艺和生产的关键工艺点.通过对马尾衬性能的测试研究,以及与其它衬布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了马尾衬在服装用衬布上的特点,为开发具有良好服用性能的衬布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供生产企业参考.  相似文献   

2.
马尾衬定形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马尾衬容易纰裂脱丝,通过浸胶定形工艺和软件定形工艺以及马尾衬进行整理,收到良好的定形效果,树脂整理可显著降低马尾衬经向缩水率。  相似文献   

3.
一、包衬的分类 胶印机的印版滚筒与橡皮滚筒表面都有包衬,滚筒包衬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 1.硬性包衬 一般在橡皮布下垫几张纸即构成硬性包衬,这类包衬相对较硬,弹性模量较大,少量变形就能产生很大的印刷压力。硬性包衬压缩量较小,即弹性变形小,网点变形与扩大也就小,对网点传递较好,从而有利于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多纤维贴衬和单纤维贴衬进行耐洗色牢度试验,比较了这两种贴衬试验的测试结果及合格率的高低,提出了几点对纺织品色牢度质量控制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干洗作为纺织品的护理方式之一,在护理标签中有相关标注。通过对测试条件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ISO、GB、JIS和AATCC四种护理标签中所涉及耐干洗色牢度标准的异同。通过分析可知,四种标准测试原理和所用设备一致,但测试条件不同。测试结果表明,四种样品的变色等级一致,沾色等级大部分一致,部分JIS试样沾色等级较低。对比单纤维和多纤维贴衬测试结果可知,两种贴衬测试结果不可等同,且单纤维贴衬测试更严格。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复合材料预制件结构和弯曲性能的关系,丰富2.5D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数据库,为2.5D复合材料的设计者提供参考;采用三点弯曲试验方法对4种结构的2.5D芳纶机织复合材料进行了经向和纬向弯曲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带衬经结构复合材料经向的弯曲性能优于不带衬经结构复合材料,带衬纬结构复合材料纬向的弯曲性能高于不带衬纬结构复合材料;该测试的结论为:伸直状态的衬经纱对经向的弯曲性能具有大的贡献,伸直状态的衬纬纱对纬向的弯曲性能具有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档西服向"轻、薄、柔、挺、舒"方向发展,针织双点黏合衬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生产中黏合衬的选用及其黏合效果是影响服装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研究高档西服面料和针织双点黏合衬的最优黏合工艺,选择了4种轻薄型精纺毛织物和4种针织双点黏合衬进行一一组合形成16种试样,采用正交方法设计筛选了9种黏合工艺参数组合,分别在9种工艺条件下黏合后进行试样洗涤前后的剥离强度测试,洗涤后的尺寸变化率测试和外观质量评级,得到了各种试样最优的黏合工艺及匹配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耐洗色牢度测试标准GB/T3921—2008-9GB/T12490—2007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指出了不同类型的贴衬会影响测试结果,并且提出了测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介绍了测试各种纺织品耐洗色牢度的检测方法和贴衬的选择技巧。  相似文献   

9.
纺织品耐洗色牢度检测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才英 《印染》2008,34(22)
对耐洗色牢度测试标准GB/T 3921-2008与GB/T 12490-2007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指出不同类型的贴衬会影响测试结果,提出了测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介绍了测试各种纺织品耐洗色牢度时的检测方法和贴衬的选择技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9种轻薄精纺毛织物在粘衬前后分别进行KES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粘衬前后织物力学性能的变化,并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织物的基本风格和综合风格,对精纺毛织物粘衬前后的触觉风格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得出精纺毛织物粘衬后的手感有所降低,对与全毛衬西装的市场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煮、微波熟化、微波复热三种加工方法,通过物性仪测定不同熟化方式对速冻水饺皮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和水煮速冻水饺皮的物性指标相比,微波复热导致水饺皮的煮后强韧性降低,硬度增大,回复性降低;微波熟化水饺皮的煮后强韧性和弹性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能提高水饺皮的咀嚼度68%,回复性24%;因此微波熟化是一种可以代替水煮加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22,105(9):7588-7599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dairy cattle breeding goals with more emphasis on resilience. We simulated the consequences of increasing weight on resilience indicators and an assumed true resilience trait (TR). Two environments with different breeding goals were simulated to represent the variability of production systems across Europe. Ten different scenarios were stochastically simulated in a so-called pseudogenomic simulation approach. We showed that many modern dairy cattle breeding goals most likely have negative genetic gain for TR and promising resilience indicators such as the log-transformed, daily deviation from the lactation curve (LnVAR). In addition, there were many ways of improving TR by increasing the breeding goal weight of different resilience indica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dding breeding goal weight to resilience indicators, such as body condition score and LnVAR, could reverse the negative trend observed for resilience indicators. Loss in the aggregate genotype calculated with only current breeding goal traits was 12 to 76%. This loss was mainly due to a reduction in genetic gain in milk production. We observed higher genetic gain in beef production, fertility, and udder health when breeding for more resilience, but from an economical point of view, this was not high enough to compensate for the reduction in genetic gain in milk production. The highest genetic gain in TR was obtained when adding the highest breeding goal weight to LnVAR or TR, both with 0.29 genetic standard deviation units. The indicators we used, body condition score and LnVAR, can be measured on a large scale today with relatively cheap methods, which is crucial if we want to improve these traits through breeding. Economic values for resilience have to be estimated to find the most optimal breeding goal for a more resilient dairy cow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亚基变异类型的大豆分离蛋白凝胶质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6个蛋白亚基含量变异类型大豆品种制备的分离蛋白为材料,采用SDS-PAGE测定了蛋白亚基的含量以及采用质构仪测定了凝胶的质构特性,并对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制备的分离蛋白在凝胶的硬度、粘性、内聚性、胶粘性、咀嚼性、回弹性、破裂强度等特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凝胶弹性上无显著差异;桂阳紫金豆制备的分离蛋白凝胶具有最高的硬度、弹性、内聚性、胶粘性、咀嚼性、回弹性和破裂强度值,而西峡小粒黄制备的分离蛋白凝胶具有最低的硬度、粘性、胶粘性、咀嚼性、回弹性和破裂强度值;大豆分离蛋白各亚基含量与凝胶各质构特性在相关程度和相关性质上也存在差异,尤以A3和B4亚基对分离蛋白质构特性影响较大;7S、11S组分含量和11S/7S比值与分离蛋白凝胶质构特性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纬编针织牛仔面料的保型性和尺寸稳定性,以靛蓝纱、本白棉纱、涤纶、氨纶为原料,采用成圈+ 浮线、集圈+ 浮线的复合组织设计了斜纹和鱼鳞结构的2类共11款弹力纬编牛仔面料作为裤料。对11款纬编牛仔面料的弹性回复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纬编牛仔面料的纵向弹性回复性均优于横向,适合横裁;织物纵向即腿围方向弹性回复性好,拉伸弹性实验测试中,横向即裤长方向因浮线的存在需施加较大的定伸长力,说明横向的延伸性及弹性较小;组织结构和浮线长度对横向弹性回复性影响较大,织物纵向的弹性回复性受氨纶线密度、比例和线长影响。当组织均为六路斜纹时,非弹性纱线密度大,单次拉伸弹性回复率与纵密成反比,但3次拉伸后弹性回复率下降明显,表明非弹性纱线密度越大,纬编牛仔的纵向多次拉伸弹性回复率越差。  相似文献   

15.
16.
汤圆TPA质构特性测试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汤圆进行TPA测试,选取测试速度和压缩比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汤圆TPA质构测定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测试速率对结果影响不显著,压缩比对考察的质构参数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对硬度和回复性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拟合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速冻汤圆较为理想的测试条件为:测试速率1mm/s,压缩比60%。  相似文献   

17.
采用弯曲、定负荷拉伸和定伸长反复拉伸方法,对山棕纤维进行回弹性测试,分析研究其弯曲和拉伸回弹性。结果表明:增加作用时间和负荷都将降低山棕纤维的回弹性,回复时间的延长有助于回弹率提高;山棕纤维的弯曲回弹率在回复时间的前5 min增加较快,之后趋于缓慢,弯曲缓弹性形变完全回复需要较长时间,弯曲时间对于弯曲回弹率的影响大于负荷的影响;定负荷回弹率随负荷增加基本呈现线性下降,而随拉伸时间延长下降的趋势由缓变急;随着循环拉伸进行,定伸长回弹率下降速度由大变小,最终拉伸次数不再明显影响回弹率。  相似文献   

18.
猪肉腌制过程中亚硝酸钠添加量对其质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庆利  屠康 《食品科学》2006,27(4):62-66
亚硝酸盐是腌腊肉制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具有发色、抑菌、改善风味和质构等作用。本试验应用质构剖面分析方法(TextureProfileAnalysis,TPA)对猪肉腌制过程中不同亚硝酸钠添加量对其质构的影响做了初步研究,发现随着腌制时间的增加,硬度(Hardness)、胶黏性(Adhesiveness)、弹性(Springiness)和咀嚼性(Chewiness)增加,而粘聚性(Cohesiveness)和回复性(Resilience)减小。添加亚硝酸盐后,硬度和咀嚼性增加显著(p<0.05),胶黏性和弹性增加不显著(p>0.05);粘聚性减少不显著(p>0.05),回复性减少显著(p<0.05)。猪肉腌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显示,水分、脂肪、蛋白质、胶原蛋白和亚硝酸盐都有降低趋势。通过化学成分含量与质构指标的相关分析,水分含量与胶黏性、回复性和弹性的相关性较高(分别为r=0.891,r=-0.770,r=-0.770:p<0.05),是影响质构的主要因素;亚硝酸盐与弹性显著负相关(r=-0.808,p<0.05),而与其它质构指标相关系数较低;胶原蛋白含量与回复性的相关性较高(r=0.740,p<0.05);脂肪、蛋白质含量与质构指标的相关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19.
PTT纤维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PTT纤维的性能特征,系统对比分析了PTT纤维、PA纤维、PTT/PET纤维、PTT/PBT纤维以及高收缩PET纤维共5种纤维的拉伸性能、回弹性能、卷曲性能及沸水收缩性.试验表明,PTT纤维具有优良的弹性回复率,PTT/PET纤维、PTT/PBT纤维的的卷曲性和沸水收缩性能比PTT纤维更为优异,认为在今后PTT纤维的研究中可以尝试对其结构改进,以更好发挥其性能优势.  相似文献   

20.
应用六种不同化学成分的干酪样品研究化学成分对再制干酪结构性质的影响。通过TPA实验分析硬度、脆性、粘性、弹性、胶粘性、耐咀性、回复性等质构特性参数,并根据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干酪化学组分和粘弹性之间的关系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水作为增塑剂,脂肪作为润滑剂,均增加了干酪的液体性质。相反,蛋白质使干酪的三维结构更加牢固,从而使干酪更多的表现出固体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