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黄河》2015,(7):44-48
土壤水作为水资源的一种,其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逐步得到重视,但土壤水资源评价的研究仍显不足。土壤含水量可通过直接计算或间接反演获得,评价方法应以区域水量平衡为基础,采用循环量或可更新量等指标来表征资源的数量,并区分天然补给和人工灌溉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遥感等工具,耦合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实现尺度转换,结合土壤水资源质量评价获取不同时空尺度土壤水资源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淮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水资源较为贫乏,地下水资源在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居主要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加大,及各种人为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已造成该区水循环条件发生了较大改变,同时导致了局部地区脱盐脱碱,地面沉降,水质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研究的评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是两种不同性质和不同时空尺度的物理过程。任何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的影响都是发生在某种气候背景下而不是独立的,因而揭示气候变异和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有助于人们对自身行为后果的认识。如何将此两种过程耦合在气候系统中,将是天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相互作用研究的方向。本文在总结归纳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水文模型中对气候变暖水文效应的描写,研制陆面过程中对天然蒸发与各种人类活动产生的额外蒸散发的定量计算方法,并将它们融入大气和陆地的水量与能量平衡方程中,将是最终建成天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耦合模型的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研究问题。建立一个在网络上分散运营的,覆盖自然与社会,常规与非常规信息的数据库群,将为这种耦合模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治理格尔木地区地下水水位的上升, 促进地下水资源的科学利用, 减少地下水位上升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格尔木地区地下水位的响应进行研究, 对格尔木冲洪积扇 30年来降水量、 地表径流量、地下水埋深以及格尔木河人类活动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近 30 年来,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着地下水系统, 致使格尔木地区地下水水位发生了明显变化, 地下水水位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 通过逐步回归分析, 格尔木河径流量是近年来引起格尔木地区地下水水位升高的主要因素, 径流量对地下水水位影响较为显著, 显著水平为 0 1 038。  相似文献   

5.
河北平原地下水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河北平原地区地下水水化学中深、浅层水化学类型及主要离子组分等现状及变化趋势对比研究,浅析了影响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的因素,阐述了加强环境管理等人为影响对地下水环境的正态影响。  相似文献   

6.
北方干旱区地下水补给源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调查表明,内蒙高原、华北平原、东北湿地河流、湖泊的主要补给源来自于泉水,但是河流、泉水中的同位素与当地降水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表明地下水存在外源的补给。通过北方干旱区地下水中的2H、18O与全国降水加权平均值的对比发现,西藏内流区的渗漏水与北方干旱区的河流水、湖泊水具有相同的来源,西藏内流区的河流、湖泊存在渗漏,初步估算渗漏量超过800亿m3/a,其中纳木错湖泊的渗漏量超过90亿m3/a。氚与氟利昂(CFC)测定地下水的循环周期为20~30a,由此推断,羌塘盆地的渗漏水可能通过一种深循环方式补给到了内蒙高原、华北平原、东北湿地等地区,深循环的导水通道沿着西域克拉通、东亚克拉通以及微板块的缝合带分布,据此推断,板块缝合带附近分布的深层承压水与地下水的深循环有关,缝合带中地壳出现的高导低速结构可能是由导水通道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地下水年龄测定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的各种现行测年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地下水中的氚元素特征能满足测定地下水年龄的活塞模型,但由于降水初期氚的浓度不易率定,只能定性或半定量确定地下水的年龄。氟利昂是人工合成化合物,自然界中没有天然成分,是一种理想的示踪剂,但氟利昂测定地下水的年龄限制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降水的入渗补给。14C与4He测定地下水年龄的方法由于受到断裂带中排气影响,不易校正,所以不能适用于断陷盆地或活动断层地区。针对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华北平原地下水中氚浓度值仍然较高的现象进行讨论,认为该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源区应该靠近我国西部的核试验场。同位素关系表明,渗漏的纳木错湖水与东部的地下水存在相关性,西藏内流区的渗漏水自西向东补给到了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与华北平原。  相似文献   

8.
针对华北平原地下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分布式水文MIKE SHE模型,考虑人类活动(农业节水措施和南水北调工程)和气候变化等变化环境的影响,通过设定4大类情景(每类情景中均设定了3类气候变化子情景)模拟了2019-2028年华北平原地下水的利用状况.结果 表明:农业节水措施和南水北调工程等人类活动对华北平原地下水水位...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强鄯善县地下水管理,首先需要研究地下水动力场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趋势。根据地下水长观井监测数据和历史资料,分析了鄯善县南盆地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和地下水流场的变化规律,运用GIS软件,采用空间运算和叠图等方法,计算了三个时期的地下水储变量:1959—2004年,地下水储量减少11.6×108m3;2004—2011年,减少了2.8×108m3,总计减少14.4×108m3。总结了鄯善县南盆地地下水动力系统的演化规律:20世纪60年代以前,地下水系统为脉动非稳定系统;20世纪60年代以后,为动态非稳定扩张系统。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长治盆地浅层地下水水位的年内和年际动态特征及多年来的水质变化情况。分析了地下水开采、矿山开采、大型工程、环保工程、农业灌溉、工业和生活垃圾等淋溶液及生活生产废污水对盆地内浅层地下水的水位及水质产生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对盆地浅层地下水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影响盆地浅层地下水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水域空间率是一项重要的指标。一般情况下,某个区域中的水体面积越大生态环境越好。而水体面积又受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中国水体面积的变化规律及归因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根据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选取了9个研究区域。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使用多个光谱指数组合的方法,对1986-2018年的Landsat影像进行水体提取。采用Mann-Kendall法分析了水体面积动态变化特征,并借助双累积曲线法和分布式水文模型,进一步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体面积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剧烈,水体面积变化显著;(2)湿润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水体面积显著增加;(3)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跨流域调水以及水库修建直接决定大部分区域的水体面积变化。该研究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乌梁素海流域水循环系统的演变特征,利用乌梁素海流域内及其周边13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从1961-2011年51年数据分析其气温、降水、蒸发的变化趋势,发现气温呈现显著上升,降水量和蒸发量年际波动较大,未显示出明显的变化趋势;同时分析了湖泊进出水量、水位变化和土地利用情况,尤其在近10年来,耕地迅速增加,草地林地减少,湖泊水位降低和面积减少,水资源矛盾加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乌梁素海流域水循环系统演变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咸阳试验区地下水位随降水等主要气候因素变化的关系研究。研究表明,地下水位埋深较小、开采量较小时,气候因素变化与地下水位变化的关系密切;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开采量较大时,二者关联性较差。人类长期不断增加地下水开采,是导致试验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可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对人水系统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在分析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以及由两者共同引起的环境变化对人水系统影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对目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总结, 从影响作用机理、 环境变化因子、 对人文系统的影响、 人水综合系统的研究、 影响作用的量化共 5 个方面提出了目前研究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并分别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进而讨论了未来研究的趋势和重点, 引入初步的研究思路, 为以后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滦河下游地区水资源变化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滦河下游地区气温、降水、地表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地下水水位等系列的变化分析,认为降水变化是造成滦河流域下游水资源年际波动性变化的主要因素,但造成流域水资源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以农业灌溉为主的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活动对流域水资源的间接影响,以及向外流域持续调水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Water resources are the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However, the country is currently facing alarming water-related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its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 This editorial introduces briefly the status of its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the researcher level. It also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reported in this thematic issue to highlight its role in addressing flood and water-scarcity issues, improving water management in inland plains and suppor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Finally, some further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 China are offered.  相似文献   

17.
洪水资源化是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将洪水在安全保证、经济可行和社会公平的前提下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的措施,可最大限度的发挥洪水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是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危机的有效策略。目前,随着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文极端事件频发、重发,洪水的资源化利用难度增加,风险加大。本文在分析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洪水演变影响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着重论述变化环境下洪水资源化的特点及技术措施,并对现阶段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1950—2010年东北地区旱涝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为干旱洪涝频发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和储备基地,揭示其旱涝演化特征对合理应对干旱洪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选择最易受旱涝灾害影响的农业指标,以受旱面积率、受涝面积率为等级划分指标,通过对干旱、洪涝发生频次和发生程度的变化特点分析,揭示了1950—2010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东北地区干旱、洪涝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对于干旱灾害,全区的发生频次和程度在时间上呈增加趋势,在空间上呈从北向南逐渐增加的演变格局;对于洪涝灾害,全区的发生频次和程度,在时间上亦呈增加趋势,在空间上恰好与干旱呈相反的演变特征;纵观近1950—2010年旱涝灾害演变,全区呈现干旱、洪涝频发,且以洪涝灾害发生频次更高,但在时间上呈现以干旱增加较快,空间上从北向南呈现由干旱、洪涝并存向仅以干旱为主的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