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煤基熔融还原炼铁新工艺开发现状评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渝生 《钢铁》2005,40(11):1-8
介绍并评述了新出现的几种煤基熔融还原炼铁新工艺的开发现状。详细地介绍了10种煤基熔融还原炼铁新工艺的主要特点。目前在技术上成熟并已成功地获得工业应用的煤基熔融还原新炼铁法只有COREX一种。FINEX法、REDSMELT法、COSRI法及ITmk3法有较强的竞争力,经改进完善后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他煤基熔融还原炼铁工艺目前仅处于示范装置或半工业试验研发阶段。  相似文献   

2.
目前,有前铁矿石熔融还原的DIOS工艺正进入最后的研究和开发阶段。该项方案的实施目的是为了替代主炉炼铁工艺或作为高炉炼铁工艺的补充,在1994年度中,即从1994年4月至1995年3月共进行了4个炉役的中间试验厂试验,日产铁500t/d,尔后,在995年度中进行了第7个炉役到第10个炉役试验,从第6个到第10个炉役使用了局部装有水冷板熔融进行还的炉。使用了几种不同挥发分含量的煤进行高效率的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3.
直接还原和熔融还原新技术广东省韶钢集团公司蔡钢生编译近年来,各种直接还原和熔融还原新技术不断问世,有的尚处在开发和完善阶段,有的进入中间试验阶段,个别已经投入工业化生产。由于大多数炼铁新技术还不够成熟,再加上目前世界上钢铁行业不景气,这些新兴技术很难...  相似文献   

4.
解四海  何林潮 《钢铁研究》1994,(2):F003-F003,12
用KTB法生产不锈钢方法的改进据“CAMP─ISIJ”,1993,6:203报道,日本千叶制铁所第一炼钢车间在2座K─BOP顶底吹转炉上,采用熔融还原铬矿石工艺生产不锈钢。为使其精炼工艺的合理化、降低成本,导入了在脱碳炉内进行稀释脱碳,在RH中用顶吹...  相似文献   

5.
谢良贤 《烧结球团》1989,14(4):32-40
本文介绍了近期国内外熔融还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情况。1988年8月19日南非年产0.3Mt熔融还原设备的投产,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熔融还原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使熔融还原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Van l.  J 孙芹 《武钢技术》1994,(12):19-23
旋流转炉式炼铁炉(CCF)是由霍戈文、英钢联和厄尔巴的材料研究中心合作开发的熔融还原工艺。CCF把两个工艺步骤集中在一个反应器内,矿石预还原和熔化在旋流器内进行,最终还原在金属/渣熔池内进行。在CCF研究计划的第一阶段(1989-1992年),通过半工业试验设备的试验来证明CCF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为打通转炉炼钢过程锰矿熔融还原技术路径,提高锰的收得率,对锰矿熔融还原过程和提高锰收得率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热力学探讨,并在某钢厂200 t转炉上开展了工业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效稳定的铁水“三脱”预处理技术是锰矿熔融还原技术成功的基本前提;通过理论计算,在炉渣中的(MnO)质量分数为5%~10%,终点[C]质量分数控制在0.13%~0.36%时,终点钢液[Mn]质量分数可控制在0.3%以上。工业试验主要通过采用双渣法冶炼操作,在确保前期铁水低磷的条件下尽可能控制少渣量、降低炉渣中氧化铁,从而实现加入锰矿后提高锰收得率;并在现有工艺控制条件下,锰矿加入10 kg·t?1以内时,工业试验可使锰矿还原过程锰收得率超过40%,平均为51.40%;为进一步提高锰收得率,建议严格将锰矿熔融还原渣料总量控制在40~60 kg·t?以内,石灰加入量控制在10~15 kg·t?1以内;研究结果为锰矿熔融还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铁矿石的直接还原与熔融还原同高炉相比其优势在于,它不需要焦炭。这种工艺对于以电炉为基础的紧凑型钢厂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对于以铁矿石还原为基础的综合性钢厂来说,高炉仍然保持着为炼钢提供经济的初产品的地位。这点对联邦德国这种地域尤其是如此。全世界直接还原铁(DRI)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在持续增长,其中2000年设备总利用率为81%,而直接还原铁的总产量达到43.2Mt。预计电炉工艺路线的生产能力与产量将有进一步的增长。迄今,唯一得到大规模工业应用的熔融还原方法是COREX法,该法使用的是块矿。2000年,现有的三套正在运行的COREX装置总计生产了1.95Mt生铁。所有粉矿的熔融还原方法毫无例外地均处于开发、半工业试验以及实验阶段。  相似文献   

9.
孟劲松  仉红 《鞍钢技术》1995,(11):15-18
开发了一个厚渣层铁浴融还原过程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利用研究者们在实验室和半工业试验中得出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参数。并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推导建立的。运用模型对实际铁浴熔融还原过程进行了模拟和解析,计算结果和日本半工业试验结果基本相同,模型能预测多种操作参数对还原的影响,提出了加快还原反应过程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国内首次熔融还原工业性试验1989年11月7日在唐山钢铁公司进行。这次试验是将锰矿石、焦炭装入6t 侧吹转炉熔池上部,底部喷吹煤粉,在氧化供热条件下创造还原气氛,使渣中的锰经过还原反应进入金属中直接炼成锰铁。试验进行较顺利,取得初步效果。唐钢自筹20万元资金于1987年12月和1988年8月与东北工学院、上海工业大学、  相似文献   

11.
李华成 《中国锰业》1994,12(6):33-37
本研究采用冷固球团+回转窑还原焙烧工艺来处理平武锰精矿,球团内配碳含碳量为4.4%,粒度3~5mm,还原温度为900℃,时间为1h,还原过程中不需外配还原剂。经过6h的0.6m×3m回转窑还原焙烧连续试验取得了MnO_2最高还原率达93.96%,平均还原率为91.85%,产能为2.4t/m ̄3d的好结果。这些结果为工业试验及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熔融还原流程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改进的Rist操作线原理,编制了熔融还原流程工业试验物料和热量平衡数学模型。按照工业试验的要求,该模型增加了对试验数据的判别功能。为建立该流程的操作模型奠定了基础。用该模型进行了配料计算、中间产品预测和系统能耗分析,依据半工业试验数据对我国熔融还流 程的能耗进行了预算。  相似文献   

13.
杜挺 《钢铁》1993,(9):82-85
本文介绍我国近十年来的榕还原技术研究开发情况,主要包括铁浴造气和铁浴熔融还原、含碳球团竖炉预还原、流态化预还原、竖炉终还原、小型联动试验、半工业试验、炼铁合金和不锈钢母液、软科学研究、发表论文和人才培养等简况。  相似文献   

14.
炼铁     
《重钢技术》2005,48(2):55-56
煤基熔融还原炼铁新工艺发展动态评述 评述了近几年新出现的几种煤基熔融还原炼铁新工艺。目前在技术上成熟并已成功地获得工业应用的煤基新炼铁法只有COREX一种。FINEX法、REDSMELT法人ITmk3法的竞争力较强,经过改进完善后有良好应用前景。其它煤基炼铁工艺目前处于示范工程或半工业试验开发阶段。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锰矿熔融还原的机理和转炉吹炼过程中加入锰矿的工业试验,在吹炼6 ~ 10 min期间内加入锰矿,有利于提高锰矿的还原率.对影响转炉吹炼终点锰含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转炉吹炼过程中加入锰矿提高终点锰含量的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6.
对经过不同预还原步骤的铬铁矿,用碳使其在1500℃和1600℃下还原为CaO-MgO-Al_2O_3-SiO_2系的熔融渣。当预还原铬铁矿在≥1200℃温度下熔融还原时,铬由Cr~(3+)转化为易溶解的Cr~(2+)。其原因是由于预还原阶段氧化铁的优先还原,而使氧的分解压降低。熔融还原中,经预还原的金属被溶化,并以液滴形式流出,聚集于铬铁矿粒周围,结果使铬铁矿粒的内部和表面形成许多孔隙,熔融还原率随预还原阶段的还原率的提高而升高,这不仅是因孔隙的数目增多,尺寸变大,而且还因为铬由Cr~(2+)转化为Cr~(2+)所致。  相似文献   

17.
在载荷条件下用6种不同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的自熔性球团矿,进行了升温还原实验。高温区还原特征分为三类:缓慢还原,熔融还原和还原球团的熔融滴落。对被研究的球团矿精确的测定了还原的开始温度(SSR)。一般趋势是SSR随低温还原度的增加而增加,较高的SSR熔融还原度较低。还原性随着气孔率增加而改善,气孔率随着烧结温度和形成的渣量(CaO,SiO2,Al2O3和MgO组分的量)的增量加而下降。并且发现与高炉  相似文献   

18.
《钢铁》1990,(8)
冶金部科技司于1990年4月16~18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六次熔融还原技术交流会。16个单位的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陆达同志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上交流了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工作进展情况,总结了1983年以来国内开展熔融还原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锡的低温还原生产方法俄罗斯的一冶金工厂进行了用CO还原烟尘灰与锡精矿的实验室试验,摸索出的最佳还原温度为1073K,还原时间为1.5~2h。试验中采用了CO─H2混合气体作还原剂,还原含锡50%~55%、含铁2%~5%的烟尘灰及含锡60%的锡精矿,以...  相似文献   

20.
攀钢高炉渣熔融还原碳化TiO2半工业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在2250kVA电炉上进行了高炉渣中TiO2熔融还原碳化半工业试验。验证了熔融碳化TiO2工艺随电炉规模的扩大,动态混合有强化趋势,碳过程利用液态炉渣物理热后,可切省电耗约40%,提高生产效率约30%。此外,操作温度范围较宽,作业人员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