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谈材料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丙红  周长忍 《广东化工》2011,38(3):194-195
加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的重要举措。文章从突出专业特色、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促进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新工科背景下,以立德树人统领专业建设全过程,全面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创建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粮油资源化工为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专业的课程建设,强化“融通实践,协作育人”的实践教学建设;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建设教学与科研融合的教学团队;构建内外循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体系,加强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荣获2007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列入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本文论述了教学团队建设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当前工科专业教师队伍的特点,提出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介绍了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成效。  相似文献   

4.
以国家教育部对"新工科"建设的新要求和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行动指南,探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新模式。通过构建"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重组实验内容,丰富学习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培养,凸显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实现学生培养与人才需求的无缝接轨。  相似文献   

5.
通过充分发挥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将实现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一个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相似文献   

6.
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存在专业吸引力偏低、培养方案与产业脱节、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不足等问题,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根据新工科建设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要求,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从专业宣传、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验和实践教学、科教与产教融合、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多方位的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相关举措可为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亟需对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改革,本文拟在此方面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根据专业实际与OBE理念的要求,我们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通过实施改革,建立了制药工程专业新型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有效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对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至关重要。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专业依托河南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协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搭建了虚实结合、校企结合、课内外结合、专兼教师结合、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多维度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了多层级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双赢,为新工科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高等工程教育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本文主要围绕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着重进行了探讨,为提升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掌握与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一条积极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教育的推行对培养多元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理论核心课程“电化学原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从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手段、团队建设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思路,并予以实践。模块化教学内容的引入、实际案例的分析、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手段的运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结合使课程在新工科背景下得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传统工科专业之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普遍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支撑不足,新工科特征不强等问题。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武汉理工大学与山东京博控股集团于2020年7月共同创建武汉理工-京博N1N联合培养平台。于2021年4月起,化工专业开始选派学生前往联合培养平台,采用“边学习,边实践”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强化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加强学生实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关举措可为传统工科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化工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近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在制订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深化课程改革与推进教学资源建设、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工作与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绩效与成果,为推进化工专业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整体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广州化工》2021,49(16)
全国各个高校积极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导下,化工原理课程现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工程教育的要求。本文以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为导向,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以中药制药工艺设计及新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特色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前准备、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进行教学改革,以推进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工程教育对工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一流专业建设要求,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特点及学生基础,对重构具有专业特色的“厚基础、促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建立“学习活动全过程全方位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建立“教学环节全过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思政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材料类专业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科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科建设为油气产业变革下的石油工程教育升级改造指明了方向。从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创新、虚实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推广、工程素养培养、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方面介绍了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石油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新工科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为背景,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文从当前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出发,首先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材料化学专业的专业定位、历史沿革和特色优势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对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主要举措和成效进行了探索实践,期望为其他地方院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蕤  徐鹏  方明锋 《广州化工》2012,(5):157-159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围绕我校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目标及国家对林业科技的战略挑战,我们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提出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建构"宽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重实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几年来,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完善实践教学平台、营造创新氛围等措施,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8.
杨旭宇  杨明  聂玉静  朱秀芳 《广东化工》2010,37(11):190-191
实践性教学是应用型工科院校的生命线,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从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编制实践教学计划、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等方面介绍了有关措施,并指出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朱志斌  初蕾  孙峰  王玮 《广州化工》2023,(10):136-138+145
通过对本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当前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进行了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特点,以分层次、模块化、应用型为特色,以综合实验为主体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在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发展背景下,新体系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新形势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工程教育认证、 课程思政、 创新创业等需求,对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改革与实践,通过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突出教学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可为其他工科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