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连铸坯中心偏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鞍钢管线钢连铸坯硫印分析结果数据库,对影响中心偏析的工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连铸过程中,钢水的过热度增加和拉速增大均会导致铸坯中心偏析增加。钢液中C,P和S含量的增加会导致中心偏析增加,Mn含量和锰硫比的增加会降低中心偏析。定期维护连铸机以保证辊子精度和开口度控制精度,可减少中心偏析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大圆坯连铸凝固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Φ600 mm大圆坯连铸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描述连铸大圆坯凝固传热的柱坐标一维瞬态传热数学模型,计算了连铸坯的温度场,并分析了拉速、过热度和钢种对铸坯表面温度和凝固进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拉速对凝固终点位置影响明显,拉速每提高0.05 m/mm,凝固终点后移约3.87m.其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的实测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3.
以82B盘条的连铸生产为研究对象,采用ProCast商业软件根据实际生产的工艺参数建立铸坯的凝固传热模型,并利用射钉试验对模型进行校正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在末搅位置无法前移的前提下,将拉速由1.2 m/min提高到1.4 m/min,铸坯中心C偏析由1.33降低至1.10。  相似文献   

4.
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290 mm×380 mm大方坯连铸过程凝固传热模型,模拟不同碳质量分数高碳耐磨球钢大方坯宽面和窄面凝固坯壳的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通过计算得到铸坯宽面的外壳温度还有铸坯宽面、窄面中心的凝固坯壳厚度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数学模型可以表达凝固坯壳厚度的分布情况,最终达到准确推测凝固终点位置的目的。在弯月面到二冷出口这一阶段,凝固时间和凝固坯壳厚度d显示出线性关系。在距弯月面10 m到凝固终点这一阶段,凝固时间t1/2和坯壳厚度d并不是线性关系,且铸坯中心等轴晶区域出现。  相似文献   

5.
SWRCH35K钢规格Φ6.5mm盘条在生产标准件过程中出现冷镦开裂现象,通过对开裂部位高倍及扫描电镜检测分析,并对夹杂物进行能谱分析,发现造成Φ6.5mm规格盘条开裂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夹杂,夹杂物的主要成分为保护渣.通过结晶器自动加渣和开浇的自动液面稳定、浸入式水口插入深度等措施杜绝结晶器内卷渣,有效改善冷镦开裂现象.  相似文献   

6.
攀钢板坯连铸二冷喷嘴性能的热态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钢坯的非稳态导热原理,采用金属试样单侧加热至二冷段金属表面温度再进行冷却的实验方法,模拟水/气-水喷嘴性能对钢坯冷却过程的影响.按攀钢板坯连铸的二冷段喷嘴布置方式和主要生产铸坯的品种规格,设计喷嘴特性与单、双喷嘴条件下铸坯强制冷却传热过程研究的实验方案.通过对喷嘴传热性能的测试,得到了水/气-水喷嘴在不同喷水压力下的传热系数;实验得到的双喷嘴平均传热系数与生产过程数据计算的传热系数的误差在5%~9%以内,研究结果表明喷嘴传热性能的热态实验可以为合理布置喷嘴、优化二冷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毛敬华 《工业加热》2010,39(3):30-34
论述了特厚板坯连铸机机型特点,研究了机型对铸坯内部夹杂物、裂纹、中心偏析的影响,阐明了各机型连铸机的生产率和投资。提出了特厚板坯连铸机机型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采用Pro Cast商业软件根据实际生产的工艺参数建立了高碳钢77B连铸坯凝固传热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射钉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射钉处坯壳厚度匹配较好,该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其凝固传热行为;拉速对不同位置处的坯壳厚度影响较为明显,过热度的影响则十分有限;拉速控制在1.6 m/min左右,有利于控制电磁搅拌区域内合理的液芯直径,从而改善铸坯的内部质量。  相似文献   

9.
根据实际生产的工艺参数,通过ProCAST商业软件对45#钢连铸坯的坯壳厚度以及凝固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现场射钉实验对模拟结果验证。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现场二级模型相比其结果更接近于射钉实验所得坯壳厚度,说明数值模拟相对于现场二级模型更能有效地反映出铸坯不同位置坯壳厚度,为末端电磁搅拌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创新性提出新型中间包控流装置-分流岛。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三流板坯连铸机采用不同分流岛、挡墙、挡坝及湍流控制器组合时中间包内钢液流动的特性。通过实验找到了本工程三流板坯中间包优化的控流装置。采用该控流装置组合有效地均衡了各流钢水流动,改善中间包内钢水流动形态,延长钢水在中间包内平均停留时间,降低死区比例,缩小边流与中间流之间钢水流动及温度的差异,实现了均匀各流钢水成分和温度,提高钢水纯净度,保障工艺顺行。项目投产后,生产稳定,最大日产铸坯10 890 t/d,平均日产量10 000 t/d。生产厚度200 mm铸坯时,稳定工作拉速可达到1.8 m/min。各流铸坯质量优良,实现三流板坯连铸机的建设初衷。三流板坯连铸机是大转炉匹配中窄宽度板坯生产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机电产品大量使用各种特殊钢。随着特殊钢的冶炼、铸坯、成型技术发展,不同铸坯方式的结晶学特征以及最终材料的质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铸锭-开坯-轧(锻)制成材与连铸连轧成材的工艺特点和钢材的质量进行比较,对钢材的选择提出一些应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用连铸坯凝固过程传热模型模拟了热送热装工艺中不同工况下铸坯凝固壳厚度和铸坯出连铸机的温度变化。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很好。影响铸坯出连铸机温度的主要因素是铸坯尺寸、连铸机拉迪和冷却制度。适当提高拉速及改善连铸机二冷区冷却制度有利于高温铸坯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采用ProCAST软件对某厂GCr15轴承钢大方坯凝固组织进行模拟,并研究了过热度、比水量等连铸工艺参数对铸坯柱状晶、等轴晶致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铸坯柱状晶致密度随着过热度的提高而下降,且越靠近铸坯内部柱状晶致密度越低,随着拉速的提高柱状晶致密度下降,当拉速保持在0.5 m/min以下时能获得较大的柱状晶致密度;铸坯...  相似文献   

14.
一、气门的规格和种类 爱三公司制造的气门规格如下: 杆 径d:Φ5~Φ13mm 大外园直径 D:Φ20~60mm 总 长L:75~180mm 爱三公司生产的气门种类如表1所示。 气门的成品标准按表2。 表2 气门的成品标准二、气门的生产过程及质量保证 爱三公司气门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及质保证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5.
热送热装工艺中板坯出连铸机温度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连铸坯凝固过程传热模型模拟了热送热装工艺中不同工况下铸坯凝固壳厚度和铸坏出连铸机的温度变化。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很好。影响铸坯出连铸机温度的主要因素是铸坯尺寸、连铸机拉速和冷却制度。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异形坯/矩形坯兼用型多流连铸机工艺特点、设备结构及主要生产技术。根据生产异形坯或矩形坯,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更换不同的设备结构组成等,如浇注模式、冷却制度、辊列、结晶器和扇形段结构选择等,特别是异形坯浇铸时在二冷段特有的吹水器等。  相似文献   

17.
中厚板坯热装直送工艺可大幅度降低加热炉能耗,降低钢材生产成本。南钢超宽板坯因宽厚比大,极易产生纵向裂纹,南钢板材铸机表面纵向裂纹发生率高,且超宽板坯因铸坯平整度差去毛刺困难,且在热装直送过程中因两相区温度区间入炉,导致钢板表面产生了热装裂纹,因此宽板坯纵向裂纹、去毛刺和热装裂纹问题成为南钢板材铸机实现流程优化、铸坯热装直送和节能降耗的关键问题。详细描述了南钢超宽板坯铸机热装直送工艺实践过程,优化铸机去毛刺工艺,并对产生的板坯纵向裂纹和钢板表面热装裂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优化影响板坯表面纵向裂纹连铸生产工艺制度,同时根据钢种成分特点,调整优化不同钢种成分钢种坯料堆冷时间和控制入炉温度,避开热装裂纹敏感温度区,避免了热装裂纹,实现了超宽板坯热装直送工艺,降低了轧钢加热炉生产能耗。  相似文献   

18.
1998年5月,包头钢铁公司向AEGElotherm公司订购了4流连铸机用的感应搅拌线圈。这种搅拌线圈在中国是首次使用。该连铸机生产不同钢号的大型板坯,其截面有319mm×410mm。由于使用了搅拌器,板坯中央部分偏析性非常小,整个闭合表面质量提高。这种感应线圈安全可靠,操作简单。中国包头钢铁公司在板坯连铸机上安装感应搅拌线圈  相似文献   

19.
以国内某厂150 mm×150 mm断面小方坯结晶器电磁搅拌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描述小方坯结晶器电磁搅拌过程的电磁场与流场耦合的三维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求解。研究了电磁搅拌电流和频率对结晶器内钢液流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搅拌电流的增大,钢液的切向流速增加,上部环流区缩短,下部旋转流动区域上移并扩大,搅拌电流和频率对钢液流动的影响相反;在电磁搅拌过程中,电磁搅拌使结晶器内钢液产生旋转流动阻止过热钢液下移,减弱冲击深度,使热区明显的上移。  相似文献   

20.
采用非水溶液电解法对汽车面板钢连铸坯距内弧面0~60 mm表层大于50μm非金属夹杂物的分布进行实验研究,给出了汽车面板钢连铸坯中大型夹杂物的三维形貌照片,定量化研究了大型夹杂物在连铸坯表层宽度、厚度方向上的质量及体积数量密度分布规律。并通过实验研究手段研究了结晶器电磁搅拌对大型夹杂物在连铸坯表层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弄清了电磁搅拌对大型夹杂物分布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