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轨道交通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能源消耗量也随之增加,尤其是电力能源消耗更为严重。对城市轨道交通配电系统进行节能设计,可以降低电力能源的消耗,减少轨道交通的运行成本,从而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配电系统设计中的节能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轨道交通向高速、重载、大运量、高密度的方向发展,为各种运营设备提供电能的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高效、安全、稳定供电的需求,介绍了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组成,阐述了24脉波整流变压器的原理,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了牵引变电所整流机组、列车以及接触网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对列车启动、平稳运行及制动阶段的动态仿真及分析,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为有关地铁供电系统的各种故障分析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和更好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3.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在国内很多大城市已逐渐形成网络,城市轨道交通正步人网络化发展时代。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负责为电动列车提供牵引电源和为各种运营设备提供动力、照明电源,是城市电网的用电大户。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成本中,电力消耗成本约占全部运营成本的30%-48%,如何降低电力运行成本,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中压电缆布置及接地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中压电缆一般采用单芯结构,电压等级为交流35kV或10kV。中压电缆布置及接地方式关系着系统传输容量、线路损耗及安全问题,影响到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章以广州地铁三号线为例,对电缆布置及金属护套接地方式从感应电压、电缆损耗、电缆载流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合理的布置及接地方案。 相似文献
7.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在运营方面的节能措施和经济运行方式进行简述,重点对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在运行方式、电压控制、无功控制、变压器节能、再生能量利用及直流牵引供电等节能措施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配电网中实行合解环操作,可以实现不停电负荷转移的目标,提升供电可靠性.但由于进行合解环操作后难以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盲目操作可能会给配电器带来风险。为此,文章对配电自动化合解环决策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提高不停电负荷转移的成功率,避免发生甩负荷事故。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直流配电监控可为智慧楼宇直流配电装置的稳定运行提供依据。为提高智慧楼宇直流配电的监控精度,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楼宇直流配电智能监控方法。根据智慧楼宇直流配电电流的变化率,计算出直流配电装置之间产生的短暂电压值,再利用智慧楼宇直流配电的直流电压,计算出智慧楼宇中直流配电装置的最大直流电流,结合变换处理,提取出智慧楼宇中直流配电的特征。利用信息传感设备,将电容与智慧楼宇直流配电装置相连接,建立电容电流和占空比之间的关系表达式,通过直流配电装置的传递函数与闭环传递函数的融合处理,设计智慧楼宇直流配电监控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引入物联网技术后,可监控智慧楼宇直流配电的电流,并将监控精度控制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14.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PWM变流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采用一种多通道PWM变流器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牵引变电站的降压变流功能,为轨道交通车辆负载提供电能的同时能够向电网回馈车辆的再生制动能量,维持直流供电电压的稳定.该变流器各通道通过移相变压器叠加(即阶梯波合成技术)来实现谐波抵消,因此该变流器能在非常低的开关频率下实现能量双向传递.并且交流电流谐波含量低、滤波容易、输入功率因数高.另外,该变流器采用旋转坐标系下的解祸控制和瞬时值闭环控制技术,实现了良好的动态性能.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变流器的稳态和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随着配电物联网的建设发展,低压台区数据的深度融合、低压配电网全景感知的精益化管理等深化应用在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中已经必不可少。低压配电网拓扑网络结构是台区智能化应用的基础,而台区拓扑的自动生成一直是技术难点,为此提出一种以融合终端为核心,基于配电物联网的拓扑自动生成技术。首先,基于智能融合终端与用户高速电力线载波(high speed power line carrier,HPLC)智能电表的深度数据交流采集,充分利用智能电表采集的用户数据,形成用户特征信息集合,通过电压数据计算任意智能电表之间的相关性,判断其是否处于同一表箱。然后,通过数据集合中其余电气量数据,计算分支箱与智能电表之间最优解集,研判计算数据。最后,通过仿真算例和实际试点应用效果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并对未来拓扑生成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