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抗生素在医疗行业、农业、畜牧业中的使用量逐年增加。污废水的排入增加了天然水体中的抗生素含量,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和潜在危害。治理水中的抗生素污染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大量学者对抗生素的去除技术进行了研究。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系统介绍了各种抗生素的来源、危害以及污染现状,重点阐述了饮用水处理领域国内外的抗生素去除技术发展,介绍了抗生素的去除技术(物理法、化学法、高级氧化法、生物法等)、机理和典型抗生素的降解路径,分析了这些抗生素去除技术的优缺点,并对水中抗生素的去除方法及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中抗生素去除方法及技术的选用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对于水中抗生素的去除研究,今后应通过各类工艺的组合或耦合联用开发出更加经济、高效的去除技术,同时应关注降解产物的生成及溶液毒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原水中各种抗生素的来源、危害以及污染现状,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在饮用水处理领域中抗生素去除技术的发展,分析了常规处理技术、高级氧化技术和吸附技术的优缺点,并展望了未来抗生素去除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原水中各种抗生素的来源、危害以及污染现状,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在饮用水处理领域中抗生素去除技术的发展,分析了常规处理技术、高级氧化技术和吸附技术的优缺点,并展望了未来抗生素去除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环境水体中的残留抗生素及其潜在风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针对残留抗生素对环境水体造成的污染及生态毒害问题,从抗生素的生产使用现状及其环境水体中的来源入手,综合分析了抗生素在环境水体中的残留与污染水平,重点研究了抗生素残留对水生生物、人类健康等存在的环境风险,建议开展环境水体中抗生素含量及迁移规律的调查、确定抗生素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有效去除抗生素的技术方法等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从而有效降低环境水体中抗生素潜在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5.
我国作为抗生素的生产和使用大国,大量的抗生素被直接或间接排放成为污水,抗生素种类较多,一般污水处理工艺难以完全去除,排放到环境中的抗生素经过吸附、淋洗、渗滤等迁移直至到污染地下水。由于抗生素存在的环境生态系统潜在危害,近年研究学者日益关注地下水中的抗生素的研究,通过不断完善抗生素的检测分析方法,开展了抗生素区域分布特征、生态风险评价以及抗生素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行为研究工作,表明地下水中的抗生素分布明显的地域性,对于多数地下水的抗生素的风险出于中低风险,以低风险为主,但随着回用水在地下灌注,此类的地下水中的部分抗生素风险较高,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6.
随着抗生素滥用问题的日益严重,抗生素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引起人们的关注。建立准确、灵敏、高效的分析方法是了解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状况的必要手段。本文综述了水环境样品中抗生素残留分析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环境样品中抗生素的提取技术、检测方法等,最后展望了该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污水和饮用水中均检出了抗生素污染,对水生生态与人类健康形成威胁,成为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由于污水和饮用水中检出的抗生素浓度通常较低,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去除成为水处理技术面临的新挑战。国内外研究者就现有处理技术对抗生素的去除作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研发了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就目前国内外污水和饮用水中微量抗生素的去除研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抗生素在环境水体的累积是威胁人类健康及生态安全的全球性问题,去除环境中残留抗生素迫在眉睫。本文首先综述了环境中抗生素残留的主要来源及危害。随后,针对微藻处理含抗生素废水的特点,阐述微藻去除抗生素的生物降解、生物累积、生物表面吸附、光合降解和挥发及水解等这5种可能去除机制,比较了这些机制在不同微藻去除抗生素实验研究中的贡献。阐明为提高微藻法去除抗生素的效率,尚需优化藻种的选择和培养条件。最后,讨论了微藻法去除抗生素目前存在的去除不完全、降解产物不明了及缺乏规模化应用等问题,提出可以结合化学、物理和生物方法达到去除要求;通过组学数据等综合分析抗生素降解产物;积累中试数据,为进一步的规模化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量抗生素在人类医药业、畜牧养殖业滥用导致了人体或动物体内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产生,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文章综述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污染情况。揭示了由抗生素引起的耐药性病原体对人类的危害,同时探讨了消除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技术进展。提出了今后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前,抗生素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抗生素对水体的污染。针对目前抗生素去除方法现状,介绍了利用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去除水体中抗生素的机理、特点等,重点介绍了O_3/H_2O_2、O_3/UV、O_3/金属氧化剂、O_3/活性炭等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在降解抗生素中的应用,并比较了几种技术的机理及优缺点,指出了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在深度处理水体抗生素应用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苏小欢 《广州化工》2015,(5):156-158
大量的抗生素经不同途径对水体造成污染,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在城市废水和地表水中检测到了抗生素的存在。残留的抗生素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细菌、水生生物等产生危害,并产生大量耐药菌,威胁着人类健康。本文就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及对环境和人的危害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4-叔丁基苯酚是一种外源性酚类雌激素物质,它通过生物体内积累作用进入周围的环境以及人体,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作用,目前我国饮用水水源已经严重受到烷基酚类、农药类等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概述了4-叔丁基苯酚的性质、对环境以及人体的危害,水体中的检出情况。鉴于目前国内外对该物质的去除研究很少,根据其它烷基酚类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去除研究情况,展望了4-叔丁基苯酚在水处理中可能的去除方法。  相似文献   

13.
抗生素及其残留会引发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抗生素抗性基因被视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在环境科研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其分布情况和传播机制成为现今研究的焦点。通过总结水环境中抗生素抗性细菌和抗性基因的分布以及消毒工艺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去除效果,认为氯消毒相对其他消毒方法在去除抗生素抗性基因中更经济可行,且消毒处理可以影响抗性基因的接合转移率,从而对抗性基因的水平转移起到抑制作用,并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播和扩散。  相似文献   

14.
唐垂云  钟娟  吕莹  张明江  孙娟  刘兴宇 《化工进展》2021,40(8):4587-4599
铀及其衰变产物引起的土壤污染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不仅会引起生态风险,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铀污染、完善铀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是实现铀矿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铀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以及联合修复3种方式。本文首先介绍了铀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及其危害,然后对各种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及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综述,阐述了铀污染修复的影响因素,最后总结了目前铀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存在的挑战,并展望了该领域修复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在实际应用中充分结合环境因素和各种修复方法的适用性,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实现污染土壤中铀的高效去除。  相似文献   

15.
抗生素在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其诱发产生的抗性基因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针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传播途径以及可能会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针对作为抗生素主要储存库之一的污水厂剩余污泥的相关研究较少。随着污泥干化芦苇床技术研究的深入,针对抗生素抗性基因去除及降解转化机制的研究就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就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污泥干化芦苇床中的研究前景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姜娜 《江西化工》2014,(1):81-83
重金属污染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危害最大的水污染问题之一。各种有效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的处理技术与方法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釆用吸附技术来处理含重金属的废水是一种非常有效和具有发展前景的方法之一。本文介绍了重金属水污染的现状与危害,废水处理中去除重金属常用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17.
《应用化工》2022,(10):2840-2846
综述了碳材料用于吸附去除水中抗生素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碳材料对水中抗生素的吸附机理,主要是物理吸附、化学吸附以及静电相互作用。重点介绍了传统型碳材料、新型碳材料、纳米碳材料以及复合材料在抗生素吸附去除中的应用现状,并且比较了以上4种碳材料对水中抗生素的吸附特点,总结目前碳材料对抗生素的吸附缺陷。最后展望未来碳材料吸附去除水中抗生素的研究方向,提出未来需要关注复合材料和复合工艺对抗生素的吸附去除,充分利用组合技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陈兴兴  刘敏  陈滢 《化工进展》2020,39(8):3333-3343
微塑料由于比表面积大、疏水等特性长期停留在淡水系统中,淡水中微塑料污染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微塑料的环境风险,本文从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微塑料对污染物的吸附以及微塑料对淡水生物造成的生物毒性和微塑料污染的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微塑料来源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它们广泛分布在水库、湖泊、河流等水域,其中人口密度和人类活动、季节和水文特征等影响微塑料在淡水中的分布。微塑料对重金属、多环芳烃等传统型污染物和抗生素等新兴污染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吸附,而且微塑料的吸附行为与微塑料的性质、污染物的疏水性以及环境因素,如水环境的pH、离子强度、温度和溶解性有机物等有关。此外,微塑料可以在淡水生物体内积累并对水生生物造成物理、生化等方面伤害,同时微塑料可以携带污染物引起复合效应。因此微塑料污染需要加以控制,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源头控制、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的去除和微塑料污染的修复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以及人们对环境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新型微量污染物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引起了大量关注。个人护理品和药品等微量有机污染物被越来越多的检测出,而目前的大多污水处理厂工艺是以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常规指标及污水中的一些营养物质为目标而建造设计的,其对新出现的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去除能力有限。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城市污水回用被认为是缓解该矛盾的重要举措,因此城市污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应用化工》2022,(7):1796-1801
简介了磺胺类抗生素(SAs)的来源与危害,综述了水中SAs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提出目前去除技术主要以吸附法和高级氧化法为主,今后的研究应通过各种工艺技术的组合联用开发出更加经济、高效的去除技术。同时指出抗生素耐药性和SAs的降解中间产物引发高度关注,可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