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邬海青  邬旭 《包装工程》2015,36(16):41-44
目的针对传统文化意象与现代空间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提炼出在中国传统美学的背景下,意象融合在空间设计中的理念和应用。方法通过意象与意境在空间设计中的概念和中国传统审美视角,分析传统意象的作用,即利用特色空间元素和隐喻来进行系统分析,得到意象融合的方法。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讲究的空间意境,需要传统意象和文化元素的融合来共同实现。意象在空间中融会贯通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出更加富含意境和文化内涵的空间环境,进而到达一个相由心生、交融创新的设计艺术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江梅  李川  杨娟 《湖南包装》2023,(1):99-101+125
中华文化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根基,在文化认同危机已经成为世界性课题的背景下,为了应对设计同质化现象,运用文化认同理念结合符号学理论指导设计实践,提升文化自信,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分析新中式奶茶品牌茶颜悦色概念店运用汉字诗词、古籍、传统手工艺、中国古代建筑、自然地理风貌等中国元素符号塑造记忆场所的空间设计策略,总结文化认同对空间设计的积极意义。分析其在当代设计中的不足,提出更优运用方式。使用中国元素符号,结合文化认同理念,使设计出的(商业)空间场所有文化感和归属感,旨在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参考,支持本土设计。  相似文献   

3.
游欣宇  余翰武 《湖南包装》2022,(6):148-150+157
文人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部分,融合了诗文、绘画、书法、雕刻、盆景、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使文人园林具有优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现代住区景观空间作为人们重要的居住场所,其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通过结合住区景观空间设计,将文人园林的礼序文化运用到现代住区景观空间设计中,不仅是对文人园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提高居住理念品质的有效方法与手段。最后,通过结合金沅瑞府住区景观空间设计实践,继承与发展文人园林的礼序文化,探寻文人园林在现代住区景观空间中的发展与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4.
与平原地区的传统村落相比,独特的山水环境和社会文化使巴渝传统村落与自然景观要素之间有更紧密的关系,而形成特殊的景观特征。文章不仅对巴渝地区山地村落的景观构成要素进行认识,也对景观的立体结构、景观空间序列以及景观空间层次进行解构,以此探析保护山地传统村落景观的方法和策略,保护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5.
杨雪 《包装世界》2016,(1):73-75
Loft空间虽是一种起源于西方,以工业历史文脉传承为特征的场所空间,但其设计营建所蕴含的审美思想却与中国道家思想不谋而合,并在设计营造、材料设计与室内设施以及设计目标等多个层面均有体现。笔者认为中国道家审美思想言及的"大巧若拙"、"有"与"无"的辩证关系、"道法自然"、"无为"、"海纳百川"等哲学思想,对于Loft空间设计研究具备一定的审美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各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地下交通。地铁站作为城市的公共交通枢纽,它既是一个交通空间,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的对外窗口,在展示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城市地铁站空间设计的形态和内涵,引入场所精神的概念,通过对场所精神相关理论的探讨及国内地铁站空间的设计进行研究,尝试探索场所精神与地铁站空间设计的关联,以便为国内的地铁站空间形态设计提供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校园中,经常会看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课间休息或在道旁路边讨论问题,交谈的话题由生活趣闻到专业学习再到时事政治,内容丰富多彩。这种互动交流在时间、地点、内容等方面都很轻松,是校园文化传播最为重要的媒介,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因此环境舒适的开放性室外休闲空间对校园文化构建就很有必要性。针对这种实际需求,我们讨论关于校园景观中休闲空间环境的设计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校园景观休闲空间环境的概念和特点;2.校园景观休闲空间设计研究的必要性;3.校园景观休闲空间设计研究的策略。当代的校园室外休闲空间设计,不仅要满足其功能性,还要紧随时代发展变化满足大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更加注重休闲空间的策略性研究,不断设计出更优美更人性化的校园休闲空间。  相似文献   

8.
儿童户外的自然环境体验对其健康快乐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儿童友好的角度出发结合儿童户外活动的行为特征,提出儿童户外体验空间教育应从设施形体方案、场地设计、环境色彩、材料选择和体验方式5个方面入手,在体验空间的设计上系统性地回应儿童对于自然环境的热爱,引导儿童对于自然环境探索性的实践,并植入儿童生态教育的理念,以期为儿童户外体验空间和儿童友好型环境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何明 《包装工程》2017,38(8):38-42
目的研究视觉空间设计效率问题进行设计理论分析。方法以分类研究法将视觉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信息化范畴的界定与分类,以案例分析法探讨信息化视觉空间下的布拉哥南斯定律内涵。结论得出信息化视觉空间设计形态特征与布拉哥南斯定律设计方法内容基本的契合因素,以及布拉哥南斯定律最简化、精准化、完美化视觉空间吸引力的设计原则。布拉哥南斯定律设计法则对信息化视觉空间设计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静  陈绘 《工业工程设计》2021,3(1):112-117
思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健康社区景观的功能复位,探究植物景观设计中治愈性的主体功能本质与构筑方法,普及治愈性景观在非医疗场所空间的应用。通过梳理治愈性景观的相关概念与发展历史,分析景观在治愈性功能上的本质与特征,并从物态性、时空性、通感性3个层面对景观的治愈性构建方式进行设计方法上的阐述。相较于传统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植物景观设计的治愈性功能是依靠自然的非侵入性疗法,通过五感沉浸与行为互动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对于走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阴霾,恢复积极乐观心态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产品符号感官体验中的艺术通感转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凌浩  娄明  何娟 《包装工程》2018,39(6):14-19
目的对产品符号感官体验中的艺术通感转译进行分析。方法以用户的符号体验本身为起点,针对产品的特性,从社会、心理、环境、哲学等维度进行多角度的探究。结论产品符号作为意义的载体,与用户的交互并非仅是通过视觉途径的单一感知,更是涉及到"五感"的多感官途径。艺术的通感则是在不同感官及心理因素单一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连接与相关转化,进而实现从感官到情感的综合体验,因此,可以进一步研究其内在的机制与产品在体验设计中的通感转译过程及特性,进而探讨出通感在产品符号体验设计中的构建策略、转译重点与不同应用,从而使用户获得更加微妙及深刻的体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山水画屏是中国传统的家具陈设,也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和艺术交融的空间装饰形式之一。中国传统思想变迁中孕育的山水画屏,不仅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风光的描摹,体现了千百年来古人对于空间环境的探索,更表达了他们对于理想居所的诉求。由此可见,山水画屏是传统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和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探究山水画屏为着手点,通过研究山水画屏的发展历史、功能作用以及其与古人造园之法的交融点,分析其对于古典园林的影响,以期为今人造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王天赋  季玲 《包装工程》2018,39(18):261-265
目的研究公共艺术形态下的校园设施设计策略,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需求,在公共艺术与校园之间建立相互协调发展的机制。在与环境要素的协调交互下,带动人与产品、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互动,实现校园文化环境共建。方法从校园家具的现状分析出发,将校园环境设施视为一个系统来考察研究。兼顾产品、景观、公共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内外部环境系统影响,分析公共艺术与校园环境设施的关联及可行性,推导得出设计策略。结论从校园家具的使用者及校园情境出发,从融合校园环境、结合校园文化、注重公众参与三个层面,探索公共艺术形态下的校园家具创新设计策略。塑造特色化校园文化景观,提升校园公共空间活力,发挥环境产品最大化的社会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4.
海水声是滨海空间声环境的一大特色。将滨海空间按景观构成要素分为自然类?人工类?半自然半人工类三类,各自选取典型样本进行主客观声环境的调研。通过声环境的三个感知维度(安静度?舒适度?协调度)间的关系、感知维度与声压级间的关系、感知维度与空间类型的关系,探讨滨海空间海水声感知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安静度?舒适度?协调度中,舒适度的评价最稳定,且与安静度?协调度的相关性较强;不同于其他水声,海水声具有特殊性,各个感知维度均和声压级无显著相关;不同的滨海空间类型的声环境感知存在差异,其中以自然风貌为主的滨海空间在感知评价上具有较大的优势。该研究可为滨海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硕 《绿色包装》2022,(3):58-61
社会、经济、全球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活条件的富足使得人们对于丰富精神世界的需求与日俱增,大量的人开始追求审美的提高和艺术方面的修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商品包装当然也要顺应时代需求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创造出新的包装设计形式。近年来,设计领域许多以“通感”作为对象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本文在分析通感含义的基础上,将通感理念引入到包装设计中,调动消费者五感之间的互动,使消费者有更好的购买体验。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对各行各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及“环境艺术设计”,最常规的物理界限的环境与设计需求正在悄然改变。我们日常所说的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为功能与艺术相结合而进行的一种复杂又不离整体性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在于使人们更好地生活、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只有更加针对性地去进行设计,思路清晰、以人为本,同时尊重环境本身,才可能得到更好的设计作品。同理,这一设计过程就好比人病了就要看医生,那么,人居环境出现了问题,环境设计的设计师就是其主治医师。  相似文献   

17.
公共空间座椅构成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晓艳  张健伟 《包装工程》2012,33(18):38-40,87
从景观这一视角切入,分析了公共空间座椅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重要性。论述了具有良好构成感的空间座椅设计,不仅能给人们带来视觉美的享受,同时也能增强人们内在体验的深度和强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形态"及"意象"2个层面对座椅设计进行剖析,以优化城市整体视觉环境。  相似文献   

18.
吴余青  朱奕苇 《包装工程》2023,44(16):440-446
目的 探索符合生态美学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策略。方法 从生态美学视角出发,提出符合生态美学的公共设施的生态特征和设计原则,并从实用性、可持续性和可识别性3个方面来探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策略。结论 符合生态美学理念的城市公共设施具有可循环再生、可重复使用、材料节约化以及设计简洁化4个特点。因地制宜、和谐共生、文脉延续和兼顾美观是生态美学下公共设施设计的4个原则。实用性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基础,可从功能实用和生态实用2方面实现。可持续性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重点,可以通过自然生态材料的选择、对自然生态能源的利用以及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共存方式上实现。可识别性是空间公共设施设计的亮点,其包含了对当地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的因势利导和古为今用,实现本土文化的可识别性,不仅有利于城市自然生态和谐,也有利于民众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耕地面积辽阔,农业人口众多,一直以来乡村问题就成为了社会进程中关注的重心。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城镇化进程,但随着乡村重心向城市的倾靠,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照搬城市元素,导致乡村特有传统文化和物质文明逐渐凋敝,人居环境未得到良好的改善,反而致使人与环境形成割裂局面,无法达成和谐共生,还造成“千村一面”的现象,说明现阶段我们对于传统乡村人居环境改造策略的认识还较为肤浅,亟需人们对其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通过对桐庐县荻浦村的成功转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基于和谐共生理念下,提取在乡村人居环境改造过程中可以尽量避免对原有乡村面貌和风俗文化造成破坏的“共生”设计策略,最终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终目的和美好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