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吕燕茹  张利 《包装工程》2016,37(10):26-30
目的研究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方法分析新媒体技术与数字化展示之间的关系,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设计模型要素,分析多元化数字展示中的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研究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创新应用,从传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画可视化创新应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移动交互式应用、传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虚拟仿真展示、基于移动终端的智慧展览体验等方面进行阐述。结论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型应用有利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2.
叶德辉  牛君 《包装工程》2023,44(14):380-389
目的 通过研发广西过山瑶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探析并整合过山瑶特色文化资源。方法 以过山瑶民族文化为核心,对过山瑶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模态分类;研究文创产品的设计层次,结合相关案例分析提出“表—行—神”的设计方法;构建以过山瑶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文创产品设计模型,并以具体设计案例进行实践。结果 通过对过山瑶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转化提炼了文创产品的设计层次,提出了过山瑶文创产品设计方法,并构建设计模型,为过山瑶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结论 从产品外形到内涵进行设计,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提升民族文创价值,为过山瑶文创的民族性特色呈现提供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也对过山瑶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寰 《包装工程》2017,38(14):14-18
目的探索新媒体技术在传统手工艺展示创新设计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调查法、观察法,分析新媒体技术在传统手工艺展示创新设计中应用的特性与原则,总结出新媒体技术在传统手工艺展示创新设计中应用的具体形式。结论将新媒体技术引入传统手工艺展示设计中,对满足新时代受众观展需求以及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播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詹秦川  赵洋 《包装工程》2020,41(4):306-311
目的研究新媒体技术在乾陵大遗址数字化展示中的应用。将数字化、体验性、独特性概念与大遗址展示设计结合,使参观者在空间游览的过程中认知文物价值和产生难忘的体验。方法通过对乾陵大遗址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陵墓文化、历史背景、传说故事等信息进行核心要素提取以及多元化展示手段的研究,建立乾陵大遗址的数字化展示设计模型。深入研究新媒体技术在乾陵大遗址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从乾陵大遗址文化的数字可视化数据库建立、基于移动终端的智慧展览体验、虚拟仿真展示、户外幻影成像展示等方面进行论述。结论建立乾陵大遗址的数字化展示模型有利于文化信息的传播,可以提升参观者互动体验感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李微  倪春洪 《包装工程》2022,43(24):277-286
目的 随着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重点已经从传统的静态保存转向动态创意的开发和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下,“5G+互联网”与文创产业产生巨大共鸣,传承民族文化功能的文创产品设计不断涌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发展的新路径。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基因提取法、田野调查法和问卷分析法,从用户体验设计角度出发,提炼岭南舞狮在造型因子、色彩因子、寓意因子方面的突出特点,构建数字化文创平台,提出岭南舞狮数字文创设计策略,将地域文化、科教知识以共享化、情感化方式传播。结论 岭南舞狮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与现实文化和大众文化相融合,使舞狮文化成为一种活态化传承,非物质文化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践行了中国传统舞狮文化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丰富了我国非遗项目内容。  相似文献   

6.
曹馨文 《上海包装》2023,(5):159-161
河南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体现了河南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广袤性与浓厚性,但从河南非遗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新媒体传播应用不足导致传播对象稀缺、文创产品文化内涵缺失无法建立品牌形象、非遗主题形象设计缺乏创意与特色等问题。基于文化传播视角,从创新设计的要素、创新设计对策等方面入手,探究河南服装文创创新设计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推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田萌 《包装工程》2023,44(10):316-319
目的 探讨数字媒体艺术与蒙古族文化的融合策略,在优化新媒体数字艺术创作的同时进一步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方法 厘清新媒体数字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结合蒙古族文化中的图案、色彩等元素对新媒体数字艺术与蒙古族文化的融合路径进行探讨。结论 中国的新媒体数字艺术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既要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又要有自己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特色,要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与新媒体数字艺术加以融合,才能使数字艺术设计更具生命力,使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得以进一步传承。  相似文献   

8.
杜杰  郜雨佳 《包装工程》2019,40(22):219-225
目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凤翔木版年画APP设计。在APP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平台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传播与数字媒体技术相融,确保用户黏度的同时,提升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用户新体验,以数字化传承方式进一步扩大凤翔木版年画的社会影响力及传承性。方法利用APP知识叙事型结构与用户娱乐互动体验结合,针对不同受众人群进行模块功能的划分,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充分发挥用户自创造体验,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再设计,进行凤翔木版年画APP设计。结果结合凤翔木版年画信息传播和用户体验设计实践,对其知识内容和用户交互体验进行APP设计。结论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的凤翔木版年画APP设计,综合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兼顾产品功能与用户体验,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凤翔木版年画进行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9.
在服务设计理念的指导下,优化新媒体装置在红官窑展厅中的应用策略,结合新媒体装置的优势,提升现代展厅的流畅度与交互性。通过分析新媒体装置的功能特征和现实基础,得出新媒体装置在展厅中的应用优势及功能特性,并结合红官窑展厅案例总结出新媒体装置在展厅中的一般设计流程及设计应用。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设计理念推动着现代红官窑展厅的迭代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提升红官窑展厅交互性、感官性的同时,也将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将非遗文化解读、传承、创新,应用于包装设计,寻求中国特色包装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包装上的实践与创新.当代包装设计可与非遗文化相结合,传承与推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包装产品的文化底蕴和大众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1.
孔谦  史卓  冯业  杨铭  张梦雪  曾树珍  李荣斌  玉珂  申婧 《包装工程》2021,42(10):244-250
目的 针对人工分类方法繁琐且耗时的问题,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对纹样符号进行智能分类,能够在减少耗时问题的同时,有效提高其分类的精确度,从而促进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播.方法 首先从符号学及传播学角度分析智能分类的价值,然后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收集瑶族服饰、织锦上的纹样符号并制作数据集,然后对其进行初步分类和预处理,最后采用CNN算法和Faster R-CNN算法分别对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结论 经过训练和测试表明,两种算法均能实现瑶族纹样的智能分类,并且识别的平均准确率较高.其中基于Faster R-CNN算法的智能分类方法可以对图片中的多种纹样进行定位和细化分类,更适合应用到实际场景中,且能够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相结合,借助民俗符号阐释和传播瑶族民俗文化,这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魏鋆涛  任利民 《包装工程》2023,44(6):302-310
目的 根据当前国内中小型非遗专门类博物馆数字展陈设计发展滞后问题,探索数字孪生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转化方法,为非遗的数字设计保护与传播提供借鉴。方法 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基础,梳理数字孪生的起源、发展、相关理论模型和其在文化与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循环五维结构的数字设计转化模型,针对该模型的虚拟数字文化设计部分,从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和象态、拟态与意态三个空间层级递进,分析了非遗数字设计转化机制。结果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转化模型和非遗数字设计转化机制,得出针对中小型专门类非遗博物馆的数字情景展示设计转化策略,以提升参观者体验,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理解。结论 以非遗十里红妆民俗的博物馆情景展示设计为例,基于数字孪生理论使用倾斜摄影测量法,对非遗数字文化设计转化进行实践验证,设计十里红妆博物馆数字展示系统。该实践拓展了非遗数字设计转化的理论思路,并提升了参观者对非遗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为中小型非遗专门类博物馆的文化活动空间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靳鹤琳 《包装工程》2019,40(16):83-86
目的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动态视觉设计发展迅速。在将动态视觉设计融入现代设计大潮的同时,如何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其中,使其充分展示出民族特色,这是此研究的目的。方法 利用民族元素在动态视觉设计中的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含蓄性与现代设计形象的融合、新媒体环境中传统文化元素表现形式的调整、传统文化的艺术韵味与动态设计技术的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在动态视觉设计中的创新改造等几种策略进行分析。结论 将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动态视觉设计中,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用有效的方式和世界水平接轨,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领域中获得重生。  相似文献   

14.
谭小凤 《包装工程》2024,45(2):480-490
目的 5G时代下的审美观念、内容创造、传播渠道、体验方式等方面都影响着民族非遗传承与推广。通过构建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结合5G技术特点,探索非遗传承数字化、年轻化的路径与策略。方法 应用交叉学科的数字人文视角,将5G技术与文化三层次理论结合,提取京族非遗的文化基因,打造京族非遗传承人的虚拟形象和推广方案,跨越非遗传承时空限制,实现京族非遗的创新传播、体验、发展。通过调查受众群,分析方案的推广效果,从而优化设计思路。结论 5G时代为非遗传承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技术环境,通过对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开发、设计与推广的研究,构建京族非遗虚实结合的传播体系,结合“虚拟在场”体验等手段链接非遗与年轻群体,提升年轻群体对京族非遗数字传承的参与度,高速、广幅地推广京族文化。  相似文献   

15.
李静雅  王卓尔  易晓 《包装工程》2023,44(22):1-10, 16
目的 从非遗数字化游戏的概念及问题入手进行阐述,以非遗数字游戏化策略为研究载体,探究将数字化游戏以及虚实结合技术应用于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设计策略,助力非遗数字化创新。方法 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方法,从游戏故事、机制、美学设计等方面入手,融合非遗文化的实体内容与虚拟游戏内容,探索游戏设计流程与方法模型,提出虚实融合的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新路径。结果 构建了非遗数字游戏化体验设计策略,并对傩面具文化开展虚实结合的游戏设计与开发,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首先,通过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展示傩文化内涵,可以更加广泛地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游戏化的设计策略可以有效助力文化传播,使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蕴藏为游戏要素的点点滴滴,显现在游戏体验的全部过程,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最后,创新技术应用为非遗游戏特别是文化传播类型游戏的开发创造了更多可能性,通过实物与虚拟内容的融合,更有利于创新文化传播与游戏运行机制,提升游戏体验的沉浸感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16.
王智薇  李洋  刘超菘 《包装工程》2023,44(16):356-364
目的 对乡村非遗手工艺的文化符号进行提取和归纳研究,在传承中保护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研究,对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的技艺流程、使用场景及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对昭觉彝族文化符号进行采集与提炼,探讨凉山彝族乡村文创产品可持续发展方法和创新设计的途径。结论 昭觉彝族历史资源深厚,文化资源广阔,民族特色显著,为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了保障,结合民族学与设计学的研究,对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文创产品进行形式、功能、载体等方面的创新,将地域文化与文创产品相结合,不仅可以涵养文创产品的内涵,还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助力昭觉彝族地区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家飞 《包装工程》2019,40(22):253-259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如何在保护它的基础上进行活态化传承和创造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以此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方法阐述非物质文化的成因、历史、分布与类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探索现代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归纳其中的关键因素。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策略,包含3种较合适的途径,即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工业化及标准化、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化和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化。跨界是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融媒体可以激活非遗的影响力,体验可以促进非遗的聚集效应,使非遗IP创造出跨界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基于AR技术的广府家具数字化传承的设计与应用实例。方法采用Unity3D作为主要的开发工具,以C#语言工具为主,结合Vuforia AR开发者工具包为辅,调用Android开发对应的API,集成开发环境,同时运用第三方内容设计工具PS、AI、3Ds Max和Maya为主要的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创作工具,将广府家具纸本书籍与APP结合。结果设计出可交互体验的全媒体出版物,即"纸上博物馆"。结论 AR技术支持人与物交互,不仅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更是人与历史之间对话的一种手段。利用新的传承手段对广府家具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能够促进广府家具作为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展示、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梁平木版年画虚拟体验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卫红  邢鹏飞  夏进军 《包装工程》2017,38(16):183-189
目的探索虚拟现实在CIH保护中的设计路径,推进梁平木版年画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进程。方法在全面研究梁平年画文化基础之上,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手段,从CIH民俗文化的分析研究到体验设计的设计实践,进行梁平年画文化体验设计。结论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与可靠验证。虚拟现实的沉浸感、交互性可以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使得CIH的数字化保护从数字化保存走向数字化保存与数字化体验相结合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妍  罗京艳 《包装工程》2018,39(18):73-77
目的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提供与时俱进的新方法,打破传统民俗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传承载体单层次化、消费群体单一化的局面。助力天津地域民俗文化发展,树立高品质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经济发展速率。方法从资源整合、生活需求、资源特色、传承发展的角度,整合天津非遗文化传承与民俗产品产业的互联关系。开发基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天津民俗产品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以民族的需求、生活使用的需求、民族文化普及的需求、藏品消费的需求等方向的层级分析系统;从产业化进程角度把握非遗元素,建立数字化保护、展示及营销平台,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结论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用品产业化互联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天津民俗文化产品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民俗文化活态传承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