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造林模式的生长状况差别较大,科学的造林配置模式,会提高水土流失区域的林草覆盖、加快植被恢复、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文章通过研究试验地不同造林配置模式中人工植被的生长状况,评价结果可以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选择合理的植被配置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不同植被平茬配置方式下的水土保持效果、植被恢复效果和成本效益分析,优选出最佳平茬模式,探索黄土丘陵沟壑区灌草植被可持续经营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3.
王明华 《陕西水利》2009,(6):129-130
本文以毛乌素沙地矿区为例,通过植被建设的不同试验,运用对比研究和方差分析,得出了在沙地工矿区进行植被建设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同时提出了最佳生态效益下矸石沙障的布设方式和植物种的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4.
水土流失与污染关系到水质治理,因此研究植被过滤带边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十分必要。通过构建AnnAGNPS模型,模拟边坡水土流失及污染状态;根据水土流失和污染影响因子,选择与配置边坡植被过滤带,实现对边坡的综合治理。实验结果表明,面对不同流量时,按照5∶12∶3的填料配比,采用使植被过滤带综合治理技术进行治理,能够更好地保持水土,对污染物也有极好的削减效果。  相似文献   

5.
鉴于新罗区拱桥溪植被空间规划不够合理以及存在大面积低效林等现状,开展流域植被配置技术在新罗区拱桥溪植被空间优化中的应用研究。划分拱桥溪植被空间优化范围,实地调查与遥感资料相结合,规划空间优化布局。植物种类筛选与配置,通过杉木、枫香、木荷等树种组合不同的植物群落。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林,抚育管理苗木幼林,保证造林成活率。改造低效林优化植被空间,突出群落空间景观休闲功能。应用效果分析表明,本文方法将林草植被覆盖率从原来的88.2%提高至89.4%,研究区域内产水量总量有所减少,水源涵养功能有所提高,表明优化后的植被结构空间更为合理,本文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实验装置,分析了对4种不同人工植被配置模式下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红壤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由于生产建设项目的不断开发,地表的土壤、植被遭到破坏,土壤裸露面积增大,会加剧区域内的水土流失。因此,通过比较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流减沙效果,实践表明科学合理配置不同层次的植被,能够获得不错的减流减沙效果,且具有推广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水土流失造成了资源的逐渐枯竭,并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虽然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但如何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一直是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一个难点。本文以辽宁省凌河流域为研究背景,对该流域内植物措施进行对位配置分析与研究,并结合辽宁省凌河流域的植被研究,提出了宏观、空间、技术、管理、时序五种植物措施对位配置模式,可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水土保持效果,同时也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梁伟 《陕西水利》2017,(Z1):169-170
风能是洁净可再生能源,因此风电场建设有利于电力行业的长远发展。但是由于风电场建设中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若不采取适宜的保护措施会影响生态系统发展。为此,可从植被恢复入手开展环保建设。本文结合大顶山风电场工程的相关情况对植被恢复进行分析。首先对风电场的气候和土壤、植被特征进行分析,然后从植被恢复的施工技术进行阐述,并且主要从植被的选择和优化配置进行研究,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南水北调北京段PCCP管线工程的植被恢复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PCCP管线工程特点及其穿越地区的环境特点,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方法,对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植被配置模式以及草本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程绿化模式在短期内能取得较好的恢复效果,复层和混交模式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和生物量均较高;封育模式的草本植物生物量大但是种类较少;复耕复林模式下的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和生物量则较为平均和稳定。  相似文献   

11.
自然河流中生长的水生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的形态变化会影响水流的流动特性及污染物的输运。该文利用U型折叠弯道水槽进行试验,设置半侧分布的柔性植被,分析在弯道水流下不同流量及柔性植被配置对Monami现象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流量下的柔性植被形态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流速分布,当流量较大时,弯道中会出现Monami现象。在不同流量下,植被形态在弯道入口处呈现Monami现象、倾斜倒伏或直立;而在弯道后半程呈现Monami现象或无组织性轻微摆动。通过功率谱频率分析的高相关性证明Monami现象由K-H涡的不稳定性产生,且在弯道中,Monami频率减小。植被叶片的摆动使得湍流应力更深入植被冠层,而Monami现象的出现降低了植被冠层边界动量传输效率。此外,弯道会扩大植被冠层内扫掠主导区域的影响范围,改变无植被区的湍流活动类型。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了解排土场复垦现状及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试验方案,进行试验研究排土场边坡的土壤理化性状,并根据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植被配置模式下对排土场复垦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毛竹纯林地植被结构配置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安吉县过度开发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土壤样品采集和测试,比较分析不同毛竹林地0~20 cm土层的土壤性质,并基于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毛竹林地不同结构配置的土壤质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林下灌木、灌草结构的配置,毛竹林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得到提高,土壤黏粒含量增加,土壤质量指数上升。其中,毛竹林林下灌草结构配置的效果优于灌木结构的配置效果。  相似文献   

14.
水动力特征是生态护岸工程中植被材料选取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航运枢纽的水动力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特征水位将护岸分为护底区、重防护区、亲水区、景观区;结合植物的生态学特征(主要考虑耐淹性和耐冲性)筛选适合不同防护区域的护坡植物种类和配置模式;并以广西那吉库区生态护岸示范工程为例,探讨了不同防护区的植被选配。  相似文献   

15.
张慧芳 《山西水利》2012,(11):22+41
以太原市娄烦县东山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流域内设置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径流小区,观测各个小区的地表径流量和侵蚀量,分析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对径流小区的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试验表明:通过工程措施改变地表微地形可以明显降低地表径流量及侵蚀量,提高地表植被盖度可以降低径流量及侵蚀量。  相似文献   

16.
侵蚀性降雨是坡面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针对植被的不同配置方式是否能够减少降雨对坡面土壤流失的影响,对不同强度降雨条件下的植被配置方式的产沙量和产流量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在相同强度的降雨条件下,灌木和草本配合比为2∶1时,灌木在坡下的产流量最低。(2)在相同强度的降雨条件下,灌木和草本配合比为1∶1时,草本在坡下的产沙量最高;灌木和草本配合比为2∶1时,灌木在坡下的产沙量最低。(3)在不同强度的降雨条件下,灌木和草本配合比相同时,灌木位于坡上的产沙量最高,坡中的产沙量次之,坡下的产沙量最低。研究成果可供类似水土保持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奈曼旗南部山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治理前植被稀疏,干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致使生态严重失调。自1983年以来,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几年的实践,对山区水土保持防护林的综合配置作初步探讨。营造水保林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规划,远近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集中治理。奈曼旗山区土壤侵蚀类型划分为石质低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沙化漫岗区。根据三种不同类型进行水保林的配置和树种选择。  相似文献   

18.
风电场在建设的过程中具有扰动面积大、植被破坏点多面广、地表扰动强度差异显著,以及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点、线、面共存且侵蚀强度大等特点。该文以粤北山区风电工程为例,针对水土流失及工程特点,进行了防治分区和工程措施布设,并针对粤北山区植被特点,对植被措施恢复中的植物种类配置和后期护育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三维多普勒超声测速仪(ADV)对淹没柔性植被明渠恒定水流的水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羽毛来模拟天然河道的柔性植被,对不同的植被密度、不同淹没度和不同流量条件下柔性植被明渠恒定水流流速场进行了测量,得到了淹没植被情况下纵向流速和雷诺应力沿垂向的分布。结果表明,植被上层区域与植被区域水流表现出不同的水力特性,植被上层区域的雷诺应力近似为直线分布,纵向流速呈经典的对数律分布;而植被区域,纵向流速则呈“S”型分布。在分析植被上层水流雷诺应力与纵向流速的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普朗特混合长度理论推导了植被上层水流流速的理论表达式,该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三维多普勒超声测速仪(ADV)对淹没柔性植被明渠恒定水流的水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羽毛来模拟天然河道的柔性植被,对不同的植被密度、不同淹没度和不同流量条件下柔性植被明渠恒定水流流速场进行了测量,得到了淹没植被情况下纵向流速和雷诺应力沿垂向的分布。分析表明,植被上层区域与植被区域水流表现出不同的水力特性,植被上层区域的雷诺应力近似为直线分布,纵向流速呈经典的对数律分布;而植被区域,纵向流速则呈“S”型分布。在分析植被上层水流雷诺应力与纵向流速的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普朗特混合长度理论推导了植被上层水流流速的理论表达式,理论公式所得结果与实测数据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