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冰  郭广礼  朱晓峻  王炯 《金属矿山》2015,44(11):153-157
针对我国多煤层条带开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煤层错动系数的概念。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系统地研究了多煤层条带开采时,上下煤层错动系数的大小对上下条带保护煤柱应力、中间岩体应力以及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规律,分别给出了相应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了在实际多煤层条带开采时,极限煤层错动系数的求取方法。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多煤层条带开采工作面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永宁煤矿41采区煤层群赋存条件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钻孔窥视,研究在依次开采4、6、10煤层且顶板全部破坏稳定后,04煤层蹬空3层煤层开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取一定施工措施后方可进行04煤蹬空开采,研究成果将为多煤层采空区蹬空合理开采提供参考,为相似条件下多煤层安全蹬空开采提供补充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采用数值计算软件FLAC^3D对东峡煤矿大倾角煤层群走向长壁开采进行了数值计算,并结合现场监测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工作面开采围岩移动的规律性和复杂性.结果表明,在大倾角煤层群开采时,无论是围岩应力还是岩层运移都表现出与单一大倾角煤层不同的特征,变化现象趋于复杂,上层煤开采不仅影响了上覆岩层的运移规律,而且对下层煤产生了扰动,影响了下层煤开采,其主要表现为上层煤开采的卸载扰动和支架、采空区垮落体的加载扰动.研究结果为现场开采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参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多煤层同采时下部煤层开采对上部煤层开采影响的试验结果分析,得出试验矿上,下部以开采时上覆岩层移主有规律、有 移动参数。  相似文献   

5.
文中以开滦集团赵各庄矿急倾斜煤层群矸石充填开采为例,采用FLAC 3D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冒落开采和矸石充填开采两种方案采后岩层的移动与变形,得出了在赵各庄矿深部十三、十四水平急倾斜多煤层条件下采用矸石充填开采地表减沉效果明显,能够有效保护地表建筑物的结论,对赵各庄矿深部建筑物下开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矿首个3下煤层综放工作面过3上煤层综采工作面采空区快速推进技术的实施、观测、研究,了解3上、3下煤层工作面回采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今后3上、3下煤层开采提供合理科学的依据,并提前采取切实可行的相应措施,对于指导矿井安全生产,提高矿井煤炭质量和产量,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急斜近距煤层联合开采矿压显现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鲁木齐矿区赋存有30多层急斜煤层,其中南区的B7-B34就有多组近距离煤层,一直是开采的难题。近年在这类煤层发展了近距煤层联合布置水平分段放顶煤开采,本文介绍了矿山压力观测的主要成果,并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对围岩应力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近距离多煤层条带开采在工作面布置不合理时易造成相互叠加影响和煤柱的失稳,进而影响条带开采的减沉效果。在多煤层条带开采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煤层间距等地质采矿条件,尽可能减小上下煤层之间的影响,确保设计方案达到预期减沉目标。依据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理论,结合设计区域地质采矿条件进行了村庄下近距离多煤层条带开采方案设计。预计表明,设计方案可以有效保护地表建筑物。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煤矿4300采区煤层空间交错工作面形成"十"字型采场开采的情况,并根据采区煤层赋存情况,采用模拟软件FlAC3D建立"十"字型采场开采的三维模型,逐步开挖3上煤层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稳定后再逐步开挖3下煤层工作面,获得各开采阶段的上覆岩层破坏形态及应力场分布特征,同时分析出3上煤层开采后覆岩运动规律以及3下煤层开采中覆岩运动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强  刘地声 《煤矿现代化》2006,(2):48-48,59
煤炭开采中煤层分叉现泉比较常见,煤层分叉处的开采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特别是顶板脆弱难以控制,多采用炮采开采工艺方法,本文针对戊9戊10煤层分叉特点,试验了托戊9戊10煤夹矸回采戊10煤的综采工艺回采方案,并制定了相应的技术及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构造复杂、近距离煤层群组发育区的煤岩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困难的问题,进而为工作面智能开采三维资源量计算和开采设计优化,以及采煤机智能开采截割路线规划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以构造复杂近距离煤层群组矿井为研究对象、以智能开采工作面111000为工程背景,通过对地质勘查阶段测井资料分析,结合地面地质勘查钻孔地球物理测井和智能开采工作面穿层钻孔钻屑编录、孔中窥视、多参数地球物理测井、钻孔轨迹测量等工程技术手段,综合分析煤岩层物性特征的不同测井曲线响应特征。进而为智能开采工作面煤岩层对比、地质构造识别、煤层厚度、煤层顶底板构造起伏形态精细刻画、煤层瓦斯抽采以及工作面开采提供地质依据,为近距离煤层群组发育矿井智能开采工作面煤岩层精细对比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许疃煤矿8223工作面开采覆岩破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8223工作面煤层赋存特征,建立了工作面的三维地质模型;以煤层顶板岩石的力学试验结果为数据,利用FLAC3D程序对开采引起的煤层覆岩运移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开采过程中煤层覆岩的位移和应力分布规律,讨论了工作面煤层顶板的破坏形式及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不同间距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永炬  黄远 《中国矿业》2012,21(7):73-75
基于矿区煤层赋存的地层条件,建立地质模型,进行有差分数值模拟,分析不同间距多煤层开采的沉陷特征,同时对比分析多煤层开采覆岩的位移量随间距变化的关系,揭示了不同间距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规律差异,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多煤层采区上山与煤柱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翟新献 《煤炭学报》2002,27(1):11-15
根据平煤集团八矿多煤层开采地质条件,实测了各煤层移动支承压力显现,以及固定支承压力显现,指出巷道围岩有效载荷系数升高是底板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研究了两侧采空时采区上山合理柱宽度,以及采区内不同煤组上山的布置问题,研究成晨对深部开采多煤层采区上山布置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减小高潜水位矿区开采沉陷积水淹田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伦  杜连壁 《煤炭学报》1999,24(5):449-452
根据煤层赋存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形排水条件, 选择一合适的含煤块段超前进行多煤层集中开采, 有意识地在相应的地表形成一个较大的下沉盆地. 当周围煤层后续开采时, 新形成的下沉盆地中积水会自动或被疏导流入老盆地中, 使周围的农田不积水或少积水, 减少开采沉陷积水淹田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山西兰花同宝煤业有限公司为资源整合矿井,采矿许可证批准开采3号~15号煤层,可采煤层为3号、9号、15号煤层。由于整合前3号煤层已基本采空,根据《矿井初步设计》,9号、15号煤层为该矿主采煤层,所以3号煤层采空积水是9号、15号煤层开采的重大和主要隐患。文章主要探讨了15号煤层首采区内5年规划中三个工作面3号煤采空积水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急倾斜煤层开采对地表的影响,对江西省天河矿区急倾斜多煤层开采方式进行了分析;采用连续介质力学分析软件FLAC3D,对急倾斜多煤层不同开采方案对地表变形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模拟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到了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点是向顶板方向非对称性的,并得出结论:煤层分区段均匀开采对地表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大倾角煤层机械化开采的关键技术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对国内外大倾角煤层开采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大倾角煤层开采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我国大倾角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实践,探讨了大倾角煤层机械化开采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工作面合理错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开采会破坏围岩,围岩平衡状态被打破,应力重新分布,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时情况更加明显,上、下两煤层回采时相互影响。联合开采时上、下两煤层工作面错距过大,巷道的变形加剧,增加了维护时间和成本,影响生产;工作面错距太小,层间作用力显著增加,不利于围岩的控制。因而能否解决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工作面错距留设问题对未来煤矿开采发展至关重要。采用FLAC~(3D)模拟技术,结合红四井煤矿相关地质资料,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邓五先  王金强 《中州煤炭》2020,(10):186-191,206
为了解决突出矿井深部开采煤层瓦斯含量大、突出危险性高,保护层开采产生大量矸石升井后造成环境污染和薄煤筛分,邻近多煤层回采后采空区相透连通防灭火等问题,平煤股份十二矿针对多煤层协同开采中瓦斯动力灾害机理、煤矸分离技术以及采空区自然发火规律展开研究,摸索出一套多煤层开采绿色集成技术:通过优先开采最上层的无突出危险的极薄煤层,联合针管抽采技术,达到邻近开采下部多煤层的区域消突。匹配井下实现煤矸分离、分选、分类利用的绿色技术和阻化回填防灭火技术,在实现瓦斯治理的同时,解决大量矸石环保利用问题,并且实施阻化回填工艺最终实现千米高突矿井临近煤层安全高效绿色开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