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北方严寒地区煤矿,进入冬季后井筒出现的冻井危害,为解决保温防冻保证煤矿正常生产,介绍了加强对冬季供暖管理措施的完善和改进,采用热风炉加热方式+水暖热风幕+暖气片综合供热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露天采矿技术》2016,(8):54-57
通过分析储煤仓冬季冻粘物料的机理,深入探究高寒地区褐煤储煤仓防冻粘物料的方案,论证储煤仓不同的防寒保暖优缺点,认为储煤仓外保温板结合内壁预埋碳纤维加热方案对于解决高寒地区储煤仓冻粘物料的问题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3.
露天转入地下生产后,由于受到露天坑底覆盖层厚度的影响,井采冻孔问题一直是影响冬季生产的主要矛盾.板石沟铁矿上青矿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摸索,最终采用电炉烧水的蒸气疏通冻孔的方法,解决了冬季生产冻孔难题,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煤矿井筒防冻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矿井井筒防冻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必要措施,<煤炭工业采暖通风及供热设计规范>(MT/T5013-96)中对此有明确规定. 目前,国内常用的井筒防冻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空气加热器或热风炉加热入井空气,配专用风机将热风送入井口以下,称之为有风机加热方式,此方式须设专门的空气加热室、风机房及送风地道;另一种是采用空气加热器加热部分入井空气,然后利用矿井通风负压将冷、热空气同时吸入井筒,冷、热空气在井口处混合,达到井筒防冻要求,称之为无风机加热方式.此方式须设空气加热室,而且井口房的密闭性要求较高.几十年来,我国井筒防冻一直沿用这两种方式,应用较为广泛.但均存在占地多、投资大、能耗大、管理复杂以及初期井筒易冻等缺点.又由于矿井提升系统的改变,井口房常常设置上提升孔,使热损更加严重.因此,改进井筒防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半连续生产系统发挥应用优势,保障其在冬季安全稳定运行,伊敏露天矿相关技术人员充分研究设备冻粘机理,结合生产实际,分别针对各冻粘部位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木里煤田特殊的冻融环境使露天煤炭开采遇到了多种冻土问题,保证冻岩土边坡安全运行既是生产迫切需要也是解决冻岩土工程问题的目标。通过对该区域冻岩土体特征分析,依据监测技术有针对性的制定边坡监测方案。初步监测成果认为,木里地区冻岩土温度、位移及水位变化存有空间差异性,其物理响应具有一定季节效应,也验证了本监测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土岩冻粘采掘运输设备是露天矿开采中冬季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危害。特别是北方的煤矿更为严重,它直接的影响露天矿的实际生产能力、采运设备利用效率和生产的安全。我国正在开发的五大露天煤矿均在北方严寒地区,冬季气温很低,剥离土岩含水,因而从长远观点看,防治土岩冻粘采运设备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和进行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土岩冻粘采运设备的机理、防治冻粘的原理来探讨结合我国煤矿具体条件防治冻粘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含水率对煤冻黏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春华  曲辉  许瀚文  王仲娴 《煤炭学报》2015,40(9):2213-2217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而由于滚筒冻黏引起的胶带撕裂、矿车冻黏引起的煤炭回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冬季煤矿的安全和高效生产。水作为煤冻结条件的必要因素,对煤的冻黏强度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自行设计的冻黏强度测试装置,在温度为-30 ℃和冷冻时间为3 h的条件下,分别测试了6种不同材料与干基含水率10%~60%煤泥的冻黏特性。实验研究表明,煤的含水率控制在10%以下为宜,此时冻黏强度几乎为0,随着含水率的逐渐升高煤的冻黏强度逐渐增大,当含水率为40%左右时,达到最大值,随着含水率继续增加,煤的冻黏强度反而出现下降。实验结果还表明,普板(Q235)等亲水性金属材料的冻黏强度对煤的含水率比较敏感,而PTFE等疏水性材料的冻黏强度几乎不受含水率影响。PTFE这类材料这种优良特性在高寒地区煤炭运输领域表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砂金矿勘探工作的普遍深入,现有的砂金矿钻探工艺、设备还较落后,满足不了生产实际的需要。现结合龙江-I型及130型钻机在永冻地层的应用情况,探讨永冻地层砂金矿钻探工艺及设备问题。  相似文献   

10.
IMA系列煤炭冻结调节剂的研制是采用国际最新的冻结调节理论,它是降低冻煤机械强度、防止湿煤深度冻结的化学剂。从实验室及工业性试验结果来看,达到了改善冻煤的装卸条件,促进露天矿生产。IMA系列的各项性能达到了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