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针对某润滑油生产企业在扩能改造的过程当中引入的润滑油自动化生产新的工艺进行了探讨。利用到了同步计量调合以及自动批量调合技术等新的工艺,然后辅助以相应的自动化控制措施,非常切合当代润滑油生产的规模化和精细化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了生产润滑油生产过程的高效率、高质量以及节能环保的效果呈现。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润滑油自动调合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现状,对常规自动调合装置和控制系统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润滑油调合装置的自动化发展和生产信息化、智能化进行了展望。中国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简称润滑油公司)自1999年开始,相继引进了法国FMC和瑞士ABB公司的润滑油自动调合设备,开启了润滑油调合装置自动化的序幕~([1~3])。  相似文献   

3.
三种调合工艺在润滑油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宏伟  马媛慧 《润滑油》2009,24(5):15-18
随着能源枯竭这一问题的日益突出,作为炼油行业末端的润滑油产业,高效生产、节能降耗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文章主要介绍润滑油生产过程三种调合工艺,并对各自工艺特点进行阐述.同步计量自动调合SMB(Simultaneous Metering Blender)在大批量润滑油生产过程中具有效率高、能耗低以及计量准确的优势;自动批量调合ABB(Automatic Batch Blender)适应于批量小、原料种类多、原料加入精度要求高特点下的小批量生产;在线调合ILB(In Line Blender)适合在原料质量水平稳定、产品分析周期短、批量大状况下的快速生产.  相似文献   

4.
兰州炼油厂自行开发并已实施的以质量闭环控制的三组分五管道润滑油自动调合系统,除了能严格按比例调合以外,还有突出的质量闭环自动调节功能,这对保证调合质量、充分利用组分油、合理加入添加剂,均能发挥明显作用,投资16×10~4元,年效益146×10~4元.这种用质量闭环控制的润滑油调合系统,在国内首次使用,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妍 《石油商技》2011,29(5):82-87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润滑油调合调和工艺不断调整,对润滑油调和控制系统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分布式控制系统平台(DCS),自主开发设计了SMB装置及管道自动球清扫系统的控制系统,为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各分公司调和装置的技术改造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陈志  宫丽虹 《润滑油》2013,(3):43-47
文章闹述了华东润滑油厂储罐自动计量系统、自动批量调合系统、同步计量调合系统、全自动灌装线等先进的计量设施的应用情况,通过运用期间核查、统计过程控制技术、测量系统分析等先进的讲师管理手段,提高了润滑油生产企业的计量精度,减少了油品损耗,减少了输转环节,降低了生产事故以及人身伤害事故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7.
裴文军  李冰  柳敏华  江巍 《润滑油》2012,27(6):49-55
调合是润滑油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艺环节,使各种原材料混合均匀,因此调合方式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文章考察了射流式喷射搅拌器应用ABB调合装置中的润滑油调合,试验证明射流式喷射可以用于润滑油的调合,并能满足润滑油调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阎永成 《润滑油》1993,(4):12-14
介绍了大连石化公司润滑油调合装置对内燃机油系列产品采用微机控制的定量比例连续式自动调合的情况,简述了其原理、组成、特点、流程和生产方案及具体工艺参数的确定。  相似文献   

9.
1 我国目前的润滑油市场 当前,我国的润滑油市场处于竞争激烈、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过程中。 1992年润滑油市场放开后,由于我们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管理,国内润滑油市场出现了混乱状况,造成了“多、乱、散、差”局面。据1995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中、小型润滑油调合厂3000多家,调合能力约1.5Mt/a,平均每个厂年生产润滑油仅500t。调合厂过多,  相似文献   

10.
正据亚洲润滑油网站11月7日消息,壳牌上周开启了位于新加坡的一个润滑油调合工厂,可以每年生产润滑油39万吨,成为全球第三大润滑油调合工厂。壳牌这家全球最大的润滑油供应商表示,公司将利用该设施增强其供应链,同时扩大在亚太地区海运市场的份额。  相似文献   

11.
润滑油生产系统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茂名石化公司用非大庆油工业试生产润滑油的基本情况,以及为适应用非大庆油生产润滑油所做的技术改造。通过改造现有生产装置,并增加中间储罐的数量与容量,茂名石化公司现有生产系统基本适应了用非大庆油生产润滑油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际上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总量(除了APIⅢ类以外)过剩,而国内APIⅡ和Ⅲ类基础油资源不足,尤其是重质基础油和光亮油的市场有缺口。国内基础油生产主要是以常规法为主。该工艺对原油的性质依赖性强。一些基础油生产企业为适应原油性质的变劣,新建高压加氢处理装置,结合原有的酮苯脱蜡,生产APIⅡ类基础油,特别是生产国内供应偏紧、需求量较大的重质基础油和光亮油。随着高档轿车的增多,对润滑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上开发出了异构脱蜡技术。高压加氢处理与异构脱蜡组合成了全加氢型流程,用来生产APIⅡ和Ⅲ类基础油。全加氢型流程生产Ⅲ类基础油时,需要选择原油的品种和比较苛刻的加氢处理反应条件。为了稳定地生产APIⅢ,近几年又推出了高转化率的加氢裂化和异构脱蜡组合工艺。通过分析几种基础油生产工艺的技术特点,力图寻求利用合适的资源、选择适合的工艺路线来建设或改造基础油生产设施,满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3.
进一步发展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的意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就我国润滑油生产状况及润滑油产品质量水平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提出广一些建议,认为应加大HVI基础油的比例,发展UHVI及VHVI基础油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4.
应用现代油液分析诊断技术提高设备润滑管理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国内外油液分析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调查 ,阐述了设备合理润滑的关键是采用先进的油液分析诊断技术 ,合理选择和使用润滑油 ;并针对目前一些企业的润滑油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在大型化、连续生产企业 ,完全有必要建立现代油液分析诊断系统 ,进一步提高润滑油管理水平 ,以确保设备长周期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5.
浅谈我国车用发动机润滑油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广生 《润滑油》2001,16(1):3-5
简述了我国汽车工业及车用发动机润滑油的发展现状,润滑油生产技术对车用发动机润滑油发展的影响,并对车用发动机润滑油品种结构,新一代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车用润滑油的升级换代,车用润滑油评定技术国产化,农用运输车柴油机油需求及车用润滑油满足环保,节能及现代汽车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将GPRS通信方式与功图法量油技术结合到一起,提出了基于GPRS的有杆泵抽油井集群自动量油系统,并详细介绍了功图法量油的主要原理、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及各层主要硬件的具体选型。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一方面采用GPRS通信方式,对油井工况数据进行远程实时传输,实现了油井产量的实时测控、计算,提高了油井量油计产精度;另一方面利用批处理技术,实现了油井产量的集群计算处理。该系统的研究成功对实时监控油井产量波动、防止影响油井安全稳定生产因素的出现、提高油井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润滑油基础油质量升级改造对炼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指出润滑油基础油生产企业应采用先进工艺,淘汰落后工艺,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润滑油基础油的产品质量是今后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润滑油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袁景利 《润滑油》2007,22(4):13-21
通过对大连石化未来原油供给趋势和国内外润滑油基础油工艺技术及装置流程配置的状况分析,阐述了润滑油基础油加氢技术是实现润滑油升级换代和扩大资源适应性的必然选择的观点,提出了大连石化未来润滑油生产装置配置和安排的初步流程。  相似文献   

19.
姚斌  许闯  张伟东 《润滑油》2011,26(3):7-9
船用润滑油的售后服务体系与陆用润滑油的售后服务体系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船舶长距离运输的使用特点,船舶的机械设备复杂繁多等方面。故船用润滑油的售后服务体系成为船用润滑油销售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外知名品牌船用润滑油售后服务体系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作者多年来进行船用润滑油售后技术服务的经验,对我国两大船用润滑油品牌"昆仑"和"长城"售后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外商在华润滑油市场拓展业务的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外国企业在华润滑油生产项目方面的投资和所具生产能力的情况及其产品所占市场的份额,指出车用润滑油和其它专业成品油是外商在华石油下游业务获利的重要来源,并在船用油和添加剂方面有计划地拓展业务;中国企业通过吸收国外技术增强了竞争实力,必须走引进、消化与创新之路;在未来的21世纪,外国企业以其在资本、技术、经验方面的优势将继续成为中国润滑油市场的竞争对手,建议我国加速开展高品质润滑油的研究及生产,力争国产润滑油在国内市场占有更多的份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