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欧盟是当今世界区域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统一的内部市场,统一的货币和趋于协调的经济政策为欧盟在21世纪再展宏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欧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据统计,2003年中欧贸易额达到1252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722亿美元,占中国全年出口比重 16.5%。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产生背景 循环经济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出现,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形态,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其目标是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界关系在认识上不断演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志轩  叶雷 《中国电力》2004,37(11):1-5
介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与特点;论述电力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提出电力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即调整电力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发展劣质煤、矸石、城市垃圾电厂,加强综合利用,强化污染物的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出依法促进,加强管理,政策引导,行业自律的建议;探讨发展循环经济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电源世界》2005,(1):10-10
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5.
能源互联网作为未来电力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产物,是全球发展清洁、高效能源的新动力.文章概 述了能源互联网发展的驱动力,通过一个海水淡化的实例展示了能源互联网可以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环境, 促进城市循环经济,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电器工业》2001,(2):15-15
全国人大常委会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在16日召开的“20O0年城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提出,应该像重视知识经济一样重视循环经济。 曲格平说,知识经济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循环经济则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即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7.
韩伟 《电力设备》2006,7(7):98-98
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展示电力企业形象,突出电力行业社会责任,发挥电力行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由中国电力监管委员会主办,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承办的“全国节约型电力企业建设成就展及技术论坛”于2006年6月13日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循环经济的基本涵义 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基本思想是以减量(Reduce)、再用(Reuse)和循环(Recycle)(简称3R原则)为行为准则的,有效的循环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使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与环境有效保护的双赢目标。循环经济也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遵循生态规律的经济。减量化就是用尽可能少的原料和能源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即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多次或反复使用;再循环即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陶邦彦 《发电设备》2011,25(3):213-216
目前我国火电技术与装备正从纯发电或兼供热的高碳模式,向环保型、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在高效清洁能源装备的产业化过程中,热电技术构成的变化将大力度地冲击着传统技术装备的发展思路和管理体制,提出了火电技术中的若干环保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强 《电器评介》2013,(6):119-119,148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之中,往往会产生资源利用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就市场经济角度而言,环境问题终究属于经济问题,实现经济与环保之间的协调发展,重点在于运用最有效的资金投入以实现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均衡发展。当前,现代人已经愈来愈重视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以及循环经济运用的可行性。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阐述了我国农业龙头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周亮 《电池》2006,36(2):122-123
电解二氧化锰(EMD)产业以资源和能源消耗高、废水和废渣排放量大等为特征。国内EMD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消除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国内EMD行业承接世界EMD产能转移的必由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伟  沈跃栋 《上海电力》2010,23(1):13-16
世界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的重大挑战,如何维护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肩负的重任。在此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科技最发达而能源资源又匮乏的地区,更应该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文章从长三角的区域发展特色和优势出发,在低碳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长三角推进低碳经济的思路和途径,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对电网规划和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且提出:低碳经济将深刻地影响电力需求水平、分布、结构,电源的效率提高、合理布局,新能源的比重、核电的发展、水资源的利用、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电网的发展方向、远距离输电网的比重、大电网合理规模和结构、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城市与农村电网的发展趋势等;低碳经济对电网发展影响主要是通过对负荷和电源的影响而实现的,这些影响更多的是正面的,分布式电源、油气电站、分散式太阳能电站,包括核电,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建设在负荷中心地区,缩短了电源与负荷的距离,对保障电网的安全经济可靠供电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4.
电力消耗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各行业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都伴随有一定的电量消耗,各行业的用电量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借鉴了国民经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综合地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平衡关系,将价值型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和各行业实际的电力消耗联系起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电力需求的内在规律,找出经济结构中影响全社会电力需求的主导行业,从而指导区域经济的行业布局规划,实现电力需求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中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例进行的分析证明所提出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量还将持续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既要保证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能耗,又要保证人类生存环境不受破坏的一种可行的方法为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被认为要求用尽量少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来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文章从温室气体控制与碳的捕获封存技术两方面阐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并分别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IGCC、CCS等技术各个侧面介绍了国内外低碳经济的实践情况。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寻求能源与经济均衡点的进程中,新能源具有清洁、污染排放少、可再生等一系列优点,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改善能源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总结目前国内的主要新能源种类及利用方式,分析了国家政策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持和导向,阐述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的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并对我国新能源发电的发展方向及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介绍日本节能管理的先进经验.日本的节能管理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能源消耗,而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大提高了能效水平,实现了低碳排放.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建立了完整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并加大投入,积极推广先进节能技术的应用,动员社会公众为节能减排献计出力众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推进了日本节能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介绍日本节能管理的先进经验。日本的节能管理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能源消耗,而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大提高了能效水平,实现了低碳排放。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建立了完整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并加大投入,积极推广先进节能技术的应用,动员社会公众为节能减排献计出力。众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推进了日本节能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刘惠萍 《上海电力》2010,23(2):87-90
上海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发展已历10年,但在深入推广中仍存在诸多困难。文章介绍了上海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进一步发展分布式供能需要解决的技术路线、政策措施等问题,并对上海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