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我国快速步入休闲时代之时,荟萃着自然风光之美与历史人文之胜的风景名胜区人居环境面临着城镇化、全球化的巨大挑战.着眼于风景名胜区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以风景名胜资源与当地居民的生存竞争为切入点,剖析了风景名胜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困境根源.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居和谐的视角反思了风景名胜区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规划理念的价值取向、规划蓝图的原则依据、规划实施的补偿机制及福利保障,探寻生态和谐、人文和谐、经济和谐的风景名胜区人居环境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居是指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落及其环境,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载体。城镇化是人居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我国城镇化速度快、规模大,城乡人居建设面临复杂的资源环境局面。针对人居建设综合协同的特点,人居科学提出融贯综合的技术路线,发展了组织科学共同体、形成整体合力的人居研究科学方法,以协调空间开发秩序,统筹解决有限资源和人居建设之间的矛盾。北京2049是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北京城市发展前景的多学科研究。北京2049运用了人居科学方法,探讨了2049年北京区域空间秩序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与传统"城镇化"所不同,"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大,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要解决人居问题,关键在于城市政府的执政理念 记者: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对此您如何理解? 王涌彬:能够把城市转型发展引向以人居环境建设和改善为核心的发展模式,这是我所理解的人的城镇化,也是我们人居委正在做的事情. 记者:人居环境问题确实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您认为人居环境建设的困难在哪里?对于如何更好地建设人居环境,您有何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涌彬认为,要以人居环境为抓手,力促城镇发展转型,应跳出房地产开发与建设的狭隘思路,站在区域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上来思考问题。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与之相关联的人口结构与人口素质、就业结构变化等社会层面问题都是人居环境建设应该包含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与产业过度集中.出现了区域间人居环境不平衡.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城市土地消耗速度惊人等一系列影响人居环境整体质量的问题。据报道.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人口基数太大.历史欠账过多.沉重的人口负担已经成为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最大困难。这种人口压力现象与资源.环境现象等一起被学者们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高级难题”。  相似文献   

7.
卜琳 《城乡建设》2013,(6):36-38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住房紧张、生态环境恶化、交通堵塞等问题日趋严重,城市人居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要阶段,及时总结人居环境中突出问题,合理协调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的建设,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全国77个大中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构建的人居环境指数对我国大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人居环境学理论对城镇化与人居环境关系、城镇化进程加快与人居环境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提出今后广西人居环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口密集的中国正处于城镇化高峰期,复杂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庞杂精密和土地利用格局的形式多样,而居于中国城镇化中的特殊城镇建设具有基数大、格局复杂、需要特色化发展等诸多特点。通过结合我国黑龙江省建三江前锋农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际案例,该文以人口密度与人居环境质量为切入点探索非传统地区城镇化中的一些普适性规划原则和针对性建设控制措施,总结相关经验,提出非传统地区城镇化规划的一些优化策略以及基于人口密度和人居环境质量关系的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一、立项背景伴随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重,城镇地区由于人口和经济的高度集中而表现得尤为突出,城镇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十一五"时期,生态文明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政府和地方各个层面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发展建设。城镇绿地是城镇生态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袁昌礼 《住宅科技》2010,30(5):51-53
住宅的智能网络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生活与工作习惯,也对传统住宅提出了新的居住方式。人们对住宅居家不只是生成空间需求,更关注的是安全、舒适的住宅环境。住宅的智能网络已成为衡量居住安全性和生活舒适度主要标准,对当前推进城镇化住宅建设中倡导和谐社会住区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900万人左右,其中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来源之一。苏州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特色十分明显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更是以井喷之势猛增。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作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举足轻重的角色,对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整个城市社会面貌也因此经历着巨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国传统四合院中大家庭居住模式和共享庭院空间的分析与借鉴,提出了在多层集合住宅中建立"空中四合院"的创新设计构思,并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新形势下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和乡村的划分以及城乡人口的统计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基础性工作。科学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对于我国城镇化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城市人口和用地发展规模预测、空间布局安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一直以来统计部门都是以"城乡行政地域"和(或)"城乡实体地域"为基础来划分城乡(人口),并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划分标准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实际上城镇化本身的内涵非常广泛,除了空间上的城镇化转变,还包括人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转变,这在城乡(人口)划分上应该给予重视,以顺应转型时期城镇化发展的诉求。考虑到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双重性特点,以及居委会和村委会在人口构成、职能、土地权属、行政关系和人口职业等方面的城乡差异特征,建议固化城乡(人口)划分标准,以"居委会和村委会所辖地域(常住人口)"作为划分依据,这样今后不需要频繁改动城乡划分口径,需要做的只是改进居委会的设置程序和标准,完善"村改居"相关的农村集体经济资产处置、农村优惠政策延续和村(居)民社会福利以及土地权属转变等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新的简易城乡(人口)划分标准也有利于真实反映转型时期我国城镇化数量的提升和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健康城市化、和谐城市与城市规划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小培  魏立华 《规划师》2008,24(5):46-51
城市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与核心,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侧重于"短期内的经济绩效",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及城市安全等日趋"脆弱"、这种基于"脆弱性"的城市化模式亟待转型,走向健康城市化;和谐城市是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核心,制度尤其是城市规划制度的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举措.原本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存在的城市规划长期偏重于物质工程技术,追求经济效率和工具理性,漠视社会和谐和价值理性,应通过培育市民社会、建立政府财政预算质询与监管机制,强化社区规划及实施区域规划的财政税收保障制度等新举措促进城市规划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分析了泰州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而探讨泰州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从城市空间布局、产业一体化发展、土地集约利用、完善公共配套方面全面推进泰州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李琳 《华中建筑》2014,(4):93-97
生存环境的需求是人的生存需求当中,最基本、最强烈的需求。住宅是人类休养生息的主要场所,居住环境的优劣对居住者的生理机能和精神活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居住环境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支撑。因此对于居住环境的关注是基于人性角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该文以多方面案例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设计角度论述其思考模式对构建绿色住区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依据,阐释从全局理念入手构建现代城市住区是创造和谐人居环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的社会效应及城镇化中后期的规划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进入城镇化发展新阶段——城镇化中后期,宏观发展条件和中微观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发展速度的转变使我国人口城镇化进程的不稳定性增加,人口城镇化将从"变局"转向"稳局"。本文提出,应争取有利时机,系统研究城镇化中后期的发展挑战和应对,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保持社会发展活力,实现增长向发展的转变。具体而言,在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要尽早完成人口城镇化的动能接续,强化城镇化的社会发展效应,继续带动社会流动。同时,要抓紧中高速增长的发展良机,解决人口城镇化的遗留问题,探索持续推进高质量人口城镇化的新道路。其中,在城镇化道路上,要超越城乡二元分立,建立从城市到乡村的现代化空间统一体,稳固城市发展道路,建设对城镇化支撑作用更强、更有效率的乡村空间。在人口治理上,探索促进社会流动的人口空间治理术,消解"存量"人口城镇化任务,更有效地响应人民生活和发展需要。在城镇化载体上,建构具有发展梯度的"城市群-都市圈-一般城市-县镇村"的多层级人口城镇化载体,创造更为公平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王强  伍世代 《规划师》2008,24(5):80-83
"人地和谐、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是指在各种空间类型中,明确区域中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沉淀意义的各类景观"实体",并将其划定为控制"实体",优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空间保护和发展设计,继而在控制格局、环境容量等规则约束下拓展城镇化.应用该理念,南平市进行了关键性的区域"实体"控制规划和城镇空间拓展规划,以构建人地协调的生存,发展空间为目的,更好地促进了南平市城市化与自然机体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市周边农业人口市民化作为近年来全国积极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系统建设。本文以巴克等人建立的行为场所理论和国内现有的农民城市适应理论为基础,通过行为绘图法、行为观察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来收集、分析调研数据信息,建立郊区公园设计AHP层次分析法评价体系,构建以人口市民化为目标的现代城市郊区公园设计方案模型。对公园环境、失地农民参与公园活动的行为与心理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进行探讨。研究显示,公园的活动内容设置、设施完善度、客观景观形态对周边农业人口市民化有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