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研究设计了一种利用热管原理进行强化传热的保温降温可转换式两用杯。该杯可以随时随地灵活实现稳定保温或快速降温功能,在需要保温时,利用热管沿径向方向导热系数小的原理,进行稳定保温;在需要降温时,利用热管沿轴向方向导热系数大的原理,进行快速降温。文章详细地从保温降温可转换式两用杯的设计原理、设计模型、实施方式和发展前景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采用对照试验法探索CU水纳米流体传热的特性。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主要原因除了在液体中添加纳米粒子,增加了液体的热容量、导热系数外,粒子与粒子、粒子与液体、粒子与壁面间的相互作用及碰撞,也使传热增强,而且由于纳米粒子的小尺寸效应,其行为接近于液体分子,不会像毫米或微米级粒子易产生磨损或堵塞等不良结果。[1]纳米粒子的浓度不同导致流体内粒子数不同,粒子与粒子间相互作用增强,从而使换热增强。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介绍了以热管热风炉作为大豆分离蛋白干燥的热风源,与传统蒸汽锅炉蒸汽加热相比,在热管的两侧装有强化传热的翅片,克服了气体换热系数小的缺点,在加热等量气体和温度条件下,使所需热管数量大大减少,具有显著的节能环保、运行安全可靠、故障率低、热效率高等优点。因此,在大豆蛋白加工中推广应用热管热风炉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添加纳米石墨烯、碳纳米管、纳米氧化铝、碳化硅4种导热助剂对薄片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纳米石墨烯的薄片导热性能最好.与未添加导热助剂的薄片相比,纳米石墨烯添加量为3.2%时,薄片导热系数增幅达95.39%.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纳米石墨烯用量对薄片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薄片导热系数随纳米石墨烯用量...  相似文献   

5.
朱方龙 《纺织学报》2011,32(10):57-0
高温下辐射传热对织物热传递过程贡献显著,为此,介绍火灾高温环境下的耐高温防护织物的内部传热特点,进而提出高温下织物有效导热系数数值传热模型.针对火灾等高温环境下耐高温防护织物内部热辐射渗透衰减问题进行分析,应用有限差分法对隔热防护织物的有效导热系数模型进行数值分析.通过数值求解传热方程,计算出织物的稳态有效导热系数,且...  相似文献   

6.
强化传热技术及一些典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明了强化传热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包括强化传热的分类、强化传热的途径、强化传热的应用场合等;列举了一些强化传热的典型应用,包括表面增强型蒸发管、采用波纹换热管管内强化传热、采用超声波抗垢强化传热技术、采用螺旋槽管的强化传热技术、采用小热管的强化传热技术等。通过分析得出强化传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克服癸酸-棕榈酸-硬脂酸(CA-PA-SA)三元低共熔物液相渗漏和导热性能差的问题,以不同质量比的静电纺聚丙烯腈/氮化硼(PAN/BN)复合纳米纤维膜作为支撑材料,通过物理吸附法制备新型CA-PA-SA/PAN/BN复合相变纤维膜,并研究了BN导热纳米粒子对复合相变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储热性能以及储热和放热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为10%的BN导热纳米粒子对制备的CA-PA-SA/PAN/BN复合相变纤维膜的形貌结构没有影响;复合相变纤维膜的融化温度和融化焓值分别为25 ℃和136.4~138.6 kJ/kg;通过添加具有高导热系数的BN纳米粒子,CA-PA-SA/PAN/BN复合相变纤维膜的整体传热性能增强,储热和放热时间分别缩短了38%和41%。  相似文献   

8.
在微珠状热敏电阻传热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食品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同时研究标定物、介质大小和加热功率对该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水和甘油为标定物所得到的热敏电阻的特性参数具有最高的准确度,对标准样品导热系数测量的最大相对误差为5.02%;热敏电阻法适用于食品介质导热系数的测量,通过热敏电阻法和热探针法得到样品的导热系数相对偏差小于4%.  相似文献   

9.
技术市场     
旋转热管空调器编号:76-3055(电器)简介:本专利旋转热管空调器是利用高效传热的旋转热管的性能,巧妙地把旋转热管的蒸发段做成空调器的蒸器,而又把旋转热管的冷凝段做成空调器的冷凝器。从而大大地强化了传热,减少了压缩的负荷,减小了体种,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10.
在微珠状热敏电阻传热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食品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同时研究标定物、介质大小和加热功率对该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水和甘油为标定物所得到的热敏电阻的特性参数具有最高的准确度,对标准样品导热系数测量的最大相对误差为5.02%;热敏电阻法适用于食品介质导热系数的测量,通过热敏电阻法和热探针法得到样品的导热系数相对偏差小于4%。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传热系数的分析研究油厂有关传热的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文鑫  相海 《中国油脂》2006,31(6):56-59
对传热壁材质,参与换热的流体对流传热膜系数,流体流程,传热面垢层等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从而明确了在不同换热条件下影响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总结出一些强化传热的途径和对换热器设计和选用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提出了不同类型换热器传热系数相差很大,因而在同样换热负荷和换热条件下,用不同类型的换热器,所需的换热面积相差很大。  相似文献   

12.
《丝绸》2016,(8)
单纤维及纤维集合体的导热性能是研究纺织品传热性能的基础,对开发具有显著冷暖感效果或特殊传热性能的纺织品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热性能表征、纤维导热机理、集合体导热模型、纤维热性能分析及改性、热导率的测试方法等不同方面,阐述了现有单纤维及纤维集合体的导热性能及相关研究。研究认为,新型高性能纤维的高热导率,使得纤维轴向和径向热导率的各向异性极为显著,目前应加强本征导热纤维、单纤维热导率的研究及纤维集合体沿平面方向的传热性能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工艺温度对杨木胶合板板坯的导热性能以及对热压传热过程的影响,为胶合板干燥、热压工艺节能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稳态法对不同温度水平下胶合板坯的导热系数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三层胶合板热压传热试验。当板坯平均温度从60℃增加到120℃,板坯的导热系数增加了28.7%,两者呈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胶合板热压传热过程可以分为快速升温和慢速升温两个阶段,热压温度从105℃上升到125℃,在快速升温段板坯芯层到达胶粘剂固化温度的时间缩短了55%,板坯芯层慢速升温段升温速率增加了72%。  相似文献   

14.
从导热填料与纳米纤维素间的界面变化、填料的分布、尺寸及负载量等方面,讨论了影响纳米纤维素基导热复合材料性能的因素,总结了纳米纤维素基导热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梳理了纳米纤维素基导热材料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脉动热管激励机制强化传热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脉动热管内传热传质为出发点,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二维模型,采用混合模型(Mixture model)和欧拉模型(Euler model)对脉动热管内传热传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确定哪种模型更适合用于研究脉动热管内传热传质的流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
应急热防护织物有效导热系数分形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分形理论对应急热防护织物的内部微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分形维数与纤维体积分数是影响热防护织物传热的2个重要参数。根据等效热阻法建立预测高温下热防护织物有效导热系数的分形模型,求出基于分形理论的热防护织物的有效导热系数表达式,所得理论结果与实验值保持良好的一致性,同时合理反映出高温热辐射在织物传热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织物热传导机理的分析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纺织品传热机理。从宏观角度看,纺织品作为纺织纤维和空气的集合体,其传热途径包括传导、对流、辐射和伴随着水汽传输而发生的潜热传递;从微观角度看,纺织品是声子作为载体实现热传导的。最后还介绍了影响织物导热系数的各个因素。  相似文献   

18.
纳米流体因其优异的导热和吸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光热领域,这其中尤以纳米金的光热转换效果最为突出。文章采用含有球状纳米金颗粒的纳米流体,在太阳光模拟器下挂滴蒸发,同时用高速摄影抓拍,研究纳米滴能否加快液滴的蒸发,增强光热转化。结果表明金纳米滴比同样条件下去离子水液滴的蒸发时间少,提高太阳光的利用效率,为太阳能光热转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SiO2气凝胶由于其独特的纳米多孔结构及超低的导热系数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以纤维毡为基材与SiO2气凝胶复合,经表面修饰和常压干燥制成的超低导热系数保温隔热材料,既保留了纯气凝胶独特的纳米孔结构及超低的导热系数,又大幅度提高了机械强度,扩展了其在保温隔热领域的应用。该材料常温常压下导热系数小于0.025W/(m·K),抗压强度大于2MPa,是一种新颖的优质保温隔热材料。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织物热传递机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影响织物热传递性能的主要因素。织物的热传递机理,以纺织品为研究对象,其传热方式包括传导、对流、辐射和伴随着水汽传输而发生的潜热传递;影响织物热传递性能的因素主要有:纤维导热系数、织物结构、织物结构参数和环境温度,现从这四个方面研究了其对织物热传递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