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蔗糖酯是一类性能优良具有广泛用途的糖基天然表面活性剂,近10年在制糖工业得到普及应用.本文综述蔗糖酯的合成方法及研究进展并提出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2.
蔗糖多酯的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蔗糖多酯(SPE)是一种新兴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作为一种新的脂肪替代品,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本文综述了蔗糖多酯的营养保健功能、工业用途和合成方法的国内研究进展情况,提出了蔗糖多酯的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3.
蔗糖酯的生产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蔗糖酯是一种新型高效乳化剂和表面活性剂,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对蔗糖酯国内外的生产现状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蔗糖脂肪酸酯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蔗糖脂肪酸酯是蔗糖的深加工产物,介绍了蔗糖酯的性质、合成方法和应用。蔗糖酯是一种良好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有着广泛的用途,它的应用领域还在不断开发;蔗糖聚酯是新型的低热量油脂,可作为脂肪代用品及高血脂、高胆固醇的治疗预防药物。  相似文献   

5.
糖酯是一种优良的新型表面活性剂,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洗涤剂、化妆品等工业中。本文就蔗糖酯的性质、用途、合成及分析等作一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6.
蔗糖酯是蔗糖和脂肪酸进行酯化反应制得的,是当前市场较紧俏的精细有机化工产品,具有开发前景。  中国生产蔗糖酯的主要企业有浙江金华第二制药厂、四川日化研究所等,年产约3000吨,年需约3200吨,产需略有缺口。蔗糖酯的最主要用途是作食品乳化剂。食品工业占国民总产值的15%,在国民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年需耗蔗糖酯约2500吨,而且每年以7%速度递增,预计到2000年需耗2800吨以上。其次用于洗发护肤等化妆品的生产,年需约700吨。  近年来中国农业专家发现,农作物通过施用蔗糖酯能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蔗糖酯本身就是一种无毒、无污染、…  相似文献   

7.
蔗糖酯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生物工程酶制剂、日化、农业等领域,由于其用途不断被开发,市场潜力巨大,极具发展前景.在食品工业方面,蔗糖酯是一种可食用的表面活性剂,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分别批准它作为食品乳化剂用于多种食品中.  相似文献   

8.
刘伟康 《中国油脂》2022,47(3):32-37
蔗糖脂肪酸酯简称蔗糖酯,是一种良好的表面活性剂,被普遍应用于食品工业。蔗糖酯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法和酶法,对蔗糖酯的化学合成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概述了酰氯酯化法及酯交换法的操作步骤、优选工艺及优缺点,并与酶法进行了对比。概述了蔗糖酯的结构、理化性质、应用及工业发展现状,以期为蔗糖酯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蔗糖酯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蔗糖酯国内外的发展概况,蔗糖酯的性能,在食品、化妆品、洗涤剂军行为方面应用的前景,市场开发现状和展望,综述了蔗糖酯及多糖酯的合成与生产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蔗糖酯的抗菌作用和抑制油脂败坏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属于多元醇系统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蔗糖脂肪酸酯(以下简称蔗糖酯)是一类可用于食品和化妆品的多用途乳化剂.最近发现蔗糖酯不仅可用作油和水乳化的乳化剂,尚有利用蔗糖固有功能的新用途[1].本文就其新用途介绍如下:1.基于抗菌性能的用途由自动售货机销售的罐装咖啡,以前以冷藏品为主,1975至1985年的十年间,日本普及了热饮售货机,从而使罐装咖啡一年四季畅销无阻,需求量飞速增长,但产生了一些在冷藏销售时不明显的有害问题.也就是产生了一般称为平酸菌败坏的耐热菌引起的败坏,以及分层和pH降低之类的质量恶化现象.表2).…  相似文献   

11.
蔗糖酯和蔗糖脂肪酸多酯的合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英昭  于江虹 《食品科技》2006,31(7):167-169
介绍了食品乳化剂蔗糖酯和蔗糖脂肪酸多酯,重点综述了蔗糖酯和蔗糖脂肪酸多酯的合成方法,包括溶剂法、无溶剂法和相转移催化法等不同的合成方法,并对蔗糖酯和蔗糖脂肪酸多酯的发展作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X射线小角散射研究蔗糖酯溶液胶束结构随浓度的变化,在极稀蔗糖酯水溶液中,蔗糖酯在界面富集吸附形成单分子层,当表面吸附达到饱和时,蔗糖酯分子不能在表面继续富集,而憎水基的疏水作用仍竭力促使蔗糖酯分子逃离水环境,当蔗糖酯溶液浓度达到0.1%(g/mL)时,蔗糖酯分子则在溶液内部开始自聚,即疏水基在一起形成内核,亲水基朝外与水接触,形成最简单的胶团,即预胶束.当蔗糖酯浓度达到0.5%(g/mL)达到临界胶束浓度(CMC),蔗糖酯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当蔗糖酯浓度进一步增加,蔗糖酯胶束在溶液中形成不规则层状结构,其不规则层状周期厚度L1=52.4nm,当蔗糖酯溶液浓度增加至5%(g/mL)时,蔗糖酯胶束排列成完整有序的层状,形成溶致液晶结构,其周期层状结构厚度L2=39.3nm,同时溶液体系中溶剂和溶质分子间存在微密度电子起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研究了利用脂肪酶催化蔗糖与肉桂酸合成制备肉桂酸蔗糖酯的过程及其抗菌性能。该制备过程以DMAc/叔戊醇双溶剂体系为反应介质,用以溶解极性底物糖并保持脂肪酶的良好活性,同时探索了混合溶剂体积比和反应温度对酶法合成的影响。对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蔗糖与肉桂酸在脂肪酶催化下发生了酯化反应;进一步对产物的13C-NMR分析,表明酯化反应发生在蔗糖的C-6位点上;对产物的TGA分析,表明制备的肉桂酸蔗糖酯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同时,酯化产物对大肠杆菌和白地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菌率分别为97.83%和96.04%。此外,肉桂酸蔗糖酯还具有良好的保湿效果,保水率为76%。综合评价产物肉桂酸蔗糖酯的抑菌性能、热稳定性和两亲特性,其在食品、日化等领域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先由食用葵花籽油和甲醇在碱性催化剂条件下酯交换反应制得脂肪酸甲酯,然后脂肪酸甲酯与蔗糖通过水溶剂法,以逆相转移催化剂DMAP催化制备蔗糖脂肪酸酯.通过对酯糖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进行考察,确定最佳合成条件为:酯糖摩尔比2.5∶1,催化剂用量4%,反应温度 85℃,反应时间7h.在最佳合成条件下,葵花籽油脂肪酸甲酯的转化率高达65.32%,所得产品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其临界胶束质量浓度(CMC)为6.5 g/L,表面张力为27.41 mN/m,乳化力为79 s,浊点指数为7.2 mL,HLB值为10.1,碘值(Ⅰ)为126.9 g/100 g.  相似文献   

15.
在碱催化条件下,先由甲醇和菜籽油反应制得脂肪酸甲酯.然后以脂肪酸甲酯和蔗糖为原料,在催化剂和乳化剂的作用下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了蔗糖脂肪酸酯.详细考察了反应过程中乳化剂及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酯糖比,压力等因素对合成蔗糖酯产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合成工艺条件,即乳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9%,催化剂用量为7%,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5h,n(脂肪酸甲酯)∶n(蔗糖)=3∶1,压力4.45KPa.该条件下,菜籽油蔗糖酯的产率可高达72.4%,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86g/L,表面张力为29.4mN/m,乳化力为122s,亲水性能为9.86mL,HLB值为11.5.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先采用棕榈油与甲醇反应制备脂肪酸甲酯,然后将所得脂肪酸甲酯与蔗糖在1,2-丙二醇体系中反应制备蔗糖酯。采用单因素法优化了蔗糖酯制备的反应条件,优化条件为:碳酸钾用量为反应物质量的23.5%、丙二醇用量为蔗糖质量的3.7倍、反应温度70℃和时间9h,在该优化条件下,蔗糖酯产率达70.8%。  相似文献   

17.
研究蔗糖酯用量对酪蛋白乳浊液的粒度分布、液相蛋白浓度、界面蔗糖酯浓度、脂肪部分聚结率及乳析率等指标的影响,探讨蔗糖酯对酪蛋白乳浊液稳定性影响的机理。实验表明:随着蔗糖酯用量增加,液相蛋白浓度与界面蔗糖酯浓度逐渐增加,脂肪部分聚结率呈下降趋势,乳浊液的粒径和乳析率逐渐减小,乳浊液稳定性逐渐提高。当蔗糖酯用量超过0.60%时,脂肪部分聚结率缓慢下降,而乳析率缓慢上升最后达到动态平衡。综合考虑,当蔗糖酯用量为0.60%时,乳浊液的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采用硫酸-甲醇衍生化方法测定烟草中乙酰丙酸质量分数的可靠性,分析了硫酸-甲醇衍生化时间和温度对烟草中乙酰丙酸质量分数测定的影响,探索了5种糖类成分在硫酸-甲醇衍生化条件下是否产生乙酰丙酸甲酯,比较了263个烟草实际样品中果糖和蔗糖质量分数与乙酰丙酸质量分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硫酸-甲醇衍生化时间和温度对烟草样品甲酯化产物中乙酰丙酸甲酯响应的影响不同于其他有机酸甲酯,且这种不同与烟草基质有关;(2)果糖和蔗糖在硫酸-甲醇衍生化条件下能产生乙酰丙酸甲酯,而葡萄糖、麦芽糖和肌醇在衍生化过程中不产生乙酰丙酸甲酯;(3)蔗糖在硫酸-甲醇衍生化条件下产生的乙酰丙酸甲酯的质量仅为相同质量果糖产生的1/2;(4)利用硫酸-甲醇衍生化法测定得到的烟草中乙酰丙酸的质量分数受烟草中果糖和蔗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A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estimating the content in foods of the emulsifying additive E473, sucrose esters of fatty acids. The analytical approach taken to estimate the complex mixtures that comprise this additive involved, selective solvent extraction of the intact esters using a mixture of tetrahydrofuran and ethyl acetate, alkaline hydrolysis of the esters to liberate sucrose, and then GC-MS measurement of the liberated sucrose using GC-MS after acidic hydrolysis to glucose and fructose and then silylation. The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aid future estimates of intake of this food additive. The method determines the total sucrose esters content of a food sample and does not attempt to discrimin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sucrose esters when present as a mixture in a food sample. A single (average) factor is used to convert the liberated sucrose content into sucrose ester content. The method was applied to analysis of eight different food types (including bakery wares, sugar confectionery, dairy product, margarine, meat pies and a sauce) spiked with 0.5-1% of a mixture of three sucrose esters that spanned the hydrophilic/lipophilic balance (HLB) range 1-16. The limit of quantification was around 50 mg kg-1, which is more than adequate for these additives. The analytical recovery rate was 73-106% with an average of 91%. The precision of the method (RSD) was 6-18% (n = 3-20 for each food type) with an average RSD of 11%. The main analytical uncertainty is the conversion factor used to express sucrose ester content from the amount of sucrose liberated. The method is also applicable to sucroglycerides (E4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