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湖北省食源性疾病现状分析及控制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近年来湖北省食源性疾病的情况,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依据,分析了2000年。2002年湖北省食源性疾病的资料。湖北省传染性食源性疾病以细菌性痢疾为主,占总发病率的50%以上;夏季发病多,以8月份为高峰;有3个高峰年龄段,1。2岁人群有小高峰,10-15岁和30-35岁发病高峰。非传染性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以农药化学品起数最多(40.5%),其次为微生物因素(27.8%),有毒动植物因素和不明原因各占15.2%和16.5%。每起发病人数微生物中毒引起的最多;病死率以有毒动植物因素最高(接近3%);植物性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病死率是动物性食品中毒病死率的3倍。该分析为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食源性致病菌及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动态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前食源性致病菌及食源性疾病对公共卫生的威胁依然严重。由于全球性食品贸易的快速增长 ,战争、灾荒、旅游业等导致的人口流动 ,饮食习惯的改变 ,食品加工方式的变化 ,新食源性致病菌的不断出现以及细菌耐药等问题 ,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严重挑战。检测新的食源性疾病 ,确定食源性致病菌在食物链中相关的食品 ,寻找预防食品污染的关键环节 ,具备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为制定行之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对公共卫生干预行为的效果进行追踪和评价都依赖于监测的能力和水平。因此近年来各国政府及相关技术部门纷纷发展和运用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WHO食源性疾病与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监测培训班纪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WHO组织 ,中国CDC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承办的WHO食源性疾病与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监测培训班于 2 0 0 2年 11月 2 5~ 2 9日在北京举办。培训班的目的在于推广食源性弯曲菌分离、鉴定及抗生素敏感试验的标准化检验方法 ,以及这些方法在食源性疾病和抗生素耐药性监控中的作用。培训班的教师分别是 :来自丹麦兽医研究所的Dr.HenrikWegener、Mr.ReneHendriksen、JaneLarsen和Ma ryC .Evans ,来自荷兰动物科学及动物健康研究所的Dr .JaapWagenaar和Mr.Marcel.…  相似文献   

5.
张超楠 《中国食品》2013,(17):50-51
夏秋季节人们总觉得"人食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都是见怪不怪的事。但是,食源性疾病的杀伤力不是其他食品安全问题所能比拟的。如果把保障食品安全看作是一场战役的话,那么食源性疾病就是这场战役中经常被我们忽视的头号敌人。  相似文献   

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2):270-274
食源致病细菌是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生物污染源。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低温、寡营养及食品防腐等条件可诱使食源致病细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处于此状态的细菌最大的特点就是丧失了平板上的生长繁殖能力,但生命体征是活的,并且保留原菌的毒力和致病性。研究表明,活的非可培养态细菌在细胞形态、基因表达、蛋白表达等方面发生了复杂变化,并且一定条件下可复苏为可培养状态,成为逃避检测的"隐性传染源",对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文中对食源性致病菌VBNC态的诱导条件及复苏情况、生物学特性变化、现代检测技术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期望为解决当下由活的非可培养态细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全国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规律,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2020年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4 558起,发病人数259 481人;事件高发于6~9月(60.82%)。致病因素以有毒动植物及蘑菇中毒(43.56%)、不明原因(35.49%)和微生物(16.42%)为主,其中菌类及其制品导致的事件数占比(18.33%)与死亡人数占比(52.69%)最高。暴露场所主要在餐饮服务单位(49.31%)和家庭(46.68%),且暴发于家庭的年均增长率最高(33.66%)。结论 近10年我国食源性疾病主要致病因素是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集中于菌类及其制品;事件高发于6~9月,暴露场所以餐饮服务单位和家庭为主,且倾向于家庭。  相似文献   

8.
WHO食源性疾病与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监测三级培训班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门氏菌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引起人类疾病食源性病原菌。但是全球范围内食源性疾病包括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所造成的损失却是未知的。为适应发展全球性沙门氏菌监测与交流网络的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 (WHO) 2 0 0 0年 1月组建了全球沙门氏菌监测网 (WHOGSS)。[1,2 ] WHOGSS目前主要的工作之一是监测技术的系列培训 ,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迄今为止已在全世界举办了 2 4期培训班。 2 0 0 1年 4月 16~ 2 1日、2 0 0 2年 11月 2 4~ 2 9日分别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一级和二级培训。[3 ,4]WHO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食品安全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世界各国政府大多将食品安全视为国家公共安全,并纷纷加大监管力度。本文阐述了国内外食品安全的现状以及食源性疾病的基本情况和危害,详细论述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并从公共卫生层面上论述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球食源性疾病监测及监测网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冉陆  张静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17(4):F002-F002,385-386,383
由于全球性食品贸易的快速增长,战争、灾荒、旅游业等导致的人口流动,饮食习惯的改变,食品加工方式的变化,人口老龄化,新病原菌的不断出现以及细菌耐药等问题,使得食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增长的趋势,不仅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而且对经济、贸易甚至社会安定产生极大的影响。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全球食品安全战略强调,在创建食品安全基础结构中应优先考虑食源性疾病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13—2015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方法对2013—201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吉林省的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检验。结果 2013—2015年吉林省哨点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12 049例,其中11 497例患者的标本做病原学检测,807例患者检出致病微生物,总检出率为7.02%;诺如病毒、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分别为15.63%(389/2 489)、2.54%(283/11 141)、1.32%(147/11 167)、0.08%(9/11 153)、0.06%(6/9 410),未检出小肠耶尔森菌(0/201)。诺如病毒、沙门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与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小肠耶尔森菌相比是吉林省主要流行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P0.05)。诺如病毒在第一季度检出率(31.00%)高于其他三个季度;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在第二、三季度检出率(3.78%、3.12%;1.32%、1.69%)高于第一、四季度;志贺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均在第三季度检出率最高(0.14%、0.15%)。诺如病毒在80岁以上和5岁以下年龄组检出率较高(20.00%、18.90%),沙门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在5岁以下年龄组检出率最高(3.38%、1.75%)。2015年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高于2013年和2014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季度的检出率低于前三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岁以下年龄组儿童、商业服务人员、城市居民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3—2015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检出率逐年升高,第一、二、三季度检出率高于第四季度,诺如病毒、沙门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是主要流行的病原体,5岁以下年龄组儿童和商业服务人员易受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感染。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疾病负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估计我国细菌性食源疾病的疾病负担.方法 利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推算我国急性腹泻的发病率,综合胃肠炎患者腹泻比例、胃肠炎患者食源性比例可推算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结合食源性疾病的细菌比例可推算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同时推算住院率.利用卫生部调查数据获得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结合食源性比例,获得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病死率.结果 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每年发病人数可达9411.7万人次,其中2475.3万患者曾就诊,335.7万患者曾因病住院,8 530例患者死亡,病死率0.009 1 % o结论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负担依然较重.我国应逐步开展覆盖全国的食源性疾病负担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2—2021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2—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1年江西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285起,累计发病7 222人,死亡48人,病死率为0.66%(48/7 222),各年度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0年间暴发事件数呈总体上升趋势,事件集中发生在5—9月份。在查明原因的768起暴发事件中,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50.78%(390/768)和93.75%(45/48);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占49.41%(2 266/4 586),主要致病菌为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家庭和餐饮服务场所是事件的主要发生场所,其中家庭发生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64.75%(832/285)和95.83%(46/48),主要致病因子为毒蘑菇;餐饮服务场所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1.77%(3 739/7 222),主要致病因子为微生物性因素。结论 家庭是毒蘑菇死亡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微生物性致病因子是餐饮服务场所和学校的主要致病因素。建议重点针对广大农村家庭开展食用野生蘑菇的危害性宣传,同时加大重点场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健康教育力度,减少食源性疾病及死亡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剩饭在常温下放置一晚,里面疯狂生长的细菌可能会让我们上吐下泻;冰箱里“无冷不欢”的细菌在零下20℃的环境下还能活动自如,……食源性疾病听起来陌生,实际上我们每人每年几乎都会“中招”一两次,表现就是那些不明原因的腹泻和发烧。目前,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已成为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下面向读者介绍几种常引发食源性疾病的细菌,以及它们的藏身之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9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9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除西藏自治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6 390起,累计发病38 797人,死亡134人。在病因明确的3 572起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导致的发病人数最多,占 52.01%(12 738/24 491);毒蘑菇导致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4.96%(1 606/3 572)和57.60%(72/125);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场所中,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49.95%(3 192/6 390)和70.00%(27 156/38 797);家庭的死亡人数最多,占80.60%(108/134)。结论 餐饮服务场所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微生物性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该结果提示应加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健康教育力度,对重点食品、重点场所和主要致病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并加以控制,降低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21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1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除西藏自治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5 493起,累计发病32 334人,死亡117人。在病因明确的3 275起事件中,毒蘑菇导致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9.13%(1 609/3 275)和67.86%(76/112);微生物性致病因子导致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3.05%(11 585/21 839);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场所中,家庭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54.00%(2 966/5 493)和92.31%(108/117);餐饮服务场所的发病人数最多,占65.59%(21 208/32 334)。结论 家庭是毒蘑菇死亡事件发生最多的场所;微生物性致病因子是餐馆和学校食堂的主要致病因素。建议各地根据不同类别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特点,在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重点场所做好监测预警、食品安全监管、健康教育和医疗救治等工作。  相似文献   

17.
了解金华市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基本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更为准确、充分的科学依据。方法 对金华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哨点医院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4 095例,男女比例1.33∶1,以20~59岁年龄组为主(52.60%,2 154/4 095),职业以农民为主;采集粪便标本3 927份进行特定病原体检测,共检出致病菌120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55株、沙门菌46株、志贺菌18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株。2014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4 起,发病人数125人,以致病菌导致的感染性腹泻为主,5~8月为高发期,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结论 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反映金华市食源性疾病发生处于低水平,应重点加强监测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建议进一步扩大主动监测的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18.
2005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研究200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趋势和特征。方法对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5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14个监测地区共上报485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0179人,死亡45人。在病原清楚的暴发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2.4%和58.2%;有毒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30.3%和25.6%;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3.2%和9.2%。结论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目前我国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  相似文献   

19.
食源性疾病的产生源于致病因子跟随食物一同进入人体的过程。该过程涉及的环境复杂,防治管理的难度较大,逐渐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食源性疾病的现状、特征及其影响意义,接着分析了造成该疾病的病原学原因,最后提出了防治该疾病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可欣  李忠海  任佳丽 《食品与机械》2018,34(2):181-184,212
文章综述常用的扩散法、稀释法和Etest法,以及一些新兴的分子生物学和电化学药敏试验方法,对其原理、特点和局限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展望了食源性细菌药敏试验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趋势,旨在为新型药敏试验方法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