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江南京河段护岸新技术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不同护岸结构型式的护岸机理进行分析,结合南京河段护岸整治现状,选用抛石、四面六边体框架群、混凝土铰链排等护岸型式进行模拟比较试验.试验成果表明,在南京河段水沙条件下,四面六边体框架群护岸结构型式透水、稳定,减速促淤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长江防汛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满足长江护岸建设工程前期工作的需要,提高投资决策水平,依据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护岸工程的施工工艺流程,分预制混凝土四面六边体、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焊接拼装和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抛投施工三部分。分别分析各施工分部预算定额,并综合分析了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护岸工程的预算定额,对于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护岸技术的应用推广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本所的潮流水槽研究涌潮作用下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的护脚可行性。另外分析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人作为一种新型护岸技术在长江、黄河的堤防整治工程中取得成功的原因。我们研究认为,作为一种新的护岸、护脚技术的成功前提是其自身的稳定性;由于涌潮作用区水浅及涌潮流速曲线分布的特殊性,使得四面六边框架群的自身抗冲稳定性并不好于以往的护脚块体。文章最后提出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嵌固块石混合料减小其单体的受力面)可大大提高其整体的抗冲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景卫华  李涛章  胡宁  汪涛 《人民长江》2010,41(8):104-107
混凝土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护岸是一种新型江河透水护岸工程技术,该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河道护岸工程的实践中。结合长江南京河段新济洲护岸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实践,对混凝土四面六边体护岸工程的施工各环节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主要在于混凝土框架杆件制作质量和框架抛投的数量及位置准确性。根据水利工程相关规范和标准,提出了混凝土四面六边体护岸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和评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在使用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进行护岸过程中缺乏相关技术标准及设计要点的问题,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其研究成果,提出了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护岸技术地方标准的体系架构和四面六边透水框架体主要设计参数的建议值,由此为工程设计采用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由于混凝土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人们常常利用混凝土来提高对洪涝灾害的抢险质量。混凝土在应急抢险救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一、透水护岸利用混凝土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护岸,能有效避免实体护岸工程基础容易被淘刷而影响自身稳定的问题。混凝土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是由预制的6根长度相等的钢筋混凝土框杆相互连接组成的,呈正三棱锥体。将透水框架群布设在需要防护的堤岸临河侧,当水流过时,利用其自身  相似文献   

7.
河道崩岸治理方法及典型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长江河道崩岸岸段治理现状.对抛石、四面六边体框架群、混凝土铰链排、柴排等护岸结构形式进行适应性分析,并结合典型窝崩岸段治理实例,对护岸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南京河段水沙条件下,抛石结合四面六边体框架群的护岸形式对窝崩治理的促淤、减速、稳定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
根据多次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及长江、赣江等10余处工程实践经验,介绍了近期长江干堤江岸及堤防加固整治工程的三项试验工程,并据此提出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护岸固脚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新材料新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砂枕与六边四面透水框架两种新材料护岸工程的试验,结合长江中下游河道护岸区及附近的泥沙运动、护岸材料及防护体的特性,分析研究了护岸工程的效果、破坏机理及适用条件.研究表明,砂枕护岸机理与块石类似,但变形能力比块石差;六边四面透水框架促淤效果较好,可应用于回缓流区,在水深流急的位置自身不稳定,不宜用在顶冲段护岸.对整个试验研究过程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0.
四面六边体护岸,不仅可以改变江岸边的水流形态,有效保护江岸,而且可用于防止和治理崩岸.四面六边体防洪护岸技术首次应用在长江南京河段,结合八卦洲河段整治工程实际,在分析四面六边体护岸固脚机理的基础上,比较了实体抗冲护岸与透水减速护岸的利弊,进行了四面六边体的结构设计,系统论述了模板设计及杆件制作、框架体抛投等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1.
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作为一种航道整治建筑物广泛应用于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过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大面积损毁现象。为此,通过水槽概化模型试验,对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群守护心滩时滩体及透水框架群变形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流量下,并非心滩淹没程度越低,滩体冲刷破坏越严重;在框架群的下边缘和两侧透水框架易发生位移;透水框架群应用于浅滩整治工程时,框架杆件长度及总体布置方案应进行优化和论证。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种新型护岸技术——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护岸。通过室内试验和工程现场试验,证实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有很好的消能、减速、缓冲、落淤作用,它可以改变江岸冲势为缓冲或淤势,保护了江岸, 可用于防止条崩的发生,亦可用于窝崩口的治理,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护岸新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长江护岸。  相似文献   

13.
钱海峰  葛俊  吴友斌  仲琳 《人民长江》2012,(Z2):109-110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南京段经过多次大规模河道整治,整理成本不断增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需要研究并使用更科学合理的整治方式。结合该河段护岸工程现状,对八卦洲洲头塌方段、三江口窝崩治理效果进行分析。根据实测水下地形资料,分析比较了实施护岸工程前后河床地形及剖面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南京河段水沙条件下,结合四面六边体框架群的护岸型式,抛石对窝崩治理的促淤、减速、稳定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4.
几种新型护岸工程技术浅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加快推广应用护岸工程新技术的步伐,就一些新型护岸工程技术如混凝土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潜没式导流板、混凝土连锁板和土工合成材料护岸的基本原理、特点、应用情况、设计及施工要点等进行了简要介绍。认为:这几种新型护岸工程各有其特点,须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和施工技术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理有效的护岸型式,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梁公堤"狗头矶"加固整治工程施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公堤“狗头矶”加固整治工程采用了对狗头矶肌体加固、抛堆石固岸以及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等综合治理技术、从已完成的工程运行情况来看,这些治理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合理的、可行的,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四面六边透水框架保护丁坝,矶头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进 《江西水利科技》1997,23(4):191-193,204
介绍了采用四面产边透水框架作为一种新型护岸材料,对丁坝,矶头的坝头进行抛投防护和不抛投防护情况下的冲刷试验研究,并定性比较了其试验成果,得出了利用四面六边透水框架作为保护丁坝,矶头坝头防护材料的有效性能,可供堤防设计,施工人员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7.
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护岸技术是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与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推广的新护岸技术,其原理是减速促淤护岸,经1996~1998年在江西的推广应用,护岸效果非常理想,造价略低于块石固脚,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实用护岸技术。  相似文献   

18.
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是一种河道护岸固脚结构物,采用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制作具有多重优越性。通过试验研究以钢纤维类型(铣削型、端钩型、波浪型)和钢纤维体积率(0.4%、0.8%、1.2%)为变量的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基本力学性能,采用不同类型钢纤维制备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浇筑成型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并对框架杆件进行分段切割、测试承载力,统计分析切割截面的钢纤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制备的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自密实性,完全满足无配筋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成型要求;随着钢纤维体积率增大,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增大;相同纤维体积率下,按照采用端钩型、铣削型和波浪型钢纤维,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抗拉强度依次增大;钢纤维沿框架杆长的分布与钢纤维类型和单根质量相关,轻细的端钩型钢纤维分布均匀且根数多,适用于制备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成型透水框架。  相似文献   

19.
四面六边透水框架尾流场水力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自动测量分析系统,测量了水槽中四面六边透水框架和四面六边实体块尾流场的流速垂线分布和紊动量垂线分布,对比研究了两者的水流结构和防护机理。采用动量积分的方法,计算了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绕流体的阻力,研究表明,在一定雷诺数范围内,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的阻力大小开始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当达到一个峰值后,又逐渐趋于一个常数值。  相似文献   

20.
南晓红  聂源宏  冯普林 《人民黄河》2003,25(11):11-12,18
从模型试验和原型试验两个方面,介绍了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群在渭河吊桥段的应用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护岸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适应河床变形能力强、稳定性好、施工工艺简单、可工厂化批量生产、成本低、环保等优点,其减速落淤、淤滩冲槽、控导河势的功效显著,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