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版纳臭菜     
原因 《美食》2011,(12):59-59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蔬馔,一般可统称"臭菜",但若将臭菜再作细分,又有"被臭"和"臭"得与生俱来的不同。前者如绍兴的臭苋菜梗、宁波的臭冬瓜、徽州的臭鳜鱼、青岛的臭虾酱以及各地都有的臭豆腐……后者如云南西双版纳的臭菜。  相似文献   

2.
正前几日去表妹家玩,到了饭点,一坐上饭桌,表妹就将第一筷子菜夹给了孩子,说:宝宝尝尝这个,这是你最喜欢吃的,妈妈今天烧了很多。孩子的爷爷奶奶看到后,一个劲地给孩子夹菜。孩子吃这个,这个菜有营养,多吃才能长高高哦。这种场景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每当吃饭的时候,无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总是将第一筷子菜给了孩子。  相似文献   

3.
美食,本应是色香味俱全的,但有的美食与臭味相生并存,如臭豆腐、臭鳜鱼、臭苋菜梗、臭冬瓜等。这些"臭"菜闻起来刺鼻的臭,但吃起来很香。在我国南方各地有不同风格的臭菜和众多的"粉丝"食客,连一些历史名人也偏好这一口。相传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史学家章太炎嗜吃带有臭味的东西,并以臭为美味,一日三餐离不开臭豆腐。画家钱化佛带来一包紫黑色臭咸蛋。章太炎大乐,竟然开口说:"你要写什么,只管讲。"隔两天,钱化佛又带来  相似文献   

4.
738、老舍等在解放初期为北京文联《北京文艺》、《说说唱唱》编辑期间,每月编辑费都用在跑馆子,他们几乎把全城有名气的菜馆都吃遍了;每次主点是老舍,王亚平写菜单。有次老舍要换一个菜,王就在此菜名四边画了一个方框,又加了一个螺旋形的小尾巴,服务员不懂。他是把校对符号用于菜单上了。739、赵树理50年代初在北京时,因家眷未来北京,几年里每天总是找文联附近小饭馆就餐,吃的便是“炒和菜盖被窝”(菠菜炒粉条,上面盖一层薄薄的摊鸡蛋);每晚10点后吃夜宵,就在小摊长板凳一坐,要一碗馄饨,两个烧饼夹猪头肉,喝2两酒,自得其乐。740、邹瑞麟在…  相似文献   

5.
末代皇帝溥仪吃饭时,总是让亲属陪伴。他有“抢菜”的习惯,菜端上桌,他总要和几个陪餐的亲属先抢一个菜吃。抢完第一个菜,再抢大家都愿意吃的第二个菜,直到全部抢完为止。据“待膳”毓嵣回忆说,如果哪一道菜特别符合溥仪的口味,他一定要追问是谁掌勺的,问明后溥仪就用拿着筷子的手臂一挥说:“赏他十元!”有时  相似文献   

6.
我刚来上海时候,所有的中国菜都不能吃,连味道也不想闻,感到吃什么东西都不对我的胃口,只能在家吃自己做的菜。有一次,邻居的一位朋友到我家。他说:“你每次就这样吃饭吗?”  相似文献   

7.
钱仓水 《美食》2005,(3):56-56
《宋史》载:一个叫李道的,至孝,母病,要吃鳜鱼,时值冬季,苦寒,跑遍了市场都没有买到,怎么办呢?他就在河边哭着祈祷,之后凿冰,居然获取了一条不小的鳜鱼。故事里搀了点迷信成分,可是却真实地反映了鳜鱼好吃,有人爱吃,甚至在老了病了冷了没了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地想吃。  相似文献   

8.
张大千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他生平两大嗜好:一是讲求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是裹腹而已,更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只要能力所及,他都在追求吃的艺术。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而且他综合中外饮食文化,结合中国书画艺术创造的"大千菜",也  相似文献   

9.
吃相与品相     
正儿时,探访亲友留饭或在家宴请宾客,上桌吃饭前,奶奶都要给我们做规矩,诸如"要等人都到齐了,菜上齐了,再动筷子""让长辈先动筷,让客人先吃,不要急吼吼地抢着吃""在别人家做客,不能第一筷子就夹荤菜,会被人说没教养""吃完了要跟人打声招呼,不要闷声不响就自顾自离席",等等。这堂餐桌礼仪课惯例是爷爷最后做总结:"老话讲‘吃要有吃相,站要有站相’,吃相就是品相,品相好的孩子才能出人头地。"  相似文献   

10.
每年夏秋之交的时候,姑姑都会召唤我去她家里拿菜,菜篮里塞满了黄瓜、西红柿,还有大把大把的小白菜。这些都是她跟姑父一起在军区大院周边的山地上开荒收获的战利品。不可否认,这些菜的味道真的很棒。每当我无意之中流露出这种赞叹之情的时候,姑姑就会往菜篮里塞进更多的蔬菜。边塞边唠叨:"今年是最后一年吃这样的菜了,都不让种了。"  相似文献   

11.
正乾隆第一次下江南私访民情时,于一天傍晚来到一个小村庄见一位在门前乘凉的老者,乾隆主仆上前拱手道:"老人家,我们想在你家借住一宿,怎样?"老者见来人待人礼貌,举止文雅,非常高兴。便说:"若不嫌弃草屋茅舍,就请家里坐吧。"乾隆主仆跟老人进了屋,就和老人攀谈起来。掌灯时分,老人吩咐老伴安排晚饭。一会儿酒菜端了上来,诱人的菜香直往鼻子里钻,饥饿了一天的乾隆主仆二人,不由分说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并连声称赞好菜。其中有一菜乾隆吃得最多。几杯酒过后,乾隆才问:"老人家,此菜叫啥  相似文献   

12.
“吃榛子,开原特产,香着呢!”刚一走进赵本山的家,赵本山就热情地招呼我们。这些个头不大的野生榛子,都是赵本山老家山上产的,用专门的钳子一夹,硬壳“砰”的一声裂开,果仁露了出来,放进嘴里,越嚼越香。“我和这小榛子挺像,外表不咋地,可越嚼越有味道。”小葱蘸大酱:就好这一口本想和赵本山好好聊聊美食,可他一句“实不相瞒,我对好吃的真没啥研究,也不讲究,啥都爱吃!”一脸无辜,一脸真诚。问他最爱吃啥,他想都没想,脱口而出“小葱蘸大酱”。赵本山就爱这一口。在家吃、到饭店吃、就连在北京参加春节晚会彩排时,在驻地餐厅吃饭,他也从不“耽…  相似文献   

13.
馋嘴的鲁迅     
正鲁迅先生这一辈子,除了令人仰视的各种成就,还和常人一样,也喜欢美食,也有着馋嘴的一面。其实,在吃喝这件事上,鲁迅还是个地道的行家,不但会吃,还会做,对许多菜肴都有独到的见解。鲁迅喜欢吃辣,据说最开始吃辣是为了解困,后来就上瘾了。早年鲁迅请胡适吃饭,第一道菜就是放过辣椒的梅干菜扣肉。这个菜胡适非常喜欢吃,但他好奇菜里有辣,便问鲁迅:"据我所知江浙一带人爱甜不爱辣,先生好像是个例外。"  相似文献   

14.
据说有一旅客来到香港,他要求年轻的主人请他吃标准香港菜。他说,“我不要吃招待旅游者的饭店所供应的饭菜,而想吃你们本地人实际所吃的东西。” 主人转身后仅10分钟,就送来一份他自以为是标准的香港菜,那是:一只巨无霸汉堡包、一客炸鱼排、两份炸土豆条和两份健怡可口可乐。 许多人以为快餐是从美国传来的,但根据历史的记载,许多流行的  相似文献   

15.
“六一”到了,王奶奶的宝贝小孙子晚上要过来吃饭呢。王奶奶平时最疼爱小孙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恨不得一古脑儿统统都给他才好。当然也就总变着花样给小孙子做爱吃的菜,但细心的她发现:红烧肉、糖醋排骨、剁椒大鱼头,或是青菜、生菜、米苋、草头,小孙子好几次都吃得不多,动了几筷子就喊饱。心里直纳闷:为啥孙子就不爱吃我烧的菜呢?  相似文献   

16.
味在肴之外     
中国肴馔之味,恰似中国诗,倘若能一语道破那谜底,倏然间那味就全没了。日常,我们说这个菜咸了,这是具体的;如果说这个菜真有味,那么紧接着问一句:甚么味?麻烦来了,你很难说明白。 所以,肴馔之味很像诗。不妨用诗来看一下烹饪: “桃花流水鳜鱼肥”。就三种物件吗:花、水、鳜鱼?不,肥美的鳜鱼作成菜肴飘浮在你的意境中,在那最适合的季节里。是清蒸?还是红  相似文献   

17.
正每次吃无锡菜都有一个突出感受:甜。无锡菜是八大菜系之一"苏菜"的组成部分。今日中国国宴依然以苏菜为主,可见其烹调原料、技艺、口味的独到之处。末代皇帝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里写过"宣统四年二月"的一份"早膳"菜单。宫廷的寻常早饭里就有好几道苏菜。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溥仪仓皇出逃,被苏联红  相似文献   

18.
正小宗一直要请我吃饭,我问:"哪一家?吃什么菜?"小宗躲躲闪闪:"川菜,老板说跟您很熟。"我再问:"在定西路?老板姓邓?店名‘邓记’?"小宗如有问必答似地说:"对,邓记食园,老板叫邓华东,听说是一位‘大牌’!"邓华东的"牌"是太大了。成都人氏,如今应该50岁上下了吧。当年希尔顿刚开张,他就在39楼领衔开出"天府楼",一时震动上海。后来又自开"邓家菜",全城爆红,一位难求。他又在浦东开出"川妹子豆花村",复在定西路开出"翠园老成都"。再接着就将"邓家菜"品牌转让,  相似文献   

19.
我和许多大厨交流,往往是找一个餐厅,随意点几个菜,一面吃一面由菜生发出去,谈些"菜里乾坤",结果是大家都有所得。那一次是周家韵大厨(绰号"辫子")约我到襄阳南路150号的一个小餐馆,店名有"博",有"新",就  相似文献   

20.
645、毛泽东在井冈山期间,营养不良,贺子珍和兄贺敏学常到水田捡田螺,然后与辣椒炒在一起,毛吃得津津有味。646、车辐请客,每上一菜,举筷时必评讲此菜之妙,与众不同的烹调法,且自己带头大吃,吃后还自赞:“好,真好!”所以郑拾风常说:“车辐请客,菜都是他自己吃了。”但车却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