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土体中细颗粒迁移对滑坡泥石流启动的影响开展了实验,比较了不同纵横剖面的颗粒级配在不同位置及实验前后的结果。研究发现,沿土体深度方向均是细颗粒下移,中部聚集程度最高;沿坡面方向,在离土面相同距离的位置,后部细颗粒多,前部细颗粒少。可以初步认为,随着降雨入渗,细颗粒逐渐汇集到土体下部和土坡坡角,从而使相应位置的渗透性降低,孔压上升,孔隙水聚集于该处,形成滑动面,最后导致滑坡泥石流。  相似文献   

2.
降雨条件下土体滑坡的有限元数值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3,他引:32  
将Duncan-Chang模型引入饱和-非饱和土的本构关系模型,建立了饱和-非饱和土的统一的非线性弹性模型,并应用于降雨滑坡的机理分析,由实例分析得知,利用饱和-非饱和土的统一的非线性弹性模型来分析由于大气降雨而引起的土体滑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可行的,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探讨了降雨产生滑坡的机理,总结了降雨时雨滴溅蚀、坡面径流侵蚀、降雨入渗、物理化学作用对滑坡的影响,最后研究了新滩滑坡的发生与降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针对降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问题,运用GEO-SLOPE软件的SLOPE/W和SEEP/W模块,采用拟静力法计算得到滑坡在不同降雨强度和历时作用下的安全系数变化情况;同时从滑坡失稳的原因出发,提出滑坡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滑坡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滑坡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降雨、所在位置地形地貌,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及人工影响等,其中,我国大多数滑坡又以降雨为主要诱发因素,在这类降雨型滑坡研究中,降雨对滑坡产生的定量作用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本文根据梧州市万秀区降雨量与滑坡的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关联滑坡的时空分布与降雨过程的统计关系,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滑坡降雨临界值及滑坡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降雨诱发了大量滑坡,其主要原因是降雨入渗使得非饱和边坡的饱和度增加,从而渗透系数增加,抗剪强度降低,因此滑坡发生的概率随着入渗雨量和时长的变化而变化.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时降雨量计算滑坡实时概率的方法.首先模拟某降雨量下滑坡的孔隙水压力分布及最危险滑裂面,然后统计滑裂面上正应力和孔隙水压力的概率密度函数,最后结合可靠度理论计算边坡在此降雨量下的实时失稳概率.结果表明不同时刻滑裂面上的孔隙水压力的均值随着降雨入渗而增加,边坡的失效概率随着降雨入渗而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降雨是诱发边坡失稳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Midas GTS NX数值模拟平台,以衡阳地区某典型降雨型滑坡为例,对该段边坡在天然工况、降雨工况和滑坡治理后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该滑坡区在天然状态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降雨作用后边坡处于欠稳定或不稳定状态,降雨是造成该边坡失稳破坏的主要原因。对滑坡采取抗滑桩等治理措施,并加强坡面防水,治理后的边坡在降雨作用下仍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验证了治理措施的可靠性。抗滑桩工程能够有效控制滑坡整体变形,提高边坡稳定性,可为类似的滑坡治理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土工基础》2017,(4):529-532
对海南石梅湾沿自然山体修建酒店和别墅项目的一处滑坡进行全自动监测,研究了降雨诱导滑坡的机理。监测采用了含水量计、张力计、孔隙水压力计、测斜仪以及雨量计等一系列仪器,通过与自动数据采集仪连接实现对边坡状况的实时监控。监测周期开始于2011年旱季直至2012年雨季再次发生滑坡,主要介绍了现场滑坡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安装。通过对所取得的数据的分析,认为暴雨条件下边坡含水率和基质吸力的巨大变化是诱导浅层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降雨型滑坡与降雨入渗及渗流过程密切相关。在分析、总结不同滑坡在降雨条件下的入渗、变形特征的基础上,针对降雨型滑坡的水文地质条件分类进行了分析,并根据降雨入渗形式和降雨运移形式进行分类。前者细分为表面入渗型和优势通道入渗型两种,后者细分为裂隙型、岩溶型和孔隙型,并对各分类下滑坡的滑动机理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泥石流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灾害多样,本文对重庆市泥石流的概况及其危害性进行了总结,对其形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重庆市泥石流现状,提出了重庆市泥石流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潘家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及其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省青川县潘家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发育机制及特征进行了研究。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物源、降水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了潘家沟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查明了泥石流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定性分析和流量、流速及一次冲出固体量等参数的定量计算分析,较细致地研究了泥石流的各项特征,得出泥石流是由暴雨诱发的中频中等规模的泥石流。进一步分析了泥石流的危害特征,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危害特征,对泥石流采取了以拦挡工程为主、辅以排导槽、防护堤及生物措施的综合治理方案。工程实施后, 收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保护了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3.
泥石流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泥石流与沟岸耦合作用导致岸坡破坏是山区沿河公路发生泥石流毁损的根本原因.在天山公路泥石流K630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基于流固耦合基本理论,采用三维数值仿真的方法,利用k-ε模型对泥石流沟岸耦合机理进行了仿真,得到了流体域与固体域的耦合云图与矢量场.通过对流体压力梯度场和应力场、速度场的分析,得到了泥石流沟岸耦合三维链式冲击作用规律.通过实体模型试验分析显示,三维数值仿真与试验实测规律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泥石流近景摄影测量及可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对泥石流实验实施近景摄影测量的情况 ,以泥石流实验中由两台相机对泥石流连续同步拍摄的立体像对作为量测介质 ,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或测图仪观测泥石流表面特征点三维坐标 ,通过建立泥石流三维立体模型获得泥石流运动动态过程及系列参数。三维坐标量测精度约为± 4mm。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大量试验观察及数据分析研究,揭示了泥石流固相在浆体中的沉降规律。研究影响固相在泥石流浆体中沉降的三个主要因素,分析了各个因素影响泥石流固相沉降的根本原因。泥石流固相在浆体中沉降过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为初。始阶段,继而为快速沉降阶段,最后呈减速沉积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沉降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其中浆体粘度、固相质量和附加孔隙压力对固相在泥石流浆体中的沉降规律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介绍了重庆市北碚区醪糟坪泥石流概况、主要特征基础上,重点对其稳定性评价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泥石流稳定性中,除应确定其特征值外,还应分区、分模式、分时段区别分析,才能准确把握泥石流的稳定性。对醪糟坪泥石流按其运动规律,将其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在计算确定了泥石流特征值后,对各区的稳定性按其变形破坏的特征确定了稳定性分析的模式,并进行了分别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7.
刘永贵  林琳  王逢爽 《城市建筑》2013,(10):279-279
我国地形多样,丘陵山地较多,距离太平洋地震带较近,且夏季雨季长、雨量大,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我国的泥石流现象多发的状况。泥石流由于其突发性和冲击性,会对居民的生活和经济都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将通过阐述泥石流的成因和特性,提出几点预防泥石流灾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排导槽内泥石流流速是排导槽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之一。使用泥石流原样进行室内模型实验,探究了不同泥石流重度、肋槛间距、排导槽坡度下泥石流在排导槽内流速的变化规律和排导槽肋槛对泥石流的消能规律。研究得到如下结论:试验条件下,泥石流排导槽对泥石流流速的降低率随泥石流重度变化不大;泥石流在排导槽内平均流动速度随泥石流重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泥石流排导槽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随肋槛间距的增加而增加;泥石流在排导槽内消能率呈现如下规律:单个肋槛平均消能率随泥石流重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排导槽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肋槛间距下,泥石流在排导槽内整体消能率随肋槛间距的增大而降低,单个肋槛平均消能率随肋槛间距的增大而增大。根据本文研究相关成果,在进行泥石流排导槽设计时,通过合理设计排导槽横断面、坡度、肋槛等参数,能有效控制泥石流流速,达到降低泥石流冲击破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兰渝铁路杨家坝隧道穿越泥石流沟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渝铁路杨家坝隧道在DK376+438—DK376+572段浅埋通过燕儿沟,于DK376+495处穿越燕儿沟沟底,埋深仅为8.91m,开挖断面大,围岩松散破碎,分布于泥石流沟内的砂质黄土厚21~22m,且地表水下渗严重,施工难度大。针对该隧道施工的难点,提出了地表注浆、帷幕注浆,洞内超前支护结合树根桩加固仰拱地基的穿越泥石流沟施工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应用使得隧道安全顺利地穿越泥石流沟地段,有效地保证了工程的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泥石流拦挡坝在泥石流发生时容易被大块石损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泥石流拦挡坝,并采用钢球代替泥石流中的大块石,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其进行冲击模拟,从坝体的变形、支反力、位移、加速度等方面与普通重力式泥石流拦挡坝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复位拦挡坝较普通重力式泥石流拦挡坝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其应力小且分布比普通重力式泥石流拦挡坝更均匀,支反力和加速度较普通重力式泥石流拦挡坝有显著降低,位移略大于普通重力式泥石流拦挡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