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现状存在着定位及目标混乱的局面,导致村落发展"两极化"的趋势,部分历史文化村落面临着消亡的结局。本文从宏观层面通过对村落保护发展现状的总结,提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体系规划的应对措施。并结合浙江省江山市的调研与实践,建立区域历史文化村落分类分级的评价体系,针对性的提出保护与利用的系统性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规划往往是以行政区划为边界,并未考虑同一种民系文化在跨区域村落保护上的统筹。基于闽南文化基底,对闽南历史文化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跨区域闽南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发展体系和管理平台,以数字化技术、特色旅游业为手段,提出历史文化村落协同保护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村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它经历时代的变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在现代村落建设进程中,历史文化村落如何保护和利用得到了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随着近年历史文化村落热潮欣起,对历史文化村落的旅游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机结合,成为农村建设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文成县南田镇九都村历史文化村落的研究,来寻找古村落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戴林琳  吕斌  盖世杰 《规划师》2010,26(2):61-65
北京郊区有着广泛分布的历史文化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及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浪潮中,这些村落正面临着严重的存续危机。从空间维度、政策维度、经济维度三个层面对北京东郊历史文化村落的存续现状进行研究,可为后续各项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多是针对某一个历史文化村落而编制,从宏观层面出发,对某一区域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编制的总体规划较少。以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为例,提出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浙江南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为例,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景观资源在保护规划制定过程中涉及的类型、特点及相关保护和利用措施。保护历史文化村落景观的完整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景观资源效益。  相似文献   

7.
胡颖  徐颖 《建筑与文化》2023,(6):115-117
合理地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文化村落对浙江农村的生态维系、文化延续、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以及健康人居环境的促进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文化村落改造设计需要设计者梳理地域文化特色,融合现代技术与材料的优势,结合当代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与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创建出新的构造形式与技术细部。文章在分析浙江地区传统村落风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浙江历史文化村落建设中民居改造的具体实施性策略。  相似文献   

8.
贵州历史文化村落因数量丰富、地域特征突出,具有极高的辨识性和文化景观价值,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在梳理了贵州历史文化村落的研究进展后,认为以往研究形成建筑学、城乡规划、旅游管理、景观生态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参与的局面,集中在贵州历史文化村落及建筑空间景观特征、保护规划及技术、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旅游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村落演进、动力机制探讨、保护制度及法规构建、旅游开发实施反馈以及村落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通过构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实施效果评估体系,来帮助发现并纠正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文章首先对历史文化村落评估相关研究进行评析,进而阐述评估的目的和为实现目的所侧重的三个方面,然后解释了指标体系的四大类型和对突出问题的考量,再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估体系各指标确定权重,最后以大岭、小洲、松塘、歇马四个不同保护实施主体的村落为例,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指标进行验证并根据评估提供的反馈信息对这些村落提出保护实施调整指引。  相似文献   

10.
干晓宇  胡昂  唐静 《华中建筑》2020,38(1):101-105
了解族群文化对其生活空间形态的影响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前提。该文以滇西地区最大的回族村落——永平县曲硐村为研究对象,以其族群文化内涵及村落空间形态为研究重点,从村落历史溯源中寻找族群文化的根源,并从村落物质空间形态中发掘族群文化的影响痕迹,探讨族群文化与村落空间形态的关系。结果发现,曲硐村族群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对村落的形态结构形成了显著影响。将村落结构中的文化内涵抽象化和符号化,是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村落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赵勇  崔建甫 《城市规划》2004,28(8):54-59
介绍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内容包括名镇(村)价值特色的确认、划定保护范围、建筑保护整治规划、街巷空间保护规划、重点地段保护规划、环境综合调整规划、旅游发展规划、近期保护规划等。  相似文献   

12.
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概念及登录标准。经过普查共登记近现代建筑485处(1018栋)。在综合考虑了建筑类型、保存状态以及与文物保护单位的关系,并综合了相关专家、房屋产权人以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后,确定了由71处(188栋)建筑组成的北京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13.
张星  何依  邓巍 《城市规划》2020,(4):97-105
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是在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乡要素高度混合的一种过渡型乡村聚落形态。它既保留着传统的乡村记忆,又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新的角色,面临着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核心矛盾。面对已变迁的历史环境和零散化的乡村风貌,需要重新定义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价值,以整体性思维对保护要素进行重新关联和建构,形成刚性的保护框架;面对城市化的发展诉求,需要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形成能够适应城乡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路径。本文以憩桥村为例,通过对“村”的价值的判断,探讨了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保护方法;通过对“城”的条件分析,适应性调试保护发展模式,试图为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发展提供弹性多样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王景慧 《城市规划》2011,35(12):9-12
1982年我国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初衷就是设立一项保护措施,从城市角度保护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与城市行政管辖有关的历史文化概念,它的保护范围和具体内容在保护规划中确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规划范围应该一致,重点是中心城区的规划。从城市历史文化内在联系的角度遴选保护内容,确定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5.
孔惟洁  何依 《城市规划》2018,(1):101-106,111
"非典型名村"指那些没有列入"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历史村落。在这类村落中,历史源头清晰,传统生活尚存,却没有成片的传统风貌民居和完整的历史空间结构,历史信息通常以零散化的形式隐含在现代机体中。这类村落的数量庞大、涉及面广,是延续传统文化生活的载体。作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之外的"边缘性"群体,由于缺少相关的政策约束、资金投入和建设引导,随着快速城镇化带来乡村剧变,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残存在现代化的夹缝中,乡愁无处寄托。本文以宁波市东钱湖下水村为例,通过农耕环境的整体保护、历史节点的集成串联、院落单元的重点修复等选择性保护措施,针对乡村社会记忆和文化复兴,来探讨"非典型名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6.
总结分析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将近30年来所经历的主要问题,指出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整治过程中对名城的建设性破坏正转向保护性破坏,而就"真实性"保护原则的不同观点和落实方法是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在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名城保护工作应立足中国城市的文脉,对西方舶来的概念开展独立的研究,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7.
目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还处于由专家学者呼吁并提供技术支持,政府主导而民众参与有限的被动保护阶段,切实有效的公共政策成为实现村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目标的关键环节。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政策、经济政策、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传统优秀文化保护和产业引导政策等。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选取生活方式、文化遗产内涵、可持续理念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剖析因人们价值观改变而产生的具体转变和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所带来的影响。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生活活动条件、生活活动主体、生活活动形式三方面的变化,文化遗产内涵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保护内容和原真性理解的变化,可持续理念的转变体现在与遗产关系的融合上。分析结合国内一些历史村落的调查数据,并借鉴国外主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思考这些转变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方法论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回顾了1980年代以来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研究进展后,认为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价值、形成演变、保护与发展以及旅游研究上,并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的局面;但在历史文化村镇的资源普查鉴定、定量数理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学科间交叉融合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0.
结合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从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两方面进一步构建了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为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提供了技术和方法依据,在文化遗产定量评价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