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帆 《水泥》2015,(5):19
<正>就粉磨而言,钢渣除具有很高的难磨特性之外,影响其粉磨的因素也比矿渣和粉煤灰更为复杂。一是钢渣颗粒大、硬度高、含铁量多,对破碎和粉磨设备的材质磨损以及粉磨电耗相对较大;二是在容易产生较高比表面积的同时,80μm的钢渣粗颗粒筛余量也很大,这是与粉磨矿渣、粉煤灰的最大不同。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钢渣粉》GB/T 20491—2006和《钢铁渣粉》GB/T 28293—2012都只规定了比  相似文献   

2.
罗帆  鲁幼勤 《水泥》2022,(9):39-42
通过邦德易磨性Wi、哈氏可磨性HGI、比表面积与活性指数、单独粉磨与混掺粉磨等试验对比,从粉磨角度论证了镍渣的影响。结果表明,其Wi、HGI分布宽,比表面积达标难度大、粉磨电耗高,原料选择性强;镍渣活性较差,要达到矿渣、钢渣、粉煤灰等标准的最低活性指标,比表面积至少在420~450 m2/kg或以上,单纯依靠提高细度的活化效果不明显,与适宜的废渣配料混合粉磨可起到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罗帆  鲁幼勤 《水泥》2012,(9):39
通过邦德易磨性Wi、哈氏可磨性HGI、比表面积与活性指数、单独粉磨与混掺粉磨等试验对比,从粉磨角度论证了镍渣的影响。结果表明,其Wi、HGI分布宽,比表面积达标难度大、粉磨电耗高,原料选择性强;镍渣活性较差,要达到矿渣、钢渣、粉煤灰等标准的最低活性指标,比表面积至少在420~450 m2/kg或以上,单纯依靠提高细度的活化效果不明显,与适宜的废渣配料混合粉磨可起到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转炉钢渣粉磨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冷却方式不同的二种转炉铜渣(水淬和自然冷却),采用水泥试验球磨机进行微细粉制备,分析比较了两者的粉磨动力学特性.导出了各自的粉磨速度方程。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钢渣粉体的比表面积S(m^2/kg)与粉磨时间t(min)均呈一阶指数衰减关系,水淬钢渣的易磨性低于慢冷钢渣。慢冷钢渣的粉磨速度方程为dS/dt=14.01exp(-t/34.80),水淬钢渣的粉磨速度方程为dS/dt=11.55exp(-t/39.83)。  相似文献   

5.
利用矿渣和钢渣的特点进行双掺粉磨后,其性能可以互补,是混凝土矿物掺合材料的最佳产品.采用辊压机终粉磨系统粉磨矿渣和钢渣双掺粉,系统电耗、热耗低,成品比表面积高,双掺粉的活性满足GB/T 18046-2017的要求.复合微粉技术具有节能和环保效益,符合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  相似文献   

6.
罗帆  郑青 《水泥》2006,(9):22-25
0引言钢渣和粉煤灰同属很难磨细的工业废渣。钢渣的铁质多、硬度大,粉煤灰的比重轻、流动性好、细粉含量多,都是影响粉磨的主要因素。通常,生产中大多采用比表面积控制两种产品的粉磨细度,而且相同粉磨时间下它们的比表面积都较熟料和矿渣高。因此,应该说它们的易磨性好,但实际  相似文献   

7.
HRM钢渣立磨的粉磨实践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RM钢渣立磨优化研磨件组合和设置磨内除铁装置,通过粉磨两种钢渣的运行实践表明:HRM钢渣立磨完全可以稳定处理钢渣,处理钢渣其电耗高于矿渣10%~30%,但是即使粉磨难磨的未经热焖处理的钢渣,其电耗仍远低于球磨。为提高粉磨系统产量降低电耗,应推广出炉钢渣的热焖处理,改善钢渣的易磨性,并且注重磨内除铁和粉磨后排渣的多次除铁。  相似文献   

8.
转炉热闷罐钢渣粉磨特性和胶凝活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转炉热闷罐钢渣,开展了钢渣粉磨特性以及钢渣粉体的勃氏比表面积对其胶凝活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转炉热闷罐铜渣的勃氏比表面积S(m^2/kg)与粉磨时间t(min)呈一阶指数衰减关系,其方程为S=716.19-624.94&#183;exp(-t/56.73):当转炉热闷罐钢渣的勃氏比表面积为276~680m^2/kg以及w(水泥):w(钢渣):w(矿渣)=50:15:35时,提高转炉热闷罐钢渣粉体的细度。对水泥-钢渣-矿渣胶凝材料的强度性能并无明显改善作用,有时反而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一种新型试验方法,开展不同水泥的易磨性试验,并追溯与水泥立磨实际生产电耗的相关性,研究认为:不同品种的水泥,立磨系统粉磨电耗差异较大,粉磨电耗与水泥比表面积呈现负相关性,但比表面积难以准确定量表述立磨电耗;T360粉磨试验时间t与水泥立磨系统粉磨电耗有明显的相关性,提出一种新的试验方法来表述立磨与比表面积和电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钢渣的粉磨特性及其比表面积对低碳建筑材料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粉磨时间的延长,钢渣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大,但其粉磨效率逐渐降低;随着钢渣比表面积的提高,砂浆的流动度和碳化养护时间逐渐增大,LBM试样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也明显增加,且比对比试样的强度增加30倍以上;综合考虑能耗和强度指标,应选用比表面积约350 m~2/kg的钢渣作为制备低碳建筑材料的主要胶结材,其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可分别超过6 MPa和25 MPa。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小型间歇式球磨机,对比研究不同研磨介质(钢球与陶瓷球)粉磨水泥时的粉磨效率,通过试验得出:陶瓷球不适用于物料的粗粉碎及高比表面积水泥的粉磨。陶瓷球用于粉磨比表面积为某一区间的水泥时,粉磨效率高,具有节电优势。  相似文献   

12.
用卧辊磨将钢渣、矿渣分别粉磨成比表面积为450 m2/kg、500m2/kg的粉体,用其替代部分水泥熟料,分别进行了单掺钢渣粉及掺钢渣-矿渣复合粉的水泥基混凝土胶砂强度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单掺钢渣时,随着钢渣替代水泥熟料的比例增大,胶砂强度有明显下降;当掺钢渣-矿渣复合粉替代50%的水泥熟料时,钢渣与矿渣会相互激发,相互促进水化.当钢渣在复合粉所占比例为20%时,水泥基混凝土胶砂强度达到最佳值,该成果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室试验和工业应用实践发现,随着入磨钢渣含金属铁量的增加,钢渣粉制备能耗也相应增加,钢渣易磨性也受到影响.为降低粉磨电耗及生产维护成本,粉磨系统中应配置高效除铁装置.在工业应用中,入磨钢渣含金属铁量宜控制在1.5%以下.  相似文献   

14.
从钢渣粉产品质量特性及工艺参数等方面研究多种助磨剂对钢渣粉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选择的助磨剂对钢渣的粉磨均有一定的助磨作用,表现在钢渣粉比表面积有所增加,钢渣粉活性指数有所提高,同时其初凝时间有所延长,终凝时间不变或缩短.掺助磨剂磨细钢渣的实际生产稳定可控,收到良好的降低能耗或提高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原料及粉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及时调控影响钢渣粉质量的重要质量控制点,提高出磨钢渣粉的合格率。以宝钢双循环粉磨系统为例,介绍了钢渣粉的质量控制点及对其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从而使出磨钢渣粉达到一级钢渣粉指标。  相似文献   

16.
孟华栋  刘浏 《水泥工程》2009,(6):23-25,29
应用分形几何理论,研究了转炉水淬钢渣在粉磨后的粒度分布特征.试验发现:(1)在双对数坐标下,钢渣微粉粒径的质量累积分数与粒径之间呈直线关系,这表明钢渣微粉粒度分布具有分形结构;(2)随着粉磨时间的延长,钢渣微粉的分维值不断增大,一定时间后,分维值的增大速度减缓;(3)分维值越小,钢渣越易破碎.因此,使用分维值可定量表征钢渣微粉的级配特征和均匀程度;同时分维值与钢渣微粉的比表面积之间满足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万新发 《水泥工程》2011,(4):3-6,24
设法降低粉磨电耗是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提效之关键,针对目前水泥终粉磨仍然是球磨机占绝对优势的现状,采用预粉磨技术则是最有效措施。简要介绍了水泥预粉磨装备的分类和目前各类预粉磨系统的技术指标(比表面积)情况;重点进行了国产和洪堡辊压机及CKP立磨这三种设备的预粉磨功率投入、预粉磨压力及预粉磨成品比面积的对比与分析。作者认为,可用预粉磨配置功率能效转换指数的大小来评价预粉磨的效益;预粉磨比表面积控制在180m2/kg左右比较科学,是最佳的选择;CKP立磨的预粉磨能效转换指数是辊压机的2倍多,应当是目前预粉磨装备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以粉磨功指数、粉磨时间法、立磨试验三种方法开展了钢渣易磨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钢渣易磨性波动范围较宽;三种方法均可表征钢渣的易磨性,其中立磨试验最接近工业应用实际,可为系统精准选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邹波  王军 《水泥》2007,(3):39-40
0 引言传统的粉磨工艺是将矿渣与熟料混合入球磨机进行粉磨,当综合比表面积达到350m~2/kg时,水泥中的矿渣粉比表面积仅能达到270~280m~2/kg,矿渣粉的  相似文献   

20.
半终粉磨钢渣微粉生产线的设计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渣微粉化是解决钢渣终端利用的有效途径,但采用传统粉磨工艺无法有效解决钢渣微粉生产中的除铁难题,同时也无法保证钢渣微粉产品的稳定细度和活性。采用带辊压机半终粉磨的圈流高细磨钢渣微粉粉磨工艺,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辊压机的挤压优势和球磨机的研磨功能,达到显著改善产品性能、增产节能,又能高效除铁的效果,是当前钢渣固废利用的可靠有效方案。经优化比较和生产实践,建议在新建或改造钢渣微粉生产线时,以控制辊压机与球磨机的装机功率比在0.6~0.7,球磨机的长径比控制在3.5~4.0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