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康复景观设计的概念和理论传入我国已20年有余。目前相关研究和实践较为分散。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康复景观设计实证及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最新动态,分析潜在的研究、实践方向,文章系统综述了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截至2018年4月与康复景观设计相关的中文期刊全文文献。通过对663条相关文献的分类、分级讨论,指出:(1)逐渐形成的学术热点,如围绕不同类型康复景观设计的设计方法等;(2)基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的范畴,如中国传统文化与康复景观设计的结合、康复景观评价体系、循证设计方法和教育等;(3)康复景观设计领域日趋严谨、系统的研究、设计趋势。  相似文献   

2.
风景旷奥理论属于风景分析评价的基础理论。以城市湿地公园为例,基于旷奥理论,将湿地景观分解组成旷奥感受评价的客观视觉特征与主观视觉感受两个部分评价,并加入自然对于视觉感受部分的评价,对三个部分进行不同维度的总结归纳,建立了一套视觉感受的湿地视觉景观评价体系。以此评价体系建立实验,利用SPSS数据分析最终确立湿地客观视觉特征与主观视觉感受间的关系,对诸视觉感受维度进一步深化,最终构建出旷奥理论下的视觉感受模型,用以指导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实践建设。  相似文献   

3.
康复景观的世界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讨论了关于康复景观作用如何发生的主要理论及其证明研究,研究显示与自然环境接触能改善压力状况,提高诊疗效果和精神健康.在医院环境中主要关注了与自然接触的益处,而这限制了康复景观的社会认知度,降低了实际效果.康复景观应该从医院环境设置扩大到公共区域.这2期<中国园林>发表的所有关于康复景观文章的主要观点和主题都经过评阅,包括各个国家康复景观的状况、在中国更大力度推行康复景观的需求、用例证研究阐明典型康复景观、康复景观的广大受众群、融入康复景观程度越高产生益处越大的事实、对康复景观设计的全面和核心原则的需求、对康复和复原景观及园艺疗法领域更多研究的需求.最后对今后研究者扩展这一领域的要求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城市压力环境是引发多种精神类疾病的重要外部因素,为了有效应对环境与健康之间日益严重的挑战,通过借鉴神经科学领域相关理论与方法,基于神经都市主义视角的范式创新,探索发现“大脑-身体-环境”的互动机制,提出了城市健康支持性环境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从理论支撑体系、概念模型、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构建基于神经都市主义视角的城市健康支持性环境研究框架。以期为未来开展实证研究提供指导,推动城市健康支持性环境的研究与营造,对神经都市主义研究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5.
借鉴国内外现有的声景观评价方法,开展了声景观舒适度的评价方法研究,分析提炼了影响声景观的自然环境因子,提出以空气温度差、相对湿度、自然光照度比和风速等物理环境指标为变量,定量计算声景观舒适度指数(SSssd)的方法。通过在青城山现场测量相关物理环境指标,并对游客进行声景观主观满意度调查,建立了声景观主观满意度与声景观舒适度指数(SSssd)计算值的对应关系,定量分析了声景观舒适度与温度差、相对湿度、光照比、等效A声级之间相关性,证实温度差和光照比的实测值与声景观舒适度指数(SSssd)存在显著相关性。利用GIS图给出了青城山声景观舒适度分布,科学地评价了青城山声景观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关注人类健康、福祉已是风景园林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康复景观正是在这种趋势下被重新重视的风景园林类型。借鉴循证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以康复景观的实证研究成果支持其设计实践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在系统阐述循证设计、康复景观及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康复景观的证据分级框架、文献查找流程,并总结出由"探寻证据,运用证据,总结成果"3个环节组成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7.
景观水文概念的提出为风景园林涉水研究与实践提 供了一个交叉、整合和创新的窗口,旨在协同涉水学科、人居 环境设计学科等交叉领域,形成一套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与 应用路径。基于现阶段景观水文相关研究进展,聚焦多尺度响 应下的建成环境涉水景观要素空间属性及其水文响应,明确了 建成环境景观水文研究范畴,包括概念、研究尺度和研究对 象。基于景观水文相关研究理论、方法与数字景观技术,从景 观水文研究目标体系、设计流程、分析方法、评价体系、优化 方法5个方面,构建了建成环境景观水文研究框架,包括多目 标集成的景观水文研究目标体系、全过程定量的景观水文规划 设计循证流程、多平台耦合的景观水文分析方法、多准则综合 的景观水文效益评价体系,以及多目标决策的景观水文优化设 计方法。景观水文研究领域的拓展需要跨学科领域的理论与技 术支持,也需要融入人居环境学科的设计方法和逻辑思维。基 于以往研究成果初步构建了建成环境景观水文研究框架,旨在 为景观水文相关研究与应用实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作为科学化设计研究范式的建成环境主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的涵义及其对建筑理论研究的意义,认为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是一种科学化的设计研究范式.通过剖析美国圣·迭戈儿童医院康复花园的评价案例论证了上述论点,并据此讨论了设计研究型主观评价方法应用中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康复景观因其可将园林的环境与人的健康恢复、压力缓解、降低痛苦等作用紧紧结合在一起而在近年来备受青睐。"二十四节气"文化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研究利用,多侧重从文化、医学、教学等角度展开,从景观学的角度对于二十四节气研究则较少。文章探讨二十四节气生态智慧与康复景观之间的关联,研究如何通过利用二十四节气生态智慧搭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桥梁,列举其在康复景观中的转译与表达,列举其在康复景观设计要素的指导性,并利用设计手段在生态实践中构建、培育、优化康复景观的健康效益,以期为康复花园的空间营造、花木种植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滨谊 《风景园林》2022,29(9):12-17
基于笔者40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回顾了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在风景园林学科专业中的重要影响及其60年来引领风景园林美学走向科学理性的积极作用。以生命体的视角,提出应从时空、能量、信息三维度重新审视风景园林,进而依据人类2 000年来走过的风景园林景观-感知“五阶段”,重新认识、定义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关键作用;重温景观感知领域研究的缘起、初心及早期的科学研究观与创新成就,借以分析目前该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成因:重复性的应用研究有余而开创性的理论探索不足,分析、分解思维方法有余而综合、整合体系的思维方法缺失。论证了以“交叉、综合、体系”理念发展景观感知理论的必要性,提出了景观感应理论的基本思想,阐述了涵盖全景观感应五方面的5个“元素体”及其组成的“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ד主客合一”的哲学主张,由此构建起了一个全面、综合、一体的景观感应体系化框架,旨在推进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研究与应用走向体系化,让景观感应在风景园林学科及其美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引领理论研究与指导规划设计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Research     
  相似文献   

13.
Research     
  相似文献   

14.
15.
《Planning》2020,(3)
幼儿园教学研究活动是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以解决幼儿园实际问题为起点、以促进幼儿和教师的发展为目的,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进行的教育科研实践活动。为提高幼儿园园本教研的实效性,幼儿园可采用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开展项目教研活动、切实建立教研活动常态机制、着力构建教研活动新模式、大力促成教研成果、及时总结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6.
17.
The subject of tolerances in building has assumed increasing importance as construction strives towards greater precision, but the issues involved occasionally become confused. This introductory guide as to where and when a tolerance should be specified or observed has therefore been prepared by CIB Working Commission W49 which deals with this question.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scene     
The role of action learning in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culture change is investigated within one medium-sized construction company. This case study was an exemplary part of a larger study to encourag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engage in lifelong learning and implement good practice. Feedback from participants in this case study suggests that action learning can generate a motivated, committed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team, as well as better site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Middle managers from different divisions in the company believe that action learning has given them a vital sense of involvement in the corporate development of the firm and a sense of empowerment in relation to senior management. Le rôle de l'apprentissage actif dans le domaine de la promotion de l'innovation et des changements culturels est examiné dans le cadre d'une entreprise de construction de taille moyenne. Cette étude de cas est un exemple tiré d'une étude plus vaste visant à encourager les PME du secteur de la construction à s'engager dans un apprentissage de longue durée et dans l'application de bonnes pratiques. Les informations obtenues auprès de personnes ayant participé à cette étude de cas suggèrent que l'apprentissage actif peut donner naissance à une équipe de gestion motivée, engagée et novatrice ainsi qu'à une meilleure gestion des chantiers et à un leadership. Les cadres moyens de différentes divisions d'une entreprise estiment que l'apprentissage actif leur a donné un sens vital de l'implication dans le développement de l'entreprise et un sens du renforcement des moyens d'action par rapport aux cadres supérieur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