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广府民系与客家民系是岭南地区非常重要的两大汉系分支,粤中地区作为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交汇的地带,其民居建筑类型受到了来自两种文化的双重影响,产生了不同于典型广府民居或客家民居的民居建筑变异体。选定广客交汇的粤中惠阳、龙岗及坪山等地区的20余座客家民居为研究对象,探求了客家与广府文化的交融之中该地区客家民居建筑所产生的适应性衍化及变异。归纳总结出民系文化交汇地区的民居建筑的适应性规律,以丰富民系文化范畴的民居建筑研究。由于研究对象仅局限于惠阳和深圳,在结论的普适性上还亟待研究地域范围的扩充。  相似文献   

2.
明末以降,客家民系不断向广府民系聚居区的广州府迁徙,在广州府东路形成了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共居的聚居形态。经过长期的交融共生,客家传统村落形态演化为多种类型。通过实地调研,从类型学角度分析了广州府东路客家传统村落杠屋、堂横屋、围龙屋、方形围屋式布局的变异形态以及变异原因,总结该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类型变异的民系交汇特征,彰显广州府东路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的地域特色,为该区域正在进行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参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3.
卓晓岚  肖大威 《城市规划》2023,(11):110-122+132
通过对赣闽粤边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景观进行全域调查、记录、统计和归纳,采用文化地理学主导因子区划方法,以客家传统村落布局形态及民居平面型制为因子进行聚类统计,综合其他相关地理文化因子对赣闽粤边客家地区进行传统村落景观区划,划分出赣闽粤边区西北部堂厢天井式民居文化区、东北部堂横屋文化区、南部围屋文化区及西部排屋文化区共四大文化区(含10个亚区),对各文化区的传统村落及民居景观特征进行概括分析,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发展历史背景的剖析,提出赣闽粤边客家传统村落景观区域格局是在自然地理格局提供的空间框架下,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时序差异引起的居住文化差异的映射。  相似文献   

4.
广府和客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两大主要民系.两大民系因历史成因、文化等方面差异而导致祠堂建筑在祠宅规划、建筑形制、装饰装修等宏、中、微观三层面的差异.本文从此三层面比较分析二者祠堂建筑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5.
赖瑛  杨星星 《华中建筑》2008,26(8):162-165
广府和客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两大主要民系。两大民系因历史成因、文化等方面差异而导致祠堂建筑在祠宅规划、建筑形制、装饰装修等宏、中、微观三层面的差异。长文从此三层面比较分析二者祠堂建筑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6.
围龙屋等传统民居奇特的建筑构思,体现了深邃的文化艺术气质,反映了中原文化在岭南地区的传承、创新和融合。文章从客家围屋形制变化,归纳其特点并探索客家文化发展过程,对如何借鉴古代的建筑思想,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广府地区是文化地理学根据方言类别进行分区的结果,该地区的边界地带还包括客家民系、广客交融民系、沙田民系。研究在深度调研区域内437个样本的基础上,通过ArcGis地理信息平台,对广府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在文化延续性的基础上,主流文化景观内部发生文化演变现象,以适应不同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主流文化景观边缘发生文化异变现象,以平衡相异的社会文化和民俗习惯;主流文化景观局部发生文化突变现象,以应对地方的人群歧视和生存限制。在这个过程中,边界和水、驿道在文化传播中具有固化与同化的辅助效应,这对更深入理解区域文化景观传递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以岑溪市广府式祠堂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深入地分析了该地区广府式祠堂的平面形制与构架类型,并介绍了祠堂中各堂的构架组合特点,探讨了广府式祠堂对当地客家祠堂的影响,为该地区祠堂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仙坑村是广东省东江流域河源地区客家建筑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村落之一,也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现存传统客家民居20余座,其中包括大夫第八角楼、荣封第四角楼两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堂横屋作为客家民居单幢建筑的代表,在仙坑村聚落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不同形态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是东江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早期建成的大夫第重视防御,在堂横屋四角楼的基础上增建寨墙、角楼,形成寨堡化八角楼格局。随着叶氏巨族的形成,荣封第四角楼建造的关注点逐渐从对外防御转换为对宗族礼制观念的强化,以及兼顾空间容量与巨族形象的表达。而19世纪宗族内部的贫富不均和家庭分化导致大量小规模家宅营建的出现,以堂横屋为原型通过空间变形和自由组合,形成了更加适应日益紧张的建设用地环境和小家庭分居的经济条件的建筑群。这一系列的民居形态建构过程反映出社会环境转变下仙坑村客家聚落空间的演进,以及传统民居空间建构的逻辑,即以客家民居的原型空间——堂横为基础,通过适应性的建筑形态及空间组合来应对外界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桂东南客家民居的类型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东南是广西最主要的客家聚居区,相应的客家民居类型可分为基本类型、发展类型、变异类型和相关类型四大类,其中基本类型有堂屋和横屋,发展类型有堂横屋、围龙屋、围楼、围堡和围村,变异类型有传统变异和洋式变异,相关类型有祠堂和碉楼,各种类型之间存在或强或弱的关联,并共同塑造了桂东南客家民居的围合性、对称性、向心性、秩序性和匀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以山西省苏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为例,分析家族姓氏构成与村落空间的耦合关系,揭示村落空间形态演化的内在规律,为古村落的保护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江南水乡和岭南水乡传统聚落形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瑛  潘莹 《南方建筑》2011,(3):70-78
本文以江南水乡和岭南水乡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地的聚落外部自然人文环境系统的比较和聚落形态系统的比较,反映了广府民系和越海民系居住文化的差异,也能深层次的揭示外部综合环境对于聚落形态和住居模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陈捷  张昕 《南方建筑》2006,110(6):121-124
在小农经济时代,各阶层人群不同的信仰造就了不同的崇祀建筑、传统村落中士绅阶层的文庙与宗祠,以及庶民阶层形形色色的村庙组成了崇祀建筑体系,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参与了村落空间形态的塑造。本文以静升村崇祀建筑的缘起为线索,探讨了各类崇祀建筑在村落空间布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林志森 《新建筑》2011,(5):126-129
重点就整饬规划型宗族聚落形态与传统宗族结构的相关性进行探讨。通过对厦门蔡厝村与金门琼林村两个蔡氏宗族聚落空间形态的比较,试图揭示整饬规划型宗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深层内涵,并总结宗族结构在宗族制度、宗族"房份"等方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岭南广府地区传统聚落中的生态智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杨栩  唐孝祥 《华中建筑》2012,(10):164-168
该文以岭南广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从环境、聚落、建筑等方面探析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揭示出广府地区传统聚落和谐务实的环境生态理想、适应地域的聚落生态格局、创造舒适的建筑生态措施,以期为当今岭南地区的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对封建制度解体,四合院演变为多户共居杂院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分析;对人口的增长,四保院形态演化加以研究;认为传统宗法制度,是常家大院形成居住格局和邻里关系的内因。  相似文献   

17.
王玉  倪琪 《城市建筑》2011,(11):115-117
本文以徽州传统民居的典型村落呈坎村为研究对象,从对村落的社会形态开始考察基于儒礼思想为主体的宗族组织制度之下的民居和村落内部空间的形成与演化的基本动因,进而分析村落在传统的社会形态之下如何对村落空间形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戴志坚 《华中建筑》2001,19(1):14-15,45
闽海系五大支系的开成与闽方言的形成密切相关。但方言并不是民系产生的唯一条件。文章论述了闽海系的形成受到了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语言因素、(2)外界条件、(3)自然地理条件。  相似文献   

19.
闽西客家民居的形态成因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闽西的地域特点、客家人的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对闽西客家建筑诸多形态的成因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客家建筑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高度的协调性和适应性,深刻地反映了客家先人对所处客观生存环境适应、利用和改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