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张瑾  王洪成 《园林》2020,(3):20-26
本文在中国山水画与传统造园发展相辅相成的研究基础之上,从"画游-园游"的角度,尝试就山水画理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通过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实例的造园手法,分别从"物游"与"心游"两个层面分析画理在造园实践中的表达,为设计者从山水画的"画游"角度去理解传统园林的"园游"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对大观园的空间营造与当时寓画于园的宗旨息息相关,以山水画的空间法则解析大观园园林空间营造意匠,可以拓宽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画意内涵。大观园园林空间在动态游观法则下,从整体与局部、空间序列、景观集群三个方面推进了园林空间形态的完善;在气韵生动法则下,从风声、水声、动物声三种声景营造加强了园林空间结构的音韵流通;在象征隐喻法则下,从植物象征与文学象征引发了园林空间氛围的意境呈现。大观园园林空间的画意营造,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经典内核,又有园林空间形态、结构与氛围方面的创新和拓展,体现了诗意栖居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3.
辛鑫  路红 《城市规划》2022,46(5):56-63
藏式园林具有集自然和人文于一体的双重特点。通过对藏式园林特性的界定、分类,尝试建立等级制度下聚落“界线—领域”的空间结构和“园林景观—人居环境”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说明“教化齐同”的社会思想在景观伦理与聚落空间互动耦合中所起的作用。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认识藏式园林的景观伦理关系,及其与聚落相结合形成的集聚与开敞、集中与分散、组团与纽带的空间组织模式。从中揭示决定园林和聚落关系的生态和文化作用机制。通过研究认识和较好地掌握藏聚落景观环境、空间层级和秩序的营建方式,为藏族和其他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时间与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时间观更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前提。中国古人认为时间统率空间。传统园林作为时空的综合艺术,时间观念是其最深层的营构机制。中国古代时间观念可分为四时五方的循环时间观和生命流变的线性时间观两种。前者影响产生传统园林“厅堂为心、时景四方”的稳定骨架及“园路成环,圈层嵌套”的总体格局;后者使园林空间序列产生“屈曲不息”“阴阳二律”及“节奏秩序”的形态特征。传统园林空间正是在这两者的融合之下形成“静中有变”“变中有序”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广西北海蓝海银湾生态文化住区规划设计从“安居”的需求出发,基于“形式追随生态”“形式追随文化”两方面的规划设计诉求,以“大园林院落”方式区别划分,又以“小庭院空间”加以凝聚,形成“一轴、三环、七院落”的空间结构;在景观序列上,设计启园、和园、畅园、留园四个园林;绿色设计以大型景观绿地为中心,形成多个主题院落空间;文化设计借鉴本土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蓝色海洋文化,营造文化氛围,提升住区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对大观园的空间营造与当时寓画于园的宗旨息息相关,以山水画的空间法则解析大观园园林空间营造意匠,可以拓宽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画意内涵。大观园园林空间在动态游观法则下,从整体与局部、空间序列、景观集群三个方面推进了园林空间形态的完善;在气韵生动法则下,从风声、水声、动物声三种声景营造加强了园林空间结构的音韵流通;在象征隐喻法则下,从植物象征与文学象征引发了园林空间氛围的意境呈现。大观园园林空间的画意营造,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经典内核,又有园林空间形态、结构与氛围方面的创新和拓展,体现了诗意栖居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7.
美是园林的第一要素。然而,构成园林美的诸因素中,最诱人入胜的,莫过于“动”了。古词云:“庭院深深,深几许?”,这是诗人对空间流动的一种切身感受。这种“动”,隐含在空间的连续、变换之中,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便是时空在连续、变化中产生的动景。时间和空间是共生的。没有无空间的时间,也没有无时间的空间。“几日游”,是从空间的角度表现时间;而游赏过程,则是从时间的角度去表达空间。所以,园林又称时空艺术。人们在园林空间漫游,各种景物所表达的内  相似文献   

8.
乐志  程云杉 《中国园林》2012,28(5):68-72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传统园林营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现存的苏州园林和经典山水画为研究基础,首先剖析了传统山水画“移天缩地”的技巧;然后探讨了绘画原理转换为园林设计方法的限制和变通技巧.包括将散点透视变为“环视”和“环游”,以留白为主的构图模式,因地制宜的“三远”技法,压缩实体、遮挡扭转、尺度对比等增加层次的技巧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苏州古典园林的几处实例研究了造景时的尺寸控制,较完整地阐述了从山水画到园林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李旭  龚文君 《华中建筑》2024,(3):96-101
“节奏”作为音乐学领域的常用术语,常被世人用于比喻园林曲折婉转的步行体验。为探究二者的关系所在,笔者通过文献阅读得知乐曲艺术的曲式学结构与园林的空间序列存在相似的构成规律,接而引发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节奏序列的思考,尝试通过学科交叉、类型学、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乐曲—园林”的结构对应性模型,并用空间图解的分析方式形成园林线性空间的转译关系。旨在从音乐曲式学相关概念的角度深化对传统园林的认识和理解,并为传统园林的现代化转译与园林设计提供创新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网络和语言学的一些方法与理论,揭示了上海古典园林曲水园空间结构的网络特征及其三要素:单元空间(结点)/边界/联结.正是这种网络结构中的相似性和复杂性形成了曲水园中“藏与寻”的不尽之美.如果没有这种网络系统,园子将会失去诗意的连贯性、整体性以及内在情感表达的依存.尽管这一几何模型不能解释园林中所有的复杂现象和深层意义,但是这一网络模型不仅提供了一种重新洞察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的手段和巧妙利用有限的土地空间资源的策略,而且为如何处理自然和人工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重构人居环境的相似性、多样性与复杂性提供一种灵活可行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园篱"是中国园林的重要艺术组成,在明代园林绘画中可以窥见园篱具有的显著地位,其传递出的文化表征也与园林空间的形塑有直接联系。特别是明代前期的园林图像中出现了大量与后世不同的园篱运用,如果以空间的视角去理解分析,以形态构成为侧重点,研究其在园林中的空间组构与时空衍化脉络,则有助于清晰了解时代园林修建过程中文化观念对空间环境的影响。如果沿循并交错"园林"和"图绘"的平行系统去探寻园林艺术发展的内涵,以材料本身视觉和美学特征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形成对明代绘画中园篱的多模态解读,则能产生对此时期园林修建的趣味所向、文化内涵及时代风格等对园林空间形态映射的清晰理解,并在探讨传统园林艺术形式的同时,通过园篱这个物质载体去体会特定时代的园林风格,重新感知并梳理转化形成当今园林发展的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战略的提出需要一种生态筑底、协同整合的基础设施作为区域联动发展、动态演变的框架。通过梳理景观基础设施理论,挖掘其与一体化示范区发展的整合潜力,利用"千层饼"模式分析生态过程,结合耦合法统筹系统、要素、场地间的"互适性",探讨跨尺度、多层次的发展策略。提出依托景观基础设施规划思想,以区域水管理为纽带组织蓝绿系统协同骨架,以复合水乡单元替代单一功能分区,构建多中心水乡簇群为基础的"产城""三生"融合的"新江南水乡"发展模式,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王玏  魏雷  赵鸣 《华中建筑》2012,(5):105-107
中国古典园林的完成多与画家有关,许多园林理论也与画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该文以王维的画论《山水诀》为研究基础,通过系统分析其画理,结合辋川别业这一园林实例,探讨了《山水诀》中的相关绘画布局理论与园林布局美学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了《山水诀》中的园林美学观点。希望通过对传统画理与园林美学的研究,在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式园林的工作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山水画和古典园林两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情结"所蕴含的自然观。通过反映自然山水在体现自然观的绘画以及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挖掘艺术与园林中的"山水情结"的指导价值与文化意义,以期在当今景观设计中体现这种文化思想。同时指出"山水情结"与生态理念道并行而不相悖,"山水情结"是我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财富,在当代的城市建设与景观设计中不应该忽视"山水情结"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画”与“园”的关系一直是园林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在明代中后期得到理论的确立和盛行。吴门画派画家作为明代苏州文坛上的生力军,他们不但是园林的使用、享用、绘画、描述、参与者,还是发扬文人园林文化的主导人群。通过对他们作品中的“画”与苏州文人园林的“园”内在逻辑的研究,挖掘明代文人园林的意境追求、园居理想、结构布局及格调追求,总结“画”与“园”在艺术追求与手法上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张楠  孔宇航 《中国园林》2022,38(8):66-71
针对山水图绘与园林空间之间多重结构性关联,通过路径、构图与视觉3组模式解析搭建兼顾绘画与造园的分析框架。以北宋时期3幅经典山水立轴为例,系统梳理其形式结构与文本素材,总结出提示性路径、层化的山体、连续运动视点3组绘画中的模式,并与园林实例进行关联性验证,提出迂回编织布局、空间分隔与渗透、“反衬式”布景3种“绘画-园林”的空间转换方法。在概念层面,并置引介中西方绘画与空间分析法,形成2种话语体系间的互证与互补;在认知层面,重构绘画-空间解读的视角;在方法层面,论述由绘画映射至空间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7.
造园难,品园亦难。不同的游览路线影响着视觉空间属性的概括与描述。园以景盛,景以游异,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余荫山房“公园化”前后空间组构、游园序列的分析研究,以多维视角发掘最佳游赏体验规律。研究表明:空间意向生成的结构与层次越贴近园主的思想境界,越能全面的了解空间结构、个性与意蕴。从“游园”看“造境”,句法视野下的游园组织与空间赏析,能挖掘传统造园艺术营造手法的背后暗藏“观”与“游”的时空博弈,为后期整体性景观更新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