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卢素英  袁晓梅 《风景园林》2020,27(3):107-112
从儒根文化背景下中医养生角度,结合中医“三因致病”理论,以中原士族迁居肇庆后营造的家族式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梳理相关族谱、调研资料,分别从物理空间营造、精神空间构建以及生活空间植被等物质要素应用3个层面进行解析,概括出中原文化与岭南气候融合所体现的地域养生特征。最后以有“科甲蝉联”“七十儒冠鬓未衰”之称的桃溪村为例进行考查验证。结果表明,何氏族人从京东徐州辗转至肇庆后将中原文化、宗族礼教与村落选址、空间营造结合,一方面为族人提供了顺应“天时”的健康物理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宗族思想与“儒学传家”的融合成就了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族人提供了精神上的安全感。此外,传统文化中的调摄智慧与当地自然植被应用融合,营造了村落人居环境“食—疗—景”一体的植被群落,将健康疗愈融汇到日常饮食起居生活中,从而在外因、内因、不内外因3个层面为族人健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古典文献中,将房子的西北角称作“屋漏”。“屋漏”究竟是什么意思一直存在诸多的解释。本文通过对汉代以前文献中出现的“屋漏”一词进行梳理考释,并结合考古资料中相应位置功能布置进行整理和综合分析后,认为“屋漏”是早期房屋室内用于便秽的区间。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正逐步显现出“动态化”、“生命化”,建筑状态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呈现出奇点建筑的特征。当科学进步到人机合一的状态时,人类必然会经历奇点时刻。本文通过对“奇点建筑”概念的阐述,探讨建筑未来发展的可能趋势。  相似文献   

4.
2011年,广东省在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文明、宜居、承载力强的理想城市”的目标。理想城市一直以来就是人类不断追求的梦想,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关于理想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理想城市这一多解命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探讨了理想城市模式;基于理想模式,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国城市发展中的“旧观念”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约翰·弗里德曼教授对于中国城市发展建设“六个转变”的思路,从“精细规划”的角度,探讨我国理想城市建设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住区规划课程设计为对象,采用过程实录的方法,展示学生设计思路形成、修正全过程,通过过程分析,探讨课程设计教学中鼓励学生方案多样化创新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概念性建筑设计作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主干专业课,是在初步建筑设计层面上的空间创造,是一年级的总结性课题。本文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关于该课题的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对该课题发展演变的历程、对设计中关键环节和过程的提炼与还原,探讨了生成设计概念与演绎建筑形态的操作方法以及阶段步骤,揭示出对“形”与“意”关系的思辩处理是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关键内容,最终的设计结果即是两者的统一体。从而为今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古村落新诗意栖居环境的营造——以肇庆蕉园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古村落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随着全国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村、历史文化村镇的建设,古村落的规划建设项目也呈直线上升态势.学术研究界一直呼吁古村落的保护,包括建筑风格、环境格局和文化形态的保护,但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屡屡看到村落建宽阔的水泥道路、篮球场、商店、小洋楼,原有的池塘变成喷泉水池等现象,这种建设模式对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有一定的作用,但又是对古村落的破坏,纯保护理论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鼎”在传统文化中地位的演变,列举了中国近二十年来以“鼎”为原型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实例,从地域范围、时间特征和政治因素等三方面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通过例证、列表的方法分析“鼎”在中国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运用的三种方式:形式模仿、解构运用、抽象表达。  相似文献   

9.
笔者学习了高玉峰等同志的“成层地基一维土层地震反应解析解”一文 (《岩土工程学报》1999年第 4期 ,以下简称“原文”) ,受益匪浅。原文定解问题的建立是严密的 ,求解思路也是正确的 ,选取的振型函数既简单、规范 ,又满足边界条件及位移、应力连续条件 ,遗憾的是各振型函数中不包含地基土的物理参数 ,从而导致各层的时间响应函数Tn(t)不一样。因此原文有关分析推导需进一步研究 ,现提出与作者商榷。yh(1)由原文式 (19)~ (2 7)知 ,原文给出各层的位移Vi(y ,t)为 :Vi(y ,t) =∑∞n =1Xni(y)Tn(t) ,且各层的自振频率λin 和振型函数 {Xni(y) }  相似文献   

10.
压实“干”粉煤灰的动力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一、前言 将火电厂的出灰系统由传统的“湿法”改为“干法”(即由水力冲填法改为碾压法),其突出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大大提高粉煤灰坝的抗地震稳定性。本文报导了压实粉煤灰动力特性的试验结果,通过与水灰特性对比,证实了在地震区采用“干法”贮灰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杨定海 《华中建筑》2010,28(4):114-116
该文从村落选址、布局、道路系统、建筑、植被等方面对海南石头古村落——儒豪村进行了调查研究,解析了儒豪村的传统人居环境特点:遵循"风水"选址的传统村落布局中隐含着防卫的智慧,质朴的建筑技术中透露着的生态的光芒。  相似文献   

12.
古村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化飞速进程中对它的保护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对古村落进行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以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燕塘村为例,创新规划方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层面的村庄规划对其提出规划措施,实现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3.
梁敏 《城乡建设》2005,(12):77-77
在我生活的省会城市边缘,有一个让我,以及许多来来往往的人,总是与其失之交臂的地方,那是一个可以让你感觉时光倒流的空间,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的--朱家峪村. 朱家峪村,位于章丘市明水城东南五公里处,从省会济南的燕山立交桥,沿经十东路、309国道(济王路),东行45公里即是.朱家峪村原名城角峪,后改名富山峪.明洪武二年,朱氏家族从外迂进该村,因朱姓系国姓,与皇帝朱元璋同宗,故更名朱家峪.朱家峪为梯形聚落,上下盘道,高低参差,该村三面环山,北依平原,南达胡山与圣水灵泉,东依长流泉,西连半井龙泉与胡山森林公园. 延承了明清古貌的朱家峪村,虽然,紧靠309国道,西距省会济南几十公里,但却不被外人知晓,不被世人风化,不被时尚变异.也正因如此,村子的古老风貌,尽管许多已是残垣断壁,却也"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而没有像其他一些古村镇一般变得世俗化.自明初以来,虽历经六百年历史风雨沧桑,仍较完整地保存了原来的祠庙、楼阁、石桥、故道和古泉,较完整的保存了原来的建筑格局,古风古貌.  相似文献   

14.
陈雄 《华中建筑》2009,27(6):216-218
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基本条件,而且孕育了人类的古文明。该文从徽州古村落入手,重点分析了古村落水系因地制宜的布局和其中所蕴涵的朴素的技术与生态发展观,将其与当今住宅小区的雨水利用和水景观设计加以对照,其智慧和经验堪为当代借鉴。  相似文献   

15.
赵之枫  高洁  陈喆 《华中建筑》2008,26(6):96-100
该文以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泰陵园村为例,从村庄产业发展、村落空间结构和形态等方面分析这类村庄的变迁和转型。同时。探讨在村庄规划中如何通过村庄原有的果品种植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促进村庄经济的复兴;通过整合道路系统优化村庄空间结构;通过整治村落环境形成富有乡土气息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16.
明长城军堡与明、清村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严  张玉坤 《新建筑》2006,(1):36-40
明朝在修筑万里长城的同时修筑了大量的屯兵“军堡”,按一定军事级别分布于长城沿线,守卫边疆。而边疆及内陆地区村民也兴建大量的“村堡”以自卫。自明代后,军堡屯兵守疆的军事制度撤销,村民入住军堡至今。以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为依托,从两者的兴筑背景与分布规律、堡与行政区划的关系、选址与地形等七个方面进行比较,解析长城军堡与村堡在物质表现形式与深层内涵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王兰  张苏榕  杨秀 《风景园林》2020,27(9):57-62
在健康城市研究领域,对健康城市社区建成环境的研究居多,而对健康乡村社区建成环境的研究不足,将个体自评健康应用到健康乡村的研究对促进健康村镇研究具有积极意义。选取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4个新村社区作为乡村新型社区典型案例,开展以村民个体为单位的问卷调查,获取411份问卷样本数据。基于此,分析乡村新型社区居民自评健康结果的特点,探析建成环境对居民自评健康的影响。研究显示,在乡村新型社区建成环境中,显著影响居民自评健康的环境感知指标为:住房质量、交通条件设施、体育健身设施、幼托设施、村庄内绿化和卫生环境的满意度。结合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从健康角度提出了乡村社区规划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涵 《南方建筑》2014,(2):88-95
本文从中国古代城市营建史的学术视角研究了明清商丘古城的防洪御灾体系。通过对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历代水患的梳理,探讨其在防洪御灾上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选址、城墙外形、修筑圆形护城堤、巧筑排水涵洞、筑瓮城等方面。认为商丘古城是中国古城防洪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9.
章婷婷  李沛  朱建宁 《中国园林》2023,39(1):134-138
聚焦明清古徽州私家园林,结合方志与文集,以时间为线索,对各阶段园林的数量与分布、园主身份与造园审美进行细致梳理和阐述,以揭示明清古徽州私家园林发展流变的全过程。基于此,共检索获得90座明清私家园林,将其归于4个发展阶段:永乐至正德年间的整装待发、嘉靖至明末的成熟鼎盛、明季清初的顿挫沉寂、清道光前的复兴回归;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3点流变特征:园林分布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时空同步性,儒、贾并重的园主身份和以村居为主流的园林类型。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典型区域建设农村集中住宅区和生态人居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紧迫社会任务。论文以苏南地区为例,分析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苏南农村集中住宅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了人居环境改善技术,提出了循环型社区的建立方法,以期对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