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建立HPLC-UV 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的顺式和反式头孢丙烯,对国产头孢丙烯颗粒剂和胶囊剂进行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和人体相对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 将20 名健康志愿者分两组进行单剂量双交叉试验,剂量均为500 mg,两次试验间隔时间为7d 。血浆样品用20 %的三氯醋酸沉淀蛋白后,用乙腈和二氯甲烷的混合溶剂提取内源性杂质,离心后取上清液进样分析;色谱柱为LichrospherC8 柱(5μm,4.6 mm×30 cm),流动相为乙腈-1.5 %的乙酸水溶液(15∶8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为30 ℃,内标为头孢拉定。结果: 血浆中杂质不干扰样品的测定,标准曲线范围为0.0209~ 10.47 mg·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3),最低定量限为0.0209 mg·L-1;参比制剂与受试制剂的达峰时间分别为1.7±0.3 h,1.8±0.2 h;达峰浓度分别为:4.45±1.25 mg·L-1 、4.88±1.08 mg·L-1,生物半衰期分别为1.89±0.45 h 和1.79±0.39 h,用梯形法计算所得的AUC0-12 分别为:12.11±2.62mg·L-1·h-1 、12.34±2.93 mg·L-1·h-1,头孢丙烯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9±8.8)%。结论: 本分析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对Cmax 、AUC0-12经对数转换,方差分析后进行双单侧检验及90 %可信限判断,两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国产加替沙星片剂在健康男性志愿者中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24 名男性受试者按双交叉随机开放试验设计,每名受试者单次空腹口服国产或进口片剂400 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血药浓度和尿药浓度。 结果 受试者单剂空腹口服国产和进口加替沙星片剂后体内过程均符合血管外二室模型, 平均血药高峰浓度(Cmax) 分别为4.45 ± 1.04 和4.05 ±0.85 mg·L-1, 平均达峰中位时间(Tmax) 分别为0.75(0.5, 3) h 和0.75 (0.5, 2.5) h, 平均消除半衰期(T1 2β) 为6.97 ±1.08 和7.19 ±0.91 h, 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 ~ ∞分别为31.99 ±3.80 和32.11 ±3.37 mg·h-1 ·L-1。48 h 内平均累积尿排出率分别为(79.47 ±6.00) %和(79.59 ±5.89) %。与进口片剂相比, 两制剂间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相近, 其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 其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9.74 ±7.42) %。 结论 受试者单剂空腹口服国产加替沙星片剂400 mg 后体内过程符合血管外二室模型, 其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 原型药物在尿中排出率高。与进口片剂具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氧氟沙星缓释片单次、多次给药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特征,并与氧氟沙星片比较其缓释特征与生物等效性。方法: 单次给药20例健康成年男性受试者随机分组,自身双周期交叉对照,单次口服药物 400 mg;多次给药18例健康成年男性受试者随机分组,自身双周期交叉对照,多次口服药物(参比制剂 400 mg/2次/d×5 d,受试制剂 400 mg/次/d×5 d)。通过反相HPLC法测定血浆氧氟沙星浓度,采用非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次给药参比制剂与受试制剂的Cmax分别为(5382±1558)、(3419±1034)μg/L;Tmax分别为(1.7±0.6)、(4.2±1.8) h;t1/2分别为(8.2±1.0)、(7.6±1.8) h;MRT分别为(8.6±0.9)、(10.3±1.4) h;AUC0-t分别为(33764±5297)、(31280±4412) μg·L-1·h;AUC0→∞分别为(34643±5356)、(32642±4257)μg·L-1·h;Frel为(97.9±12.4)%。方差分析显示,Cmax、Tmax、MRT各参数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AUC0-t、AUC0→∞各参数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等效性检验显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90%可信限AUC0-t为 89.0%~97.0%;AUC0→∞为 91.4%~97.8%。多次给药参比制剂与受试制剂的Cmax分别为(3732±1502)、(3564±982) μg/L;Cmin分别为(750±193)、(438±89) μg/L;Tmax分别为(1.5±0.5)、(3.7±1.7) h;AUCSS分别为(32689±4786)、(33591±7929) μg·L-1·h;Cav分别为(1362±199)、(1405±337) μg/L;DF分别为(216.1±76.5)、(221.5±33.9)%;Frel为(102.9±22.5)%。方差分析显示,Cmax、Cav、AUCSS、DF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等效性检验显示,90%可信限Cmax为 80.8% ~114.6%;AUCSS为 89.3%~111.9%;Cav为 89.5%~112.4%;DF为 93.7%~122.4%。结论: 受试制剂氧氟沙星缓释片相对于参比制剂氧氟沙星片,单次给药具有缓释动力学特征及吸收程度生物等效,多次给药达稳态时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空腹及餐后单次口服阿哌沙班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设计,空腹组和餐后组受试者各24例,每周期口服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2.5 mg。采用LC-MS/MS法测定阿哌沙班血药浓度。采用WinNonlin6.4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空腹组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80±14)和(87±21) ng/mL,AUC0-t(713±136)和(733±142) h·ng·mL-1,AUC0-∞(722±143)和(741±142) h·ng·mL-1,tmax 2.5 h和2.5 h,t1/2(9±8)和(8±6) h,相对生物利用度按AUC0-t计算为97.16%,按AUC0-∞计算为97.20%。餐后组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70±13)和(72±13) ng/mL,AUC0-t(642±130)和(690±135) h·ng·mL-1,AUC0-∞(652±129)和(704±138) h·ng·mL-1,tmax 2.5 h和2.5 h,t1/2(8±4)和(12±9) h,相对生物利用度按AUC0-t计算为93.03%,按AUC0-∞计算为92.62%。结论: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空腹和餐后用药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利巴韦林的HPLC-MS分析方法, 用以测定18 名健康男性受试者舌下含服不同厂家的利巴韦林含片后的血药浓度, 估算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药动学参数, 评价两种制剂是否生物等效。方法:采用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分别给予18 名男性健康受试者试验制剂或参比制剂80 mg, 采集静脉血样, 血浆样品去蛋白后用HPLC/MS/MS 法检测药物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 判定两制剂是否生物等效。结果:测定利巴韦林的线性范围为2 ~ 500 ng/mL (r2 为0.9944), 平均回收率>90 %, 日内RSD 和日间RSD 均<10 %。测得血浆中两种制剂的利巴韦林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 、Cmax 、t 1/2 、AUC0 -72 和AUC0→∞分别为:(1.1 ±0.5) 、(1.1 ±0.4) h, (249±89) 、(232 ±65) ng/mL, (34 ±11) 、(34 ±11) h,(2828 ±1215) 、(2685 ±1096) ng。h。mL-1, (3600 ±1568) 、(3416 ±1379) ng。h。mL-1 。以AUC0 -72 计算, 利巴韦林含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平均为(106±16) %。结论:本方法更简便、准确, 灵敏度得到很大提高。两种制剂的利巴韦林药代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在空腹和餐后给药条件下,评价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氟康唑胶囊(50 mg)与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氟康唑胶囊(50 mg)生物等效性。方法:52名中国健康志愿者中进行随机开放双周期两制剂交叉试验,在空腹和餐后条件下单剂量口服50 mg两种氟康唑胶囊。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氟康唑的浓度,采用非房室模型药动学参数计算的方法求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空腹条件下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1.32±0.21) μg/mL和(1.15±0.20) μg/mL;AUC0-t分别为(52.84±7.91) μg·h·mL-1和(51.49±8.15) μg·h·mL-1;AUC0-∞分别为(58.07±9.30) μg·h·mL-1和(56.99±10.13) μg·h·mL-1。餐后条件下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1.04±0.14) μg/mL和(1.04±0.15) μg/mL;AUC0-t分别为(50.64±7.08) μg·h·mL-1和(49.91±9.13) μg·h·mL-1;AUC0-∞(56.79±9.26) μg·h·mL-1和(56.06±11.58) μg·h·mL-1;空腹/餐后条件下氟康唑两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AUC0-t、AUC0-∞几何均数比值的90%置信区间均在80.00%~125.00%。结论:两种氟康唑制剂在空腹和餐后给药条件下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考察国产异丁司特缓释胶囊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12 名男性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口服单剂量日本产异丁司特缓释胶囊20 mg、国产异丁司特缓释胶囊20 mg、异丁司特原料药10mg,交叉自身对照。于服药后取静脉血,用HPLC 法测定血清异丁司特浓度。结果 三种制剂的Cm ax 分别为(54.9±9.7)、(60.7±9.1)、(62.2±11.5)μg · L-1,tmax分别为(3.8±0.8)、(3.9±0.8)、(1.75±0.34)h,t1/2(ke)为(11.5±1.4)、(12.1±1.0)、(3.5±0.5)h,AUC(0~t)为(618.1±57.7)、(588.2±66.6)、(233.0±46.4)μg ·h·L-1。以日本杏林公司产品作为参比制剂,国产异丁司特缓释胶囊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5.6±11.0)%。结论 经双向单侧t检验,国产和进口缓释胶囊具有生物等效性,与原料药相比具有明显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利鲁唑片生物浓度的固相萃取后HPLC-UV 检测方法, 研究其在健康男性人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20 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随机交叉口服150 mg 利鲁唑片剂和进口参比制剂后于不同时间点静脉取血, 血浆经固相萃取, 甲醇洗脱吹干后用少量甲醇溶解后,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 应用内标法计算利鲁唑浓度。结果: 利鲁唑片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 分别为930 ±321 和798 ±306 μg·L-1, tmax 分别为0. 8 ±0. 5 和1. 2 ±0. 7 h, AUC0 ~ t 分别为3361 ±890和3301 ±886 μg·h-1·L-1,AUC0 ~ ∞分别为3661 ±886和3614 ±885 μg·h-1·L-1, t1/2 分别为8. 2 ±2. 8 和8. 1 ±2. 6 h 。AUC0 ~ t 和Cmax 的90 %置信区间为:96. 11 %~ 107. 77 %和101. 6 % ±135. 9 %。AUC0~ t 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 8 %±15. 5 %。结论: 国产利鲁唑片剂和进口片两种制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试验制剂托伐普坦片与参比制剂托伐普坦片在中国健康人体中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采用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入选24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参比制剂和试验制剂 30 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血浆中托伐普坦的浓度,经DAS 2.1 软件处理参数,并进行双单侧t检验确定是否等效。结果: 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Cmax为(179±97)和(189±86) μg/L;tmax为(2.5±1.1)和(2.5±1.0) h;AUC0-t为(1153±488)和(1225±528) μg·h·L-1;AUC0-∞为(1161±492)和(1232±528) μg·h·L-1;t1/2为(5.6±2.0)和(5.6±2.0) h。试验制剂对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95.8±18.7)%。结论: 试验制剂托伐普坦片与参比制剂托伐普坦片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两种阿昔洛韦片剂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9 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口服单剂量 400mg 仙居产或丽珠产阿昔洛韦片后, 采用 HPLC 法测定不同时间血药浓度, 并计算生物利用度参数。结果 仙居与丽珠产阿昔洛韦片主要生物利用度参数均值分别为:Tp 为 1.6和 1.7h, AUC 为 3.496和 3.693 μg/ml·h, Cmax 为 1.011和 0.997 μg/ml, MRT 为 3.27和 3.53h。结论 经双向单侧检验法分析表明仙居与丽珠产阿昔洛韦片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非那甾胺片剂和胶囊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24 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三交叉给药, 分别单剂量口服15 mg 试验药非那甾胺片剂、胶囊及非那甾胺片剂对照药, 采用WatersOasis?HLB 固相萃取小柱提取,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 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口服15 mg 试验药非那甾胺片剂和胶囊及片剂对照药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 2ke分别为4.38±0.90、4.29±0.78 和4.32±0.86 h;Tmax 分别为3.04±0.88、2.98±0.89 和2.59±0.86 h, Cmax 分别为117.57±19.15、118.59±20.23和124.53±19.77 μg·L-1;AUC0-18分别为897.57±185.03、871.57±139.25 和837.59±149.05 μg·h·L-1;AUC0-∞分别为970.04±211.83、931.51 +151.07 和896.41±164.92 μg·h·L-1。结论: 试验药非那甾胺片和胶囊与对照药非那甾胺片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07.27±9.86) %和(105.06±12.10)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比较国产苯扎贝特胶囊与片剂在健康人体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 方法 20 名健康志愿者按体重随机、配对交叉单次口服400 mg 试验制剂苯扎贝特胶囊和参比制剂苯扎贝特片剂, 洗脱间隔为1 周。于服药后各时间点采血3 mL,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药物浓度。用DAS 软件计算苯扎贝特胶囊的药动学参数, 进行等效性检验。 结果 经药动学参数计算其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 (1.9±0.5) 、(2.0 ±0.6) h;Cmax (12 ±4) 、(11±3) μg mL;t max (1.7 ±0.9) 、(1.9 ±0.7) h;AUC(0-12)(36 ±10) 、(33±7) μg·mL-1 h;AUC(0-∞) (37±10) 、(34 ±7) μg·mL-1 h 。试验制剂苯扎贝特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 为92.3%, F' 为92.9%。 结论 苯扎贝特胶囊与片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进行尼美舒利分散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并与国产尼美舒利片进行生物等效性比较。方法 2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采用自身交叉给药方案, 分别单剂量口服100 mg 供试品或对照品后, 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结果 单剂量口服尼美舒利分散片后体内过程符合开放式血管外一室模型, 其cmax为(3.91 ±0.74) μg·ml-1, t(1/2) β为(3.40 ±0.78) h, tmax为(3.15 ±0.67) h, AUC0~24为(31.92 ±6.36) μg·h·ml-1, 与对照品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供试品相对于对照品的生物利用度为(96.43 ±8.41) %。结论 两制剂体内过程相仿, 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剂在健康人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HPLC 法测定18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单剂量交叉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参比制剂和被试制剂8 mg 后不同时间血浆药物浓度。用3P97 药动学软件进行药动学参数计算及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 参比和被试制剂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一房室模型,两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 分别为(15.74±7.06)μg·L-1 和(14.88±4.40)μg·L-1;tmax 分别为(3.9±1.2) h 和(4.5±0.8) h;t1/2ke 分别为(15.54±3.76) h 和(14.49±3.24) h;AUC0-t 分别为(248.86±78.52)μg·h·L-1和(245.09±90.77)μg·h·L-1,AUC0-∞分别为(292.64±99.21)μg·h·L-1 和(282.04±98.64)μg·h·L-1 。与标准参比制剂相比,被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0-t为(1 04.1±36.1) %,F0-∞为(103.2±35.6) %。结论: 方差分析与双单侧t 检验证明,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两种国产吉非罗齐(GEM)胶囊在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 12名男性健康自愿者随机交叉口服单剂量600 mg两种国产吉非罗齐胶囊后,用高效液相一紫外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结果 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拟合 符合有滞后吸收时间的一级吸收一房室消除的动力学模型,试验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Cmax(32.69+5.67)和(29.41+2.60) mg·L-1;Tmax(1.01+0.14)和(1.13+0.37) b, t1/2ka0.46+0.18和(0.62+0.20) h;t1/2ka (1.11士0.32)和(1.32+0.26) h;MRT(2.14土0.27)和(2.37+0.26) h;AUC(91.7+13.2)和(82.2+7.38) mg·h·L-1,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试验制剂对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0+9)%。结论 两种胶 囊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盐酸氟桂利嗪分散片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方法: 20名健康受试者按体重指数进行分层随机交叉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试验制剂和参比试剂20 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氟桂利嗪的血药浓度。结果: 口服20 mg被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后,盐酸氟桂利嗪AUC0-1,分别为424.27±74.01 和 410.25±72_56 μg·h-1·L-1;Cmax分别为67.02±14.89 和 67.45±15.68 μg·L-1;Cmax分别为2.90±0.42 和 2.98±0_47 h; t1/2ke分别为 9.73±3.15和8.89±3.08 h。试验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4.12±12.23)%。结论: 盐酸氟桂利嗪分散片和肢囊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泛昔洛韦缓释胶囊的人体药代动力学行为,证明受试制剂的缓释特征,评价其与参比制剂泛昔洛韦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单次给药试验四阶拉丁方试验设计,受试制剂250、375、750mg三剂量组及参比制剂750mg组;多次给药试验两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 12例受试者单次口服泛昔洛韦缓释胶囊250、375、750mg后,Cmax分别为(0.31±0.06)、(0.51±0.09)、(1.0±0.16) μg/mL,tmax分别为(4.4±1.8)、(4.0±1.4)、(4.3±1.8)h,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为(6.9±1.3)、(7.3±1.0)、(7.6±0.7)h,AUC0-24分别为(3.3±0.8)、(5.2±1.1)、(11.3±1.4)μg·mL-1·h;普通片750mg给药后,Cmax为(3.81±0.38) μg/mL,tmax为(1.2±0.6)h,MRT为(3.3±0.4)h,AUC0-24为(13.7±1.5)μg·mL-1·h。缓释胶囊单次给药后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81.96±2.54)%,两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相当。10例受试者每日口服750mg泛昔洛韦缓释胶囊和普通片3d后缓释胶囊和普通片血药浓度均已达稳态,Cmin分别为(0.32±0.13)、(0.16±0.04) μg/mL。达稳态后的Cmax分别为(0.71±0.14)、(1.67±0.44) μg/mL,Cav分别为(0.44±0.09)、(0.56±0.13) μg/mL,波动度DF分别为(90±26)%、(270±59)%。缓释胶囊谷浓度明显高于普通片,波动度则明显小于普通片。结论: 泛昔洛韦缓释胶囊具有明显缓释特征,并与普通片生物利用度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进行两种双氯芬酸缓释片的单次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比较研究和多次给药的峰谷浓度波动研究。方法 12位健康男性受试者按交叉试验单剂量服用试验片和对照片, 采用HPLC方法测定人血清中的药物浓度, 并比较其生物利用度。结果 两种片剂的Cmax和AUC无显著差异(P >0.05), 但试验片给药后的达峰时间(Tpeak)显著小于对照片, 与对照片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 <0.01)。试验片相对于对照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8.11%, 经统计学检验证明这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12位受试者连续服用试验片和对照片的交叉试验表明, 两种缓释片在稳态时的峰浓度(Cmax)、谷浓度(Cmax)、平均浓度(Cavg)、峰谷比(r)和峰谷波动度(DF)均无显著差异(P >0.05), 最小有效浓度持续时间(Tmec50)也基本一致, 说明两种缓释片在稳态时的峰谷浓度波动程度相当, 具有较好的缓释特征。在多次给药时, 试验片的达峰时间同样显著小于对照片(P <0.01)。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缓释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都具有峰谷浓度差异小, 波动幅度小的特点, 与对照片相比, 无论单次给药还是多次给药, 试验片的达峰时间都显著缩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