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阿霉素(adrimycin, ADM) 热化疗诱导人肺腺癌A549 细胞凋亡及对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 的影响。 方法 不同浓度的阿霉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A549 细胞, 42.5 ℃ 作用30 min 后, 37 ℃继续培养, 在不同时间内检测。用电镜、MTT 法、流式细胞仪检测。 结果 阿霉素热化疗明显增强对A549 细胞的抑制作用, 细胞内阿霉素的浓度显著高于化疗组(P < 0.01);阿霉素浓度为1.0,2.0 mg·L-1时, 热化组与化疗组比较, 凋亡率增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 <0.01)。 结论 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可能是ADM 热化疗诱导A549 细胞凋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王芳  姚红红  胡刚 《金属学报》2004,9(5):485-489
目的 探讨Ⅱ、Ⅲ 组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mGluRs) 激动剂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MPP+) 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摄取谷氨酸(Glu) 的影响。 方法 应用同位素标记法测定星形胶质细胞对培养液中[3H]-D, L-谷氨酸的摄取, 应用四氮唑(MTT) 比色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 结果 MPP+150、200 μmol·L-1可以明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摄取Glu,抑制率达58.3 %和70.1 %, 但并不影响细胞活性;Ⅱ组mGluRs 激动剂(2S, 2' R, 3' R)-2-(2', 3'-dicarboxycyclopropyl) glycine (DCG-IV) 0.1、1、10,100 μmol·L-1和Ⅲ组mGluRs 激动剂L(+)-2-amino-4-phosphonobutyric acid (L-AP4) 1、10、100 μmol·L-1可以逆转MPP+对星形胶质细胞摄取Glu 的抑制作用。 结论 MPP+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摄取Glu 可能与直接影响谷氨酸转运体(GluTs) 的功能有关, 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上的Ⅱ、Ⅲ组mGluRs 可以通过促进GluTs 摄取Glu、进而降低细胞外液的Glu 浓度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6 min 步行试验(6MWT) 的距离和血清脑利钠肽(BNP) 水平的观察, 探讨6MWT 和BNP 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评估的临床意义。 方法 测量51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 的6MWT 距离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NP-32 浓度。并以30 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 结果 心衰组的6MWT 距离380.3 ±121.7 m 明显低于对照组546.8 ±128.5 m (P <0.01)。心衰组BNP 水平758.3 ±289.5 ng·L-1 明显高于对照组109.3 ±37.6 ng·L-1 (P <0.01)。NYHA 心功能Ⅱ级的6MWT 距离425.0 ±105.8 m 明显低于Ⅲ 级335.6 ±126.1 m (P <0.01)。NYHA Ⅱ级的BNP 水平638.5 ±224.5 ng·L-1 明显高于Ⅲ 级878.0 ±334.0 ng·L-1 (P <0.01)。6MWT 距离<300、300 ~374.9、375 ~ 449.9 和<450 m 患者的BNP 水平分别为988.9 ±202.6、768.6 ±217.4、657.5 ±185.0 和506.9 ±198.4 ng·L-1 (P <0.01);6MWT 的距离与BNP 水平呈负相关(r=-0.752, P <0.01)。 结论 6MWT 和BNP 水平测定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许士凯  何红  王福俤 《金属学报》2002,7(5):389-392
目的 探讨绞股蓝总皂甙(GYP)对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ly modifi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损伤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的防治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ovine aortic endothelial cell, BAEC)中加入oxLDL(终浓度为0.1 g pr·L-1)及GYP 低、中、高剂量组(5.0, 10.0, 20.0 mg·L-1), 培养24 h 后, 采用细胞毒试验、丙二醛(MDA)测定及细胞计数等方法, 分别对其贴壁细胞及培养液进行检测。 结果 ①细胞毒试验发现, oxLDL 对BAEC 的生长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63 %), GYP 组(10.0, 20.0 mg ·L-1)为9.14 %和6.56 %(P <0.01);②加oxLDL 组和GYP组BAEC 粘附的HL60 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 <0.01);③MDA 检测发现oxLDL 促进BAEC 脂质过氧化物生成, 并高于GYP 组和对照组(P <0.01)。 结论 绞股蓝总皂甙具有对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阿霉素(ADR) 体外诱导人乳腺癌化疗敏感细胞(MCF-7 S) 凋亡与去磷酸化RB 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MTT 比色法检测ADR对体外培养的MCF-7 S 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同时应用末端标记(TUNEL) 法观测ADR 对MCF-7 S 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去磷酸化RB 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ADR 抑制MCF-7 S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 半数抑制浓度(IC50) 为0.128 mg·L-1;ADR 作用组MCF-7 S 细胞的凋亡率(apoptotic rate, AR) 为0.261, 较对照组(0.045) 明显增高(P <0.01);ADR 作用组MCF-7 S 细胞的去磷酸化RB 蛋白表达量MOD(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 ×area(阳性面积相对比) 均数是987 ±207, 较对照组132 ±32 显著增高(P <0.01);ADR 能促进MCF-7 S细胞内去磷酸化RB 蛋白的表达。在ADR 作用组,MCF-7 S 细胞的凋亡率与去磷酸化RB 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P <0.05)。 结论 ADR 抑制MCF-7 S 细胞增殖和诱导MCF-7 S 细胞凋亡可能与细胞内去磷酸化RB 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张红  李华  李艳艳  熊玉卿 《金属学报》2004,9(7):792-794
目的: 建立一种固相萃取的克拉霉素血药浓度HPLC测定方法,进行生物等效性分析。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C18 柱(4.6 mm ×150 mm),流动相为乙腈:0.02 mol·L-1KH2PO4 (pH=3.07)=32∶68,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 。结果: 本方法在0.05 ~ 3.2m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可定量浓度为0.05mg·L-1(信噪比>3),两制剂间AUC、Cmax、Tmax、t12β药动学参数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供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10 ±19.40)%。结论: 本HPLC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很好地评价了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从生物工程技术得到的灵菌红素对人胰腺癌8898 细胞增殖抑制的药效学作用, 并探讨其作用的部分机理。 方法 用MTT 法测定8898细胞的存活率和抑制率,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周期变化和凋亡细胞的百分比, 用HPLC 检测人胰腺癌8898 细胞内灵菌红素的浓度,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DNA 段片化进行分析。 结果 灵菌红素5 mg·L-1的培养液中8898 细胞出现凋亡早期的形态学特征, 半数抑制浓度(IC50) 为30 mg·L-1。而3T3 细胞却未显示出该作用。研究表明灵菌红素抑制细胞的增殖, 与抑制S 期细胞的DNA 复制及调控细胞的增殖周期相关。同时, 细胞凋亡的产生与实验药物呈正相关。HPLC 结果显示, 灵菌红素的药理学作用与细胞内药物浓度相关。 结论 灵菌红素能有效的进入细胞内, 抑制细胞的增殖, 其机理与诱导细胞凋亡和调控细胞的增殖周期相关。  相似文献   

8.
孔恒  余清声 《金属学报》2005,10(6):687-690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Art) 是否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有特异的细胞选择作用。方法: 选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株(HLF) 、人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HSF) 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 用免疫组化法鉴别细胞;MTT 法检测青蒿琥酯对上述3 种细胞存活与增殖的影响;光镜观察青蒿琥酯作用下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细胞DNA 的变化。结果: 青蒿琥酯在30 ~ 240 mg·L-1浓度范围内作用细胞24 h 对两种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 <0.05), 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不明显(P >0.05) 。药物作用24 h 后,HLF 、HSF 、HUVEC 细胞的IC50 分别为:64、60、600 mg·L-1 。光镜下见两种成纤维细胞用药组细胞变圆, 突起变短变少, 胞浆颗粒增多;而内皮细胞在形态上无明显的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在240 mg·L-1浓度作用24 h, 两种成纤维细胞的DNA 出现梯带状的电泳图谱, 而内皮细胞的DNA 无梯状条带。结论: 青蒿琥酯对来源于肺和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而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增殖无明显的影响。该药还能诱导两种成纤维细胞凋亡, 而对脐静脉内皮细胞无明显诱导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螺旋藻多糖对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增强作用。方法 将小鼠分成4 组:对照组、环磷酰胺模型组、螺旋藻多糖30 mg·kg-1、螺旋藻多糖60mg·kg-1。模型组、螺旋藻多糖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造模。同时螺旋藻多糖组灌胃螺旋藻多糖, 对照组、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结果 螺旋藻多糖在30、60mg·kg-1剂量下, 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外周血象、骨髓有核细胞均有改善(P <0.01) 。对骨髓细胞微核增加有明显的拮抗作用(P <0.05) 。螺旋藻多糖组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其抑制率分别为51.2%、61.5 %。结论 螺旋藻多糖可抑制环磷酰胺诱发的小鼠造血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葛根素对β-淀粉样肽所致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方法 以β-淀粉样肽3 μl(1 mmol·L-1) icv 制备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用Morris 水迷宫法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同时检测脑中及血中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酰醛(MDA) 含量。 结果 葛根素25 和50 mg·kg-1均能改善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P <0.05 或P <0.01)。生化指标测定显示葛根素能使模型小鼠脑及血中的SOD 增多、MDA 减少(P <0.05 或P <0.01)。 结论 葛根素可对抗β-淀粉样肽的神经毒性, 其机制可能与清除脑自由基及提高抗氧化活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余清声  刘晓颖  覃媛  黄劭 《金属学报》2004,9(10):1105-1109
目的: 研究中华眼镜蛇毒活性组分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 采用拟血管生成三维培养法, 观察活性组分对体外血管生成的抑制效应。结果: 活性组分可抑制内皮细胞在培养基质中生成血管网状三维结构的反应, 0. 6 、1. 2 、2. 4 μg·ml-1的不同浓度组分抑制程度不同。在0. 6 μg·ml-1 浓度组, 培养基质Matrigel 中的内皮细胞团只形成局部的、不完整的空间网状结构;在1. 2 μg·ml-1 浓度组, 悬浮于凝胶中的细胞团所形成的管芽不能相互连接而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在2. 4 μg·ml-1 浓度组, 细胞散在悬浮于胶层中大部分不能粘聚, 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无明显的结构变化。结论: 中华眼镜蛇毒活性组分具有体外抑制血管生成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蝎毒活性多肽(SVAP)抗栓作用机制。方法 酶消化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UVEC 培养液中6-Keto-PG F1α的含量以反映PGI2 的变化, 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 的含量。结果 SVAP 1、5、10、20 mg·L-1均可明显增加HUVEC PGI2 的释放, 而SVAP 1、5 mg·L-1 对NO 的释放无明显影响,SVAP 10、20 mg·L-1 可使NO 释放量显著增加,PGI2 和NO 释放量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SVAP抗栓机制可能与影响VEC 合成或(和)分泌PGI2,NO 以及NO 与PGI2 二者之间协同及相互介导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李长政  王志强  方翼 《金属学报》2004,9(8):919-921
目的: 探讨奥曲肽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 人肝癌细胞SMMC-7721 培养于含10 %胎牛血清、100 U·ml-1青霉素、链霉素的RPMI1640 培养液中。以4 个稀释度10-5、10-4、10-3、10-2g·L-1将奥曲肽加入培养液,于加药后第48 h 行MTT 比色实验检测生长抑制率。奥曲肽浓度为10-3g·L-1时于0、6、12、24、36 h 行DNA 染色分析细胞周期。结果: MTT 比色法测定显示奥曲肽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在浓度为10-5、10-4、10-3、10-2g·L-1作用48 h 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33 %、12.70 %、19.70 %、20.93 %。药物作用12、24 h,G0-G1 期细胞比例增加,G2-M 期细胞比例减少。结论: 奥曲肽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的增殖,机制可能是将肝癌细胞阻滞于G0-G1 期,阻止细胞进入G2-M 期。  相似文献   

14.
张雪峰  姚明辉 《金属学报》1998,3(3):161-164
目的 的研究谷胱甘肽合成抑制剂丁磺氨酸(BSO)对氮芥及环磷酰胺体内外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 利用改良MTT 法及瘤体称重法检测化疗药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在体外BSO明显降低人HL-60白血病细胞中谷胱甘肽的含量, 并显著增强氮芥的细胞毒作用, 剂量修饰因子为9.19 。在体内BSO能增强环磷酰胺对小鼠Hepa A肝癌及Lewis肺癌的生长抑制作用, 抑制率分别由26.1%升至51.5%, 和由22.6%升至32.3%。结论 BSO 可增强氮芥和环磷酰胺对肿瘤细胞的体内外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猪苓多糖对人T24 膀胱癌细胞内钙离子(Ca2+) 浓度的影响, 探讨猪苓多糖抗癌机理。方法 体外培养人T24 细胞经钙荧光指示剂(calciumcrimson-AM) 负载后, 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猪苓多糖作用前后细胞内Ca2+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猪苓多糖低剂量(0.2 mg·L-1) 使T24 细胞内Ca2+降低, 高剂量(>1 mg·L-1) 使T24 细胞内Ca2+升高, 最后维持在高钙水平上。猪苓多糖主要促进细胞核内Ca2+升高, 细胞浆Ca2+无明显改变。结论 猪苓多糖可引起T24 细胞内Ca2+水平的显著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细胞核内, 提示猪苓多糖可能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盛瑞  刘国卿 《金属学报》2001,6(4):330-333
目的 研究9-(4-乙氧羰基苯氧基)-6, 7-二甲氧基-1, 2, 3, 4-四氢吖啶盐酸盐(EDT) 对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损伤的影响。方法 离体培养的PC12 细胞, 用连二亚硫酸钠造成缺氧/复氧损伤模型, 用NaCN 加缺糖造成拟缺血损伤模型, 通过MT T 微量比色、培养介质LDH 活力测定研究EDT 对两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 在10-8~10-6 mol·L-1范围内, EDT 浓度依赖地降低两种损伤所致培养介质内LDH 的释放, 增加MTT 比色值, 同时10-6 mol·L-1 EDT 对两模型的保护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 48 h 达效应平台。结论 EDT 对PC12 细胞缺血缺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黄芪总提物(TEA) 对肝癌细胞生长、甲胎蛋白(AFP) 分泌及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两种人肝癌细胞株HepG2 细胞和Bel-7404 细胞分别与TEA(5 ~ 160 mg · L-1)共培养6 d, 利用MTT 比色、ELISA 及细胞分化检测等方法。结果 TEA(5 ~ 160 mg ·L-1)可抑制两种人肝癌细胞增殖, 并且明显降低HepG2 细胞高水平分泌AFP 。T EA(20、40 和80 mg ·L-1)可抑制肝癌HepG2 细胞的γ-GT 活性, 升高白蛋白(ALB) 含量。TEA(40 和80 mg · L-1)亦可抑制肝癌Bel-7404 细胞的γ-GT 活性, 并升高ALB 含量。结论 TEA 具有抑制肝癌生长、AFP分泌及γ-GT 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参附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采用结扎冠状动脉法复制大鼠心源性休克模型,以血压值作为效应指标,选取 1.25、2.5、5、10、20、25 mL/kg 六个剂量参附注射液做量-效曲线,选择 20 mL/kg 剂量做时-效曲线,依据时-效曲线和量效曲线求得时间-生物体存量曲线,用DASver2.0软件分析参附注射液的药动学参数。结果: 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t1/2=8.685 min, Ke=0.08 min-1, CL=1.417 L·min-1·kg-1, AUC(0-t)=12.63 mg·L-1·min-1结论: 在大鼠体内静脉注射参附注射液的体存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溴泰君(W198)在Beagle犬体内毒代动力学,为临床试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紫外或荧光检测方法测定Beagle犬静脉注射溴泰君、阿霉素以及溴泰君与阿霉素联合给药后生物样品中溴泰君和阿霉素的浓度。结果: Beagle犬静脉注射溴泰君15 mg·kg-1·d-1,第1次、第3次、第72次给药后的血清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0-24h分别为 6.15±0.66、26.55±9.43 和33.63±2_31 mg·h-1·L-1。Beagle犬静脉注射溴泰君15 mg·kg-1,第1次和第3次给药后的血清药物 AUC0-24h分别为 0.70±0.21 和 1.19±0.19 mg·h-1·L-1。溴泰君与阿霉素联合给药时,溴泰君连续给药3次、阿霉素给药1次和溴泰君连续给药39次、阿霉素给药3次后溴泰君的血清药物AUC0-24h分别为 25.52±6.04 和 42.60±4.14 mg·h-1·L-1;阿霉素的血清药物AUC0-24h分别为 0.39±0.05 和 0.77±0.19mg·h-1·L-1结论: 溴泰君和阿霉素连续多次给药后药物在动物体内均有明显蓄积作用。联合给药后溴泰君对阿霉素的消除似有促进作用,揭示溴泰君可以使阿霉素的系统暴露量减低,有利于降低阿霉素的毒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群体药理学方法探讨血浆中乙醇浓度对β-羟丁酸, 乙酰乙酸, 乳酸, 丙酮酸, β-羟丁酸乙酰乙酸(H A) 比值及乳酸 丙酮酸(L P) 比值变化的效应。方法: 给14 名健康成人口服剂量相当于1.02 g·L-1总身体水的乙醇。在另一项实验中, 给8名健康成人静脉注射剂量相当于0.83 g·L-1总身体水的乙醇。在服用乙醇后380 min 采取静脉血测定乙醇, β-羟丁酸, 乙酰乙酸, 乳酸及丙酮酸的血浆浓度。在静注乙醇后340 min 采血测定上述5 种物质的血浆浓度。结果: 在口服乙醇实验中, C0 为66.6±8.1 mg·dL-1, 显著低于102mg·dL-1, (t检验, P <0.001) 。清除相斜率β 为0.229±0.05 mg·dL-1·min-1 。在静注实验中, C0 为75.6±10.9 mg·dL-1, 与83 mg·dL-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β为0.245±0.05mg·dL-1·min-1 。在两项实验中, 我们应用群体间接生理反应模型来拟合乙醇浓度对β-羟丁酸, 乙酰乙酸, 乳酸, 丙酮酸,β-羟丁酸 乙酰乙酸比值及乳酸 丙酮酸比值变化的效应, 并得出各项参数。同时, 我们发现, 当乙醇的清除相结束时, H A 比值尚未达最大值, 说明在乙醇的零级代谢相时肝脏仍在产生NADH。乳酸和乙醇的关系曲线显示乳酸的变化呈现一种逆时钟方向的滞后。结论: 血L P 比值不适合用作实时肝脏氧化状态的指标。本研究提供的参数将有益于将来研究乙醇对肝脏氧化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