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大鼠心肌缺血时心肌线粒体Na+、Ca2+、Mg2+含量、ATPase 活性的变化及油茶皂甙(SQS)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以皮下多点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 4 mg · kg-1)诱导心肌缺血损伤为模型, 测定Na +、Ca2+、Mg2+含量及ATPase 活性。结果 心肌缺血时线粒体Mg2+含量明显减少, Na+、Ca2+含量显著增多;Na+-K+-ATPase 、Ca2+-Mg2+-ATPase 活性显著下降。SQS(0.2 mg ·kg-1, iv)能显著对抗缺血心肌线粒体Na+、Ca2+、Mg2+含量及Na+-K+-ATPase 、Ca2+-Mg2+-ATPase 活性的上述改变。结论 SQS 具有抗钠钙超载的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膜Na+-K+-ATP 酶、肌浆网Ca2+-ATP 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SD 大鼠48 只, 随机均分为6 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利多卡因5 mg·kg-1 组;利多卡因10 mg·kg-1 组;异丙酚300 μg·kg-1·min-1组;异丙酚1000 μg·kg-1·min-1组。于缺血前5 min, 生理盐水及利多卡因经股静脉注射给药(30 s内注射完);异丙酚持续输注至缺血开始时为止。结扎冠脉左前降支, 造成左室前壁相应心肌组织缺血15 min, 然后松开结扎线再灌注10 min, 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心肌细胞膜Na+-K+-ATP酶、肌浆网Ca2+-ATP酶活性。结果 利多卡因可明显地促进肌浆网Ca2+-A TP酶活性的恢复(P<0.05), 大剂量时还促进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恢复(P<0.05)。异丙酚可显著地促进心肌细胞膜Na+-K+-ATP 酶活性的恢复(P<0.05, P<0.001), 大剂量时促进肌浆网Ca2+-ATP酶活性的恢复(P<0.05)。结论 利多卡因、异丙酚可促进再灌注期间心肌细胞膜Na+-K+-ATP 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的恢复, 从而抑制钙超载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 心肌Na+-K+-ATP 酶和Ca2+-ATP 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24 只雄性14 周龄SHR 分为生理盐水组、苯那普利1 mg·kg-1 组、缬沙坦8 mg·kg-1组和缬沙坦24 mg·kg-1 组, 每组6 只,并另设6 只同龄雄性Wistar Kyoto 大鼠作为对照。分析Na+-K+-ATP 酶和Ca2+-ATP 酶活性变化。结果 (1) SHR 的心肌Na+-K+-ATP 酶1.99±0.57和Ca2+-ATP 酶活性2.25±0.46均低于WKY大鼠3.43±0.62、4.35±0.60;(2) 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对心肌Na+-K+-ATP 酶活性起增加作用;(3)Ca2+-ATP 酶活性的提高仅见于24 mg·kg-1 缬沙坦组。结论 SHR 心肌Na+-K+-ATP 酶和Ca2+-ATP 酶均呈受抑状态, 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均能改善心肌Na+-K+-ATP 酶活性, 但对Ca2+-ATP 酶改善仅见于较大剂量的缬沙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线粒体能量代谢、ATP酶活性、脂质过氧化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 大鼠30 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异丙酚处理组。采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全脑缺血10 min 再灌注60 min 时,断头处死大鼠。检测海马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丙二醛(MDA)含量及Na+-K+-ATP酶、Ca2+-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活性并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线粒体的ATP含量及Na+-K+-ATP酶、Ca2+-ATP酶、SOD、GSH 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MDA 含量增高,线粒体超微结构亦发生明显损害;麻醉相关剂量的异丙酚可使ATP含量、Na+-K+-ATP酶、Ca2+-ATP酶、SOD、GSH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并降低MDA 的含量,减轻线粒体损伤的程度。结论: 异丙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自由基,保持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促进线粒体ATP含量和ATP酶活性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异丙酚、氯胺酮对大鼠不同脑区突触体 Na+, K+-AT P 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SD 大鼠, 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 10 只, 分别 ip 生理盐水 10ml/kg(对照组), 异丙酚 100mg/kg 或氯胺 酮 100 mg/kg。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脑皮层 、海马和脑干突触体 Na+, K+-ATP 酶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异丙酚明显抑制大脑皮层 、 海马和脑干突触体 Na+, K+-ATP 酶活性 (P<0.01), 氯胺酮明显降低大脑皮层和脑干突触体 Na+, K+-ATP 酶活性(P<0.01), 但对海 马突触体 Na+, K+-ATP 酶活性无明显影响(P<0.01)。结论 异丙酚、氯胺酮的全身麻醉作 用可能与其抑制脑突触体 Na+, K+-ATP 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脑出血后一氧化氮合酶(NOS) 阳性神经元的时程变化, 以及果糖二磷酸钠镁(FDPM)的干预作用。方法: 以胶原酶诱导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 应用NADPH 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脑出血后NOS 阳性神经元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并观察FDPM 对其影响。结果: 脑出血后NOS 阳性神经元2 h 时明显增多, 6 h 有轻度下降, 12 h 再度增多, 24~ 72 h 达高峰, 7 d (168 h) 下降, 但仍明显高于正常。脑出血后使用400 mg·kg-1 FDPM 可显著减少NOS 阳性神经元, 其作用优于相似剂量的1, 6-二磷酸果糖(FDP) 和硫酸镁, 而133 mg·kg-1 的FDPM 没有明显作用。结论: 脑出血后NOS 活性变化呈双峰现象;抑制NOS 活性可能是FDPM 保护脑出血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夏腊梅  伍杰雄 《金属学报》2002,7(2):124-126
目的: 观察异丙肾上腺素(ISO) 致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时心肌细胞核钙转运功能的变化及川芎嗪对其影响。 方法: Wistar 大鼠皮下注射 5 mg·kg-1 ISO 液, 造成心肌缺血损伤模型。超速离心分离纯化心肌细胞核。 酶学方法鉴定核纯度和测定核膜Ca2+-ATP 酶活性, 同位素法观测核钙的摄取。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心肌缺血组(实验组) 心肌细胞核膜 Ca2+ 依赖性ATP 酶活性降低 18.1%(P<0.05), 45Ca2+ 摄取效率也显著降低, 其最大反应速度(Vmax ) 降低 54.6%, 细胞核 Ca2+ 依赖性ATP 酶的最大反应速度(Vmax ) 降低 33.0%(P<0.05), 平衡常数(Km ) 降低 42.8%(P<0.01);川芎嗪保护组心肌细胞核 Ca2+-ATP 酶活性及核 45Ca2+ 摄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显著性改变。结论: 川芎嗪对 ISO致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时心肌细胞核钙转运功能降低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罗慧英  程体娟 《金属学报》2004,9(2):174-175
目的: 比较甘西鼠尾草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对急性化学性缺氧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通过注射NaNO2 造成小鼠急性化学性缺氧, 记录小鼠存活时间, 用ATPase 、LD 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脑组织中Na+-K+-ATPase 、Ca2+-ATPase 和乳酸(LD) 含量, 比较两药对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 两药均可延长化学性缺氧小鼠存活时间, 增强Na+-K+-ATPase 。Ca2+-ATPase 活力, 降低LD 含量, 其中大剂量甘西鼠尾草注射液较大剂量丹参注射液更能增强Na+-K+-ATPase 活力, 而小剂量的甘西鼠尾草注射液在增强Ca2+-ATPase 活力上较小剂量的丹参注射液作用更强;在降低缺氧小鼠脑组织LD 含量方面, 两药作用基本相似。结论: 丹参注射液和甘西鼠尾草注射液对缺氧小鼠的能量代谢均有改善作用。两药均可延长缺氧小鼠存活时间, 降低脑组织LD 含量, 提高ATPase 活力, 但甘西鼠尾草注射液在提高ATP 酶活力方面优于丹参注射液。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葡萄糖酸镁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探讨葡萄糖酸镁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采用改进了的整体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检测组织内 Na+-K+ -ATPase 活力及丙二醛(MDA) 和 Ca2+ 含量, 并测定由ADP 诱导的血小板5 min 最大聚集率 AGG(M)。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 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组织内 Na+ -K+ -ATPase 活力显著下降(P<0.01), MDA 和Ca2+ 含量明显升高(P<0.01), AGG(M) 升高(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 葡萄糖酸镁 3 个不同剂量保护组心肌组织内Na+ -K+-ATPase 活力明显升高(P<0.01), MDA和Ca2+ 含量明显降低(P<0.05 或 P <0.01), AGG(M) 也明显降低(P<0.01), 且各作用均随用药剂量的增加而更加显著。结论: 葡萄糖酸镁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其保护作用机制与增加Na+ -K+-ATPase 活性 、减轻钙超载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以及血小板聚集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阿魏酸钠(SF)的抗CCl4 肝损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血清ALT 、AST 为诊断指标, 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 测定肝细胞浆抗氧化酶、肝线粒体ATP 酶和膜流动性。结果: CCl4 致小鼠血清ALT 和AST 升高时, 单胺氧化酶显著升高, 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及膜荧光偏振度、平均微粘度显著降低, Na+, K+-ATP 酶、Ca2+,Mg2+-ATP 酶活性呈降低趋势。预先给予SF 50 ~150 mg·kg-1 (ip, qd ×9)后能明显逆转上述改变, 并呈剂量依赖性变化。结论: SF 对CCl4 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除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外, 还与增强肝GSH 结合功能, 保护线粒体膜结构和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汉防已甲素对急性缺血性肾衰的保护作用。方法 术前3d开始每天1次及术前lh ig 汉防已甲素20mg/kg、40 mg/kg。然后制作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致急性缺血性肾衰模型, 测定肾 组织中MDA、SOD、Na+, K*-ATP酶含量及切片观察肾脏形态。结果 缺血 60min再灌注20min后肾组织中MDA明显升高, SOD、Na+、K+-ATP酶和Ca2+-ATP峰均显 著降低。用药组MDA显著下降, SOD和ATP酶均明显升高。病理结果提示再灌注组肾小管上皮 明显变性, 而用药组损害明显减轻。结论 汉防已甲素对急性缺血性肾衰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大黄提取二蒽酮类衍生物(番泻苷, sennoside, SEN)对小鼠肠道运动功能的影响, 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湿粪记数试验观察番泻苷对小鼠肠道运动功能的影响;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小鼠小肠组织胃动素(motilin,MTL)、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的水平;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小肠粘膜Na+-K+-ATP 酶的活性。结果: 番泻苷各剂量均能增强小鼠的排便功能,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番泻苷各剂量均能显著提高小鼠小肠组织胃动素的含量, 而降低生长抑素的水平;番泻苷各剂量组小鼠小肠粘膜Na+-K+-ATP 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番泻苷能增强小鼠的肠道运动功能, 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 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肠道胃动素释放, 降低肠道生长抑素水平和抑制小肠粘膜Na+-K+-ATP 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异丙酚、咪达唑仑对交感神经节细胞钠通道电流的联合作用, 探讨两者复合诱导时循环稳定的可能机制。 方法: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分离 SD 大鼠(7~ 10 d)颈上交感神经节细胞钠通道电流;等辐射线图法分析异丙酚、 咪达唑仑复合对交感神经节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结果: 在钳制电压(Vh ) 80 mV、 刺激电压(Vt )0 mV条件下, 临床相关浓度的异丙酚、咪达唑仑分别使钠通道电流峰值降低27.66%(P <0.01)和19.98%(P <0.05),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50%的钠通道电流受抑制时的浓度(IC50)分别为 33.12 μmol·L-1 和18.35 μmol·L-1。 1/4、3/4 IC50 的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合用时的 IC50 数值点落在理论上的相加等效线的95%可信区间内; 1/2 IC50 的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合用时的 IC50 数值点落在理论上的相加等效线的 95%可信区间的左下方。结论: 临床相关浓度的异丙酚、 咪达唑仑对交感神经节细胞钠通道电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 除等效剂量合用呈协同抑制作用外, 两者复合主要呈相加抑制交感神经节细胞钠通道流; 复合诱导时循环稳定可能与两者催眠作用明显协同导致诱导剂量的降低, 从而减弱对交感神经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林建峰  朱惠  郑幼兰 《金属学报》2000,5(2):131-133
目的 观察雷公藤内酯醇的局部刺激作用。方法 采用雷公藤内酯醇对家兔、大鼠和小鼠进行局部刺激。结果 雷公藤内酯醇1.11,2.22,4.44mmol·L-1对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引起明显的红斑及水肿反应,病理组织学检查,表皮真皮呈明显炎症反应。2.22,4.44mmol·L-1可引起小鼠耳廓明显肿胀。0.55,1.11mmol·L-1局部皮下注射可引起大鼠足跖肿胀,炎症反应于注射后d3达到高峰,并持续7d以上。局部注射可引起明显的疼痛反应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具有局部刺激作用,诱导的炎症反应不能为其自身的抗炎作用所拮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