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
国外免烧粉煤灰陶粒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免烧粉煤灰陶粒的特点、生产过程、商品化以及经济效益等。  相似文献   

3.
介绍用粉煤灰生产免烧免蒸粉煤灰陶粒的研究情况。用HAS土壤固化剂及少量外加剂与粉煤灰制成的陶粒,采用自然养护或低热蒸汽养护,产品性能可达到国标GB3838-81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免烧粉煤灰陶粒及其砌块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冯乃谦 《粉煤灰》2000,12(3):31-33
1 免烧粉煤灰陶粒的研制免烧粉煤灰陶粒国内早已研制和生产应用。有的将粉煤灰与石灰、石膏配合,经轮碾、拌和、挤出成型,得到陶粒坯体,再经蒸养得到免烧粉煤灰陶粒。有的将粉煤灰与水泥、石灰配合,经成球、养护而得到免烧粉煤灰陶粒。免烧粉煤灰陶粒节省能源、工艺简单、成本低、投资少;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降低环境负荷,与环境协调性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但这种陶粒的主要问题是堆积密度偏高,一般为800~850kg/m3。而烧结粉煤灰陶粒的堆积密度为800kg/m3左右,降低非烧结粉煤灰陶粒的堆积密度成为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先后探索了用泡沫…  相似文献   

5.
我国于5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粘土陶粒,其后,页岩陶粒、粉煤灰陶粒、煤矸石陶粒、大颗粒膨胀珍珠岩轻集料和超轻陶粒等人造轻集料相继出现。这些材料或多或少存在能耗高强度低等缺点。为此,我们研制开发了以轻骨料为核,以粉煤灰为壳的壳—核结构免烧轻质陶粒。这种陶粒...  相似文献   

6.
粉煤灰制免烧陶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实验法,结合单因素分析,研究了激发剂、外加剂和水固比等因素和工艺条件对免烧陶粒筒压强度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氧化钙为激发剂,二水石膏为外加剂,通过细磨和蒸养,能有效提高陶粒强度,制备出高粉煤灰掺量的免烧陶粒.实验还表明,影响粉煤灰免烧陶粒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为粉煤灰的细度、激发剂掺量、养护方式、蒸养温度和养护时间等.  相似文献   

7.
发展粉煤灰陶粒和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势在必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金道 《粉煤灰》1999,11(6):6-9
作为吃灰量大,它具有优异性能的粉煤灰的陶粒及其混凝土,已被数十年的陶粒混凝土建筑工程的成功应用所证实。但是粉它几经反复至今尚大面积应用呢?笔者力求通过国内外粉煤灰陶粒及陶粒混凝土的研制生产,应用回顾的论述,提出设想和建议,并认为,当前正是抓紧发展粉煤灰陶粒和粉煤灰陶粒混凝土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8.
烧胀型轻质粉煤灰陶粒的研制与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传文  赵宇昕 《粉煤灰》2005,17(2):33-34
本文探讨了粉煤灰陶粒的膨胀机理.阐述了烧胀型轻质粉煤灰陶粒的原材料及配比.生产工艺过程及产品的技术性能。指出该产品比粘土陶粒及烧结粉煤灰陶粒更具有优越性,发展前景更好.并且对该产品的投资及效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李亮 《硅酸盐通报》2017,36(5):1577-1581
粉煤灰是燃煤电厂排出的主要固体废物,粉煤灰主要用于混凝土添加剂,附加值较低.为了提高粉煤灰的利用价值,本研究利用粉煤灰制备轻质高强陶粒.在1100 ℃煅烧时,粉煤灰陶粒烧结出现新物相钙长石,在1200 ℃煅烧时,石英相溶解到烧结物相中,粉煤灰陶粒烧结出现新物相普通辉石,煅烧温度控制在1100~1200 ℃范围较适宜.煅烧温度增加到1200 ℃时,筒压强度达到6.3 MPa左右,体积密度达到1.6 g/cm3左右.当P值较低时,粉煤灰陶粒的烧成温度降低,陶粒容易烧胀,当P值超过10时,粉煤灰陶粒的烧成温度过高,粉煤灰陶粒不易发生膨胀.  相似文献   

10.
粉煤灰陶粒是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加入一定量的粘结剂和水,经成球、焙烧而成的一种轻骨料。根据其焙烧前后体积收缩与膨胀变化,可分为烧结型和烧胀型两种:前者比后者容重大、强度高。两者应用范围也不相同:前者多用烧结机生产,后者则用双筒双速回转窑生产。粉煤灰中可燃物的含量对烧成工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制备了粉煤灰基免烧陶粒,主要探究了不同碱性激发剂和不同养护条件对陶粒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筒压强度的影响,并研究复合激发剂下制备的陶粒对水中Cu2+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碱性激发剂下,经过8 h蒸压养护(1 MPa、175 ℃)在粉煤灰陶粒表面原位合成了方沸石,且碱性激发剂的加入使陶粒的强度有明显提升,在氢氧化钠和硅酸钠配制的复合激发剂下制备的陶粒筒压强度达到4.2 MPa。对含Cu2+模拟废液进行了吸附试验发现对Cu2+模拟废水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其吸附效率可达99.6%,对Cu2+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且与Langmuir模型拟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
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掺入粘结剂和固体燃料,经混合、成球和高温焙烧可制成陶粒和陶砂。常用的烧结机组或回转窑等因设备复杂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生产成本高,因而大大限制了它的普及。我们用普通砖瓦轮窑和隧道窑生产出了满意的产品。1 原 料 粉煤灰  湿排Ⅲ级粉煤灰。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粉煤灰堆存量逐年增加,其资源化利用迫在眉睫。以粉煤灰(FA)为主要原料,硅灰(SF)为增强剂和外加硅源采用高温蒸养法制备免烧粉煤灰基沸石化陶粒(FACZ),从而实现粉煤灰的高值化利用。采用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BET)、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等手段,表征了各阶段样品的孔结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官能团特征,并探究了碱浓度、SF质量分数、温度、蒸养时间对FACZ的影响,以及pH值、Ni2+浓度、时间、FACZ投加量、温度对FACZ去除Ni2+的影响。XRD、SEM、FTIR均表明FACZ中合成了结晶度良好的方沸石,优化后的工艺为8 mol/L NaOH、15%SF、190℃蒸养48 h;优化后的FACZ的比表面积可达14.4 m2/g,强度可达27.25 MPa。在最佳条件下,FACZ对Ni2+去除效率可达99.9%,最大去除量为31.934 mg/g;去除机理为硅羟基和沸石离子交换联合作用,且离子交换为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华秋月  刘刚 《粉煤灰》1999,11(1):14-15
本文阐述提高粉煤灰陶粒强度的意义和测试粉煤灰陶粒强度的方法。通过试验,研究探讨调整陶粒的颗粒级配,延长陶粒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掺入外加剂,优选配制陶粒混凝土的原材料等对粉煤灰陶瓷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粉煤灰和灰渣生产粉煤灰烧结陶粒,经测试粉煤灰烧结陶粒性能优良,用途广泛,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以粉煤灰为原料,辅掺硅灰制备了碱激发免烧陶粒。采用筒压强度试验、吸水率试验、含泥量试验、磨破率试验、耐腐蚀试验、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硅灰掺量对陶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 d、7 d、14 d龄期时,随着硅灰掺量增加,粉煤灰陶粒的筒压强度呈逐渐增加趋势,磨破率与吸水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耐腐蚀性能也得到提高。当硅灰掺量为15%和20%(质量分数)时,龄期为14 d时,陶粒的筒压强度分别达到19.43 MPa和20.37 MPa。由微观分析知,适量的硅灰掺量可以提高粉煤灰的水化程度,增加陶粒结构密实性,但当掺量达到15%~20%时,水化程度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粉煤灰综合利用率,开发了一种以高铝粉煤灰为主要原料,赤泥为助溶剂,膨润土为粘结剂,采用高温烧结工艺制备高强陶粒的方法。通过正交试验探究不同原料配比及烧结制度对陶粒性能的影响。自制一种造孔剂,研究造孔剂添加量对陶粒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仪对陶粒显微结构及物相组成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赤泥添加量为15%,膨润土添加量为5%,烧结温度1 290℃,烧结时间20 min条件下可制备出吸水率3.2%,筒压强度21.1 MPa的高强陶粒。通过调节造孔剂的添加量可以得到不同密度等级的高强陶粒产品,随着造孔剂含量增多,陶粒密度减小,强度降低,但仍能达到10 MPa以上。粉煤灰高强度陶粒的开发预期可为承重型建筑构件提供原料支撑。  相似文献   

18.
高洪利  张令冲  张晶 《水泥》2012,(11):50-52
为了提高粉煤灰综合利用率,开发了一种以高铝粉煤灰为主要原料,赤泥为助溶剂,膨润土为粘结剂,采用高温烧结工艺制备高强陶粒的方法。通过正交试验探究不同原料配比及烧结制度对陶粒性能的影响。自制一种造孔剂,研究造孔剂添加量对陶粒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仪对陶粒显微结构及物相组成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赤泥添加量为15%,膨润土添加量为5%,烧结温度1 290 ℃,烧结时间20 min条件下可制备出吸水率3.2%,筒压强度21.1 MPa的高强陶粒。通过调节造孔剂的添加量可以得到不同密度等级的高强陶粒产品,随着造孔剂含量增多,陶粒密度减小,强度降低,但仍能达到10 MPa以上。粉煤灰高强度陶粒的开发预期可为承重型建筑构件提供原料支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机立窑或半机立窑生产粉煤灰陶粒的工艺过程及提高质量、降低能耗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粉煤灰陶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国内外几种粉煤灰陶粒生产技术及其在混凝土和砌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