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知识的自顶向下参数化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实现产品的变形设计、系列化设计及产品的自动装配.为此,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理念作为设计背景,以产品的骨架模型作为产品设计基础.在知识驱动产品骨架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参数化设计技术,实现产品自顶向下的变形设计.在CATIA V5环境下,以某系列某型柴油净化器为例,完成了该产品三维骨架模型的建立和知识驱动下产品的快速参数化变形设计.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汽车座椅腰托系统的设计质量和实现结构的快速更改,介绍了应用CATIA V6平台,采用基于骨架模型的参数化关联设计方法来设计汽车座椅机械腰托系统。整个腰托总成装配中,通过"骨架模型"这种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管理和传播高级别的设计变更。在"骨架模型"中设计信息的变更将传播到所有相关联单个部件和子装配。使得用户在设计中能更好地控制变更,结合汽车座椅机械腰托系统的设计来探讨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参数化技术的自顶向下装配建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基于参数化技术的自顶向下机械产品装配建模中的关键技术,提出通过构建装配体骨架模型,以骨架模型作为实现产品自顶向下设计信息沟通的桥梁,实现装配体建模设计,为复杂产品的并行设计提供了一切实可行的建模方案。  相似文献   

4.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5,(8):1263-1266
在分析贴胶带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运用PRO/E骨架模型进行贴胶带机自顶向下的结构设计过程,并提出了多级骨架和并行骨架共同建模的方法。设计过程中,以骨架为媒介,用发布几何和复制几何的方法实现装配结构的整体数据关联性,从而确保贴胶机设计的合理性和装配的准确性。设计结果表明:采用自顶向下设计方法能够方便的建立并行设计系统,实现产品模型参数化设计和产品快速变更设计,提高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5.
产品的三维模型设计大多采用自底向上的建模方法,在设计意图的表达和传递、装配关系的确定以及产品设计的参数化等方面均存在着不足之处。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顶向下的装配体参数化设计方法,利用布局草图捕捉设计意图并加以传递,利用骨架模型表达产品的装配关系,设定产品的主要参数以实现参数化设计。并在SolidWorks平台上以台虎钳为具体应用实例,实现了自顶向下的装配体参数化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在SolidWorks中自顶向下的装配设计过程和实施方法,提出以“顶层基本骨架”作为自顶向下设计时信息传递的桥梁,并以具体实例实现了装配过程和参数化设计。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以自顶向下为主、自底向上为辅的双向产品设计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产品族的混合装配模型。该模型由装配骨架模型、层次模型、约束关系模型、零件属性模型及参数化设计模型组成。通过引入高层次的装配骨架模型反映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并自动向下游传播装配约束,实现自顶向下面向过程的设计方法;通过引入低层次的约束关系模型记录零件之间的各种约束关系,检验、改进和完成最终装配模型的重建,实现自底向上的面向结果的设计方法;通过引入参数化设计模型完成装配体的变形设计,实现以往知识的重用。最后用实例说明该混合装配建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Pro/E的某类机柜通用模型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静 《电子机械工程》2008,24(4):18-20,24
介绍了某类机柜通用模型实现的功能,描述在机柜通用模型中采用自顶向下方法进行建模的过程和关键技术,从产品的整体结构层次入手,通过建立以产品布局、骨架模型为数据传递枢纽,将设计参数依次传递到各级子装配和零件,保证了设计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共享、继承和变更.同时也为读者进行产品三维设计的高效应用提供了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符合复杂装配体自顶向下参数化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尺寸约束和设计参数,实现参数由装配体中主要参数向装配元件中次要参数自顶向下传递,为保证装配体及其元件结构,对主要参数及次要参数实施约束;针对复杂装配体刹车锁紧装置,利用二次开发工具Creo/Toolkit对其进行自顶向下参数化设计,从而验证该方法对复杂装配体参数化设计的可行性;该方法可以对任意复杂装配体进行快速系列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基于骨架模型的参数化人体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品的设计开发一般经过概念设计、参数化设计和详细设计三个阶段,这种过程称为自顶向下的设计。骨架模型是Pro/ENGINEER自顶向下设计的一个强有力工具。通过人体结构分析、人体尺度和百分位数的选择,得出了采用骨架模型进行参数化人体建模设计的详细步骤,并实现了人体模型的再生。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方法可以在提高设计效率的同时保证极高的准确性,并为人机工程学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