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储层内部渗流屏障的分布特征与定量规模对油水运动规律与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一直是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的核心.以渤中A油田为例,综合测井、岩心等资料,建立研究区6种岩性的识别图版,对研究区水平井进行岩性解释.结合储层精细解剖的成果,明确了废弃河道及分流砂坝坝缘这2种主要渗流屏障的分布模式及定量规模.废弃河道在平面上呈树...  相似文献   

2.
由于水平井能有效抑制底水锥进,与直井相比具有很大优势,在边底水油藏中应用非常广泛.针对水平井的开发特征,运用数值模拟法,结合生产动态及物理模型试验方法从静态因素和生产动态因素两方面分析,总结了影响水平井开发块状边底水油藏的各项因素,提出了“水平井临界渗透率级差”概念,分析了油藏开发中后期驱动方式的转变,以期对同类油藏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海上浅水三角洲相油田储层展布的复杂现象,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分析浅水三角洲砂体的储层构型,确定该地区地层对比的稳定分布标志层。通过五级构型分析认为,发育的浅水体三角洲砂体模式包括:连片状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组合模式;条带状分流河道与天然堤组合模式。通过四级构型分析认为,连片状的砂体均由多期次单河道砂体组成。同时,根据单一分流河道识别标志分析,识别出单一分流河道。  相似文献   

4.
渤海BZ油田高效开发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BZ油田为浅水三角洲沉积,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定向井多层合采势必导致层间干扰严重.针对储层非均质性影响的问题,研究水平井设计技术,包括水平井的轨迹方向、水平段长度、水平注水井摆放位置、隔夹层的利用等,并提出采用水平井分层系开发油田的高效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5.
6.
以铁边城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延8储层为例,分析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指出该类三角洲的骨架部分由分流河道砂体构成,是铁边城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延8油藏主要储集层。该类砂体储层平面厚度变化大,垂向上相互叠加,开发时对布井要求较高。铁边城地区采用不规则正方形反九点布井方法,在储层变薄变差的砂体边部,适当缩小井距,可规避落空井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通过浅水三角洲现代沉积考察分析,结合探地雷达(GPR)资料,对浅水三角洲分类方案和对应的沉积模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根据分流河道弯曲指数和分叉参数,将浅水三角洲分为分叉平直河三角洲、分叉曲流河三角洲、分汇曲流河三角洲和分汇辫状河三角洲4种类型,并建立了各类型的沉积模式; 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的控制因素是分流河道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的强度。将该沉积模式应用于渤海南部海域BZ25-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砂体内部构型的研究认为:明化镇组下段4油层组2小层(NmⅣ2)时期是低位体系域早期,发育分汇曲流河三角洲,河道间为侧积隔夹层; 明化镇组下段4油层组1小层(NmⅣ1)时期湖平面上升,发育分汇辫状河三角洲,河道间为垂积隔夹层。这为下一步的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8.
浅水三角洲沉积亚相划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浅水三角洲亚相间存在渐变带,难以准确标定分界线位置,无法满足油田开发需求的问题,在浅水三角洲沉积水动力研究理论的指导下,以达到明确区分各沉积亚相为目的,充分利用取心井岩心资料及密井网测井资料,并进行指相标志平面演变分析,建立了沉积亚相识别标志。分流平原表现为陆上河流作用沉积特征,内前缘以水下分流河道与席状砂组合为沉积特征,外前缘以连片薄层席状砂为特征。制定了“岩心定区、微相定位”的亚相分界线标定方法,实现了沉积亚相的合理界定,为油层分类、储量计算及开发规划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针对渤海海上河流相油田复杂地质情况,以渤中28-2南油田明化镇组下段Ⅱ油组1小层主力砂体为例剖析油田内部构型。通过地震相识别复合河道边界,在复合河道内利用测井相将其细分至单河道级别,再应用地震波形特征追踪刻画单河道平面展布特征。井震结合追踪刻画水下分流河道的充填演化期次,进而对浅水三角洲的内部构型进行精细解剖,从而为解决该砂体生产上的突出矛盾以及油田后期的综合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以渤海N油田为例,针对以水平井开发为主的含隔层储层含水率上升快、储量动用程度低的特点,开展强弱交替周期注水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此类油藏,强弱交替周期注水开发效果优于常规周期注水。在强注半周期内,提高注采比至1.3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底水锥进速度、降低生产井含水率;在弱注半周期内,将注采比控制在0.8左右,可以延缓强注周期内注入水突破至井底的时间。根据研究结果,开展了2注2采井组的矿场先导试验,实施后井组含水率下降了1%~14%,单井平均日增油6~22 m~3。  相似文献   

11.
直井与水平井的联合井网是油田水平井开发模式之一.采用联合井网开发,存在水驱不均匀、驱油效率较低而剩余油分布不清等问题.根据相似性原理,设计制作不同渗透率级差的储层水驱实验平板模型,模拟渤海湾盆地某油藏的地质条件和联合井网模式,进行水驱油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与均质储层相比,非均质储层见水较早,但其最终采出程度和平均驱...  相似文献   

12.
文留油田25东区块已处于油田开发的中后期,开发历程从初步开发阶段向剩余油精细挖潜发展,油藏开发的主要矛盾也随层间平面矛盾向层内矛盾转移。针对此现状,以研究区密闭取芯检查井资料分析为基础,通过典型厚砂层岩心和剩余油解释,开展岩心剩余油分析,分析隔夹层对油水分布以及开发中油水运动的影响。将隔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情况分为异高程侧向拼接、同高程侧向拼接、侧向分离型、异位迁移型、垂向叠置型和垂向分离型6大类,夹层主要是在河道增生单元前积过程中形成的略微倾斜的泥质夹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充分挖潜井间剩余油,提高储量动用程度,2012年开始在哈萨克斯坦K油田规模实施水平井。为了研究和评价应用水平井挖潜高含水油田剩余油潜力,应用地质、测井、油藏工程等多学科理论,优选层位,论证合理的水平段长度,分析水平井垂向位置以及合理产液量。在K油田剩余油丰度较高地区部署实施水平井38口。平均单井初期日产油17.9t,是同期直井的2倍以上,含水68.7%,低于全区平均含水20%,证实应用水平井技术开发高含水砂岩油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渤海L油田是典型厚油层油藏,由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并伴随早期注聚,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明显指进和舌进现象,导致部分井含水突升,生产效果变差。为解决此问题,开展室内实验研究储层韵律性对油田开发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不同韵律性模型,非均质性越强,见水时间越早。对于早期注聚后含水下降幅度,均质韵律、反韵律和复合正反韵律的含水下降幅度较大,而正韵律和复合反正韵律下降幅度较小;在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高部位和低渗层,高部位以正韵律、复合正韵律、复合正反韵律为主,低渗层主要以复合正反韵律、复合反正韵律为主。开发结束,复合正反韵律纵向波及较低,其它韵律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统计大庆外围特低丰度薄层油藏14个区块、90口水平井、245口直井的地质、油藏工程及生产历史资料数据,利用多因素综合分类分析法,系统分析水平井开发效果与各种地质及工程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地质影响因素主要为砂体类型、注采连通关系及油水同层发育程度,开发调整措施的适应性是影响水平井生产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针对J油田W区块中深层富砂三角洲储层存在的纵向分层和平面精细预测的难题,利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井震结合,分级控制,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在旋回对比基础上实现小层精细对比。以地震沉积学为基础,运用地震分频技术,提高目的层段地震资料视分辨率,在井震标定基础上进行地震精细解释,在小层约束框架内优选最能反映储层的地震属性,建立与井点储层厚度的拟合关系,从而实现储层平面展布的定量预测。该项研究成果已成功指导J油田W区块油藏方案制定、开发层系细分和开发井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昌W油田珠海组二段Ⅵ油组为厚层强边底水驱油藏,目前已处于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该油组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储层厚度大,纵向上为多期砂体叠置,隔夹层发育。为了厘清剩余油分布模式,对隔夹层开展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隔夹层主要为沉积作用形成的泥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层间厚度较大且分布稳定的泥质隔夹层对剩余油控制起主导作用,因此精细刻画了层间泥质隔夹层,明确了层间泥质隔夹层空间展布特征,总结了隔夹层的控油模式以及剩余油富集区,可为后续油田挖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哈得油田薄砂层油藏产层为泥盆系(关于该区地层有两种认识:石炭系和泥盆系,本文采用泥盆系这一认识).Ⅰ、Ⅱ油组的上下两个厚度1~2m左右的薄砂层油层,深度在4500m,是典型的深薄油藏,适合于采用水平井注采井网进行开发.然而,自投产以来,两套薄砂层油藏双台阶水平井注水开采存在的两套油层的流体渗流规律认识不清晰,为此,本文...  相似文献   

19.
20.
水平井技术目前已在砂岩油藏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受到技术及地质认识等多种因素限制,仅在少数裂缝性潜山油藏中应用。文章以胜利油区郑家油田郑6潜山油藏为例。介绍了水平井技术在该类油藏开发中的潜力及其在控制底水锥进方面取得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