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行洪的干流,全长157.2km,设计行洪流量为12000 m~3/s,承泄淮河上中游约80%的洪水。沿线河、湖、滩串联,湖滩长度约占50%;地形、地貌、植被复杂实际河道糙率增大,致使水位抬高,行洪能力降低。该文分析了入江水道行洪能力降低的原因及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泄洪河道,承担着淮河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泄入长江。根据1961—2018年大洪水期间的实测资料,利用水位流量法计算分析入江水道的泄洪能力和防洪能力。结果表明:因历史客观条件限制以及4个梯级控制河段整治的难度与复杂性,在不同时期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经过多年持续有效治理,河道行洪能力整体得到提高;由近年来实测资料推算,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对入江水道行洪能力的分析为淮河下游区的防汛抗洪和降低特大洪水威胁提供借鉴和参考,对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艳  王晓莉 《治淮》2007,(8):6-8
一、概述淮河入海水道西起洪泽湖二河闸,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向东至扁担港入黄海,全长163.5km,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与淮河入江水道、分淮入沂、  相似文献   

4.
盛家宝 《治淮》1996,(10):21-22
江苏地处淮河流域下游,承担着河南、安徽等15.8万平方公里的来水。洪水经洪泽湖调蓄后,除通过苏北灌溉总渠(设计流量800立方米每秒)分泄入海和淮沭河(设计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分淮入沂外,主要经过入江水道(设计最大排洪流量12000立方米每秒)排泄入江。目前,入江水道工程承担着江苏75.9%的淮河设计排洪任务,在淮河流域排洪任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自三河闸起经金沟改道至高邮  相似文献   

5.
汤长禄  廖敬诚 《治淮》1999,(2):12-13
治淮重点工程城西湖退堤,是淮河干流扩大行洪通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由安徽省城西湖退堤工程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指挥部下设工程、质检、安置、财务、保卫科、办公室“五科一室”。采取招标方式选择施工单位,整个工程分别于1993年6月、1996年11月和1997年3月进行了三期招投标工作。推行了建设监理制,聘请淮委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中心和安徽省水利水电工  相似文献   

6.
黄河顺堤行洪易诱发堤坡坍塌、滑坡、漏洞等重大险情的发生,故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大水时顺堤行洪的发生。文章解析顺堤行洪的成因,提出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刘新标 《治淮》2009,(5):15-16
一、工程概况 淮河人海水道海口枢纽工程位于江苏省滨海县东北48km,是人海水道近期工程五大枢纽之一,也是淮河人海水道的末级枢纽,具有泄洪、排涝、挡潮、冲淤、连接南北交通的功能。本期工程设计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新建了海口南闸和海口北闸,总设计行洪流量2270m^3/s,南偏泓设计排涝流量214m^3/s,北偏泓设计排涝流量243m^3/s。其中海口北闸共11孔,  相似文献   

8.
淮河干流洪水经过洪泽湖调蓄后,再通过淮河入江水道、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废黄河、分淮入沂等通道入江入海,其中淮河入江水道作为最大的泄洪通道,设计行洪流量12000m3/s,分泄了70%以上的洪泽湖洪水,同时还承担三河闸至邵伯湖区间6633km2面积的汇水,自三河闸下至三江营汇入长江.河道全长157.2km,沿程河、湖...  相似文献   

9.
0引言淮河洪水历来是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区防洪的心腹之患,淮河入江水道是排泄淮河洪水最主要的通道,约有70%以上的洪水由其泄入长江。但是,淮河入江水道干流并非单纯的淮洪过境通道,其区域地形、水情和工情极为复杂,存在着淮河洪水与入江水道区间暴雨洪水或长江洪水多重组合遭遇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其干流的实际行洪能力与设计值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0.
刘松 《治淮》2001,(10):26-27
一、工程概况 淮河入海水道南堤系在现有苏北灌溉总渠北堤上加高培厚。灌溉总渠建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是人工施工,由于天气寒冷,冻土较多,部分土块较大,也没有破垡及碾压夯实,局部地段存在隐患。勘探资料表明,50K以下堤身渗透系数为A×10~(-2)~10~(-4)cm/s,一般为A×10~(-3)cm/s,不能满足渗透稳定要求,经批准进行劈裂灌浆处理。 1999年度入海水道南堤劈裂灌浆工程淮安段桩号为50 000~57 000,长7000m。该段堤顶宽8~10m,堤顶高程10.5~9.7m,边坡1∶2.5~1∶3,堤身土质多为粉质粘土、重粉质壤土。工程于1999年12月16日开工,2000年2月1日完成,完成造孔1751个,形成劈裂  相似文献   

11.
夏军  沈芝凤  刘良  吕赛军  张阳 《江苏水利》2004,(4):21-21,24
淮河入海水道全长163.5km,近期工程设计行洪流量2270m^3/s,堤防等级:南堤1级,北堤2级。沿线有14座穿堤涵闸位于软土地基上,其等级与所处堤防等级一致,涵闸本身及其与两侧堤身之间的连接段安全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堤防的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12.
根据南四湖行洪工程实施前后的实测水文资料,从洪水水面比降变化、洪水落平时间等方面,分析了湖区行洪道工程实施前后湖区行洪能力的变化。湖区行洪道工程实施,不同程度改变了湖区各湖段的水面比降以及辛店、南阳、二级坝(下)洪峰水位落平时间。行洪工程的实施,使原来的阻水段行洪能力得到改善,提高了湖区输水能力,降低了阻水段湖区的水位。该分析结论为南四湖的进一步治理,湖区行洪治理工程的立项以及设计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霍中元  楚恩国  王豹 《江苏水利》2021,(8):60-62,66
入江水道是洪泽湖的主要泄洪河道,约排泄70%以上的淮河洪水入江.利用水位流量法、水面曲线法计算分析入江水道的行洪能力,结果表明:入江水道整治后,三河闸控制段行洪能力得到提高,基本达到设计要求.根据2018、2020年实测水文资料,建立蒋坝水位—三河闸最大行洪流量关系曲线,为防汛抗旱精准调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泄洪水的主要通道,承担来自淮河中上游约66%~79%的洪水,是淮河行洪的安全阀。为了研究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半专道输水方案对淮海入江水道行洪的影响,建立北抵洪泽湖三河闸、南至长江三江营的一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在设计洪水工况下分析工程方案对入江水道行洪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入江水道上段、下段行洪水位低于设计值;中段邵伯湖由于东侧修建隔堤侵占河道,行洪时部分区域水位有少量抬高,当对新民滩南部实施切滩补偿后,可有效消除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东明堤段顺堤行洪及其成因和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加快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步伐,完善节点工程,规顺河势流路;从治理的难易程度和效果出发,比较了自流放淤、人工加沙和吸泥船抽沙3种淤填堤沟河的方法,认为吸泥船抽沙淤填堤沟河工期短、效果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君廷 《江淮水利科技》2022,17(5):13-16,39
蓄洪区是流域防洪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总结和分析蓄洪区的历史演变及运用情况,对于管理调度蓄洪区,取得最佳调度效果,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笔者对城西湖蓄洪区的形成、基本概况、历史演变过程等进行了梳理,回顾了近百年来围绕城西湖淮河低洼地而采取的不同工程措施以及城西湖蓄洪区历次运用情况,分析了城西湖蓄洪区在淮河防汛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运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完善城西湖蓄洪区防洪保安能力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措施,并对进一步加强蓄洪区建设管理及提高蓄洪区调度运用的及时性、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石嘴山水文站1981年和2004年的断面变化情况以及现状测验河段状况,并依此分析了该站基本断面的现状过洪能力和河段行洪能力,同时与1981年的大洪水情况进行了比较,指出了现状河段行洪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淮河蓄滞洪区调度与运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小青 《中国水利》2006,(23):33-35
淮河蓄滞洪区承担着滞蓄洪水和居民生存发展的双重作用。蓄滞洪区调度要树立洪水风险管理的理念,以准确的雨水情预报作为依据,对不同量级洪水明确不同保护重点和目标,作出合理的蓄滞洪区调度和运用决策,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淮河河砂开采量也随之增大,开采范围遍及整个淮河上游干支流河道,使得河床自上而下逐年下切,河道行洪能力也有所变化。文章利用实测资料来分析长台关站断面和河道行洪能力的变化情况,以期给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