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调整处理对Fv520(B)不锈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TEM、XRD、金相分析等手段研究了Fv520(B)不锈钢经1050℃固溶处理后,在750 ̄850℃温度范围内中间调整处理对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整处理过程中有NbC,M7C3型碳化物析出。随调整处理温度升高、时效温度降低、强度提高,而残余奥氏体量的变化则呈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堆焊熔敷成形技术进行了FV520B沉淀硬化不锈钢再制造实验,在此基础上,对FV520B不锈钢MAG堆焊再制造成形组织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机械振动对再制造成形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FV520B不锈钢MAG堆焊再制造成形组织由马氏体+碳化物沉淀硬化相组成,且沿成形高度方向组织呈周期性变化特点,具有一定的自相似分形特性;振动会一定程度上增大孪晶形成几率,对马氏体板条具有破断作用,且马氏体板条宽度随振动转速的不断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受振动的影响,晶格畸变和各晶面择优取向性都将发生变化,但不同晶面变化规律不同;振动的加入使得(110)晶面和(211) 晶面的Bragg衍射峰峰位向低衍射角方向发生偏移,且随振动转速的不断增大,偏移量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110)晶面衍射峰半高宽宽度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其晶面择优取向性则呈现先增强后减弱趋势;在0到共振转速区间内 (211) 晶面衍射峰半高宽宽度随振动转速的不断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当振动转速大于共振转速时又呈减小趋势,但其晶面择优取向性则随振动转速的增大呈现持续增强趋势;总体上,亚共振频率振动(振动转速f=3000 r/min)对FV520B不锈钢MAG堆焊再制造成形组织结构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4.
5.
利用膨胀法、金相、XRD法研究了冷地FV520(B)钢Ms点及其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FV520(B)钢具有良好的淬透性,其Ms点为155℃,冷和速度降低,Ms点略有升高。在冷却速度为17.5℃/s~0.03℃/s的范围内,均得到马氏体组织,冷却速度对马氏体组织状态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长输管线压缩机叶片材料FV(520)B不锈钢在高含H_2S、H_2O、CO_2条件下的腐蚀行为。方法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特定工况,在H_2S分压为0.9 MPa、CO_2分压为0.6 MPa、温度为150℃的条件下于5 g/L的氯化钠溶液中制备硫化腐蚀层,利用XPS、SEM、XRD等手段对腐蚀层的成分及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FV(520)B不锈钢的腐蚀速率逐渐降低,试样表面粗糙度先增大后下降,腐蚀产物主要为FeCO_3、Fe_3O_4、FeS、FeS_2、S、Cr_2S_3、Cr_2O_3和Cr(OH)_3。结论在腐蚀前期,FeS的形成速率大于FeS_2、S,腐蚀产物颗粒不断长大。形成完整的Cr_2O_3、Cr(OH)_3保护膜后,腐蚀得到抑制,此时腐蚀反应主要为FeS_2、S的生成,试样表面腐蚀产物颗粒尺寸变小,试样表面粗糙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FV520(B)钢时效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透射电镜、电子拉伸、示波冲击试验,分析了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FV520(B)850℃油淬后分别在560、600和630℃时效后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淬火态FV520(B)钢560℃和600℃时效处理后,组织均为过时效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但细微组织有较大的差别,630℃时效处理后,组织为过时效马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560℃时效后强度最高;三种时效温度下,FV520(B)均具有较高的冲击韧度,600℃时效后冲击韧度最高;时效温度对FV520(B)冲击韧度的影响主要决定于其对塑性变形功(Ad)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透射电镜、电子拉伸、示波冲击试验,分析了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FV520(B)850℃油淬后分别在560、600和630℃时效后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淬火态FV520(B)钢560℃和600℃时效处理后,组织均为过时效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但细微组织有较大的差别,630℃时效处理后,组织为过时效马氏体+马氏体+ 残余奥氏体;560℃时效后强度最高;三种时效温度下,FV520(B)均具有较高的冲击韧度,600℃时效后冲击韧度最高;时效温度对FY520(B)冲击韧度的影响主要决定于其对塑性变形功(Apl)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11.
时效处理对Fv520(B)钢抗H2S应力腐蚀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X射线衍射 ,TEM、SEM等研究了时效温度对Fv520(B)钢组织、力学性能及抗H2S应力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70-620℃时效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该钢的强度下降,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抗H2S应力腐蚀能力增强。该钢抗H2S应力腐蚀性能与时效相形态,马氏体基体回火程度及残余奥氏体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