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在建设开发中逐渐成型局部高密度状态,在全球化灾害多发的环境下,城市高密度地区的易损性显著,应充分利用其立体化空间加强防灾减灾建设。地下空间具备先天的防灾特性,可以针对不同灾害中发挥相应的防灾作用,并与地面防灾空间协同构建立体化的防灾空间体系。根据地下空间在城市高密度地区的防灾角色与定位,提出了在地下空间建设中兼顾防灾的规划思路,通过分析适合防灾用途的地下空间特点,对其空间和功能要求进行了研判,并进一步提出了引导方法和规划策略,对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防灾空间规划建设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鉴于目前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效益的认识尚不够明确,很多研究只是停留在定性层面上,操作性较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效益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间接效益又包括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防灾效益三部分。本文选择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效益作为研究对象,从地震、战争和气象灾害三个方面出发,通过"有无对比法"和"地上地下对比法",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防灾效益的计算模型,对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决策及开发价值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城市地下空间内各类灾害的发生及造成灾害的情况,对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建立完善的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体系所需要研究的内容和若干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冯萍 《建筑技术》2020,51(2):175-177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走平战结合与防灾功能相结合的道路,通过人防工程、地下交通系统、地下综合管廊、地下仓储系统及地下开放空间等内容的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系统,提高城市总体防灾能力。鉴于地下空间内部灾害特点,提出应从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加强地下空间自身防灾减灾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戴俭  王琪 《城市建筑》2014,(21):29-29
城市空间密度随城市膨胀与日俱增。当灾害来临时,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必然容易引发一系列危机。地下空间的开发呼之欲出,使广场防灾一体化设计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密度随城市膨胀与日俱增。当灾害来临时,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必然容易引发一系列危机。地下空间的开发呼之欲出,使广场防灾一体化设计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对地下空间灾害管理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于地下空间的隐蔽性、封闭性,使得地下空间灾害损失更严重、防灾问题更复杂。文章分析了地下空间的灾害产生机理及所造成的损失,通过对已发生的地下空间灾害事故进行分析,得出了地下空间灾害管理的重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地下空间灾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地下空间的灾害管理应明确灾害管理主体,构建由灾害事故预防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及安全保障体系构成的综合防灾体系。  相似文献   

8.
郑州市“720”特大洪水造成地下空间严重灾害。随着各类灾害的发展演变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层次和规模的提高,灾害防御将越来越重要。吸取郑州特大暴雨灾害教训,总结分析地下工程灾害情况,深入讨论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发展的防灾问题,切实保住地下空间安全底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从灾害防御统筹兼顾防治结合、灾害防御兼顾国防安全、防灾标准适度超前、地下空间修复重建与地面工程规划设计相结合、加强大灾害预警预防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等方面对城市地下空间重大灾害防御进行了深入探讨,建议试点先行探索城市地下空间重大灾害防御的体制机制、规划计划、技术标准、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等,深入开展成灾致灾机理、地下感知探测、灾害情景、韧性地下空间等研究。  相似文献   

9.
地下空间灾害防控是建设防灾型城市的基础。通过分析河南罕见暴雨诱发地下空间内涝特点,研究城市地下空间致灾因素,提出了相关防控体系构想。首先总结河南特大暴雨和灾情特征,从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及城市地下空间排水防涝系统等方面探讨罕见汛期城市地下空间的主要致灾因素;随后从极端天气下地下空间致灾风险评估、灾害防控规划及灾后城市恢复规划等方面提出特大暴雨下城市地下空间灾害防控体系构建方略;最后针对城市地下空间面临的复杂多样性挑战,从生态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科学地下空间防控体系构建及完善地下空间灾害应急救援措施方面阐述构建未来城市地下空间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防灾广场初探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为人员与活动聚集之所在,一旦发生大规模灾害,常造成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防灾救灾工作实为地下公共空间规划重要的一环。文章从增强地下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及逃生避难者的角度,通过合理设置地下防灾广场,有效增加人气及应付地下公共空间的紧急灾害,如火灾、毒气、暴乱等,方便人们迅速逃离。研究结果表明,防灾广场的合理设置能保证地下公共空间中灾时人员的有效疏散。  相似文献   

11.
《山东建材》2013,(5):22-23
第一大功能,灾害防御。地下空间有岩土介质围护,提高了空间结构的稳定性、隐蔽性、封闭性和耐震性。因此,近代城市的防灾、特别是防御战争灾害,就首先考虑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二战中,欧洲多国曾经利用地下空间作为防御工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法规不完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从地下空间防火、防洪与抗震等方面对中日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策略进行对比研究,提出完善中国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的建议。研究发现,中国地下空间在防火和抗震方面已经有较为完备的策略,但是在防洪方面还亟需提升完善;制定灾害风险台账、灾害区划等级图和强化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教育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需要制定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标准和建立管理机制,提升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效率。  相似文献   

13.
由于地下空间的自身特点,其内部灾害的防御相当复杂,防灾成为科学合理、安全有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重要课题。从理论角度阐述地下空间内部灾害特点、类型及综合防治,具体以防火为重点,探讨灾害的早期控制系统,指挥和管理系统。以浙江杭州萧山钱江世纪城核心区地下空间防灾概念规划为例,对地下空间内部防灾设计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中心区的高密度化非常突出,在全球化灾害多发的背景下,城市高密度地区的易损性显著,应充分利用其立体化空间特别是地下空间的防灾特性提高城市韧性.本文针对地下空间网络在灾时可以作为避难疏散通道的功能特点,提出了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网络的复合可达性评价框架,结合避难行为特点提出了地下空间网络的全局可达...  相似文献   

15.
黄欧龙  陈志龙吴涛 《华中建筑》2005,23(5):100-102,120
该文介绍了东营市经济适用房小区K区广场地下空间开发方案,通过对地下空间开发中的下沉式广场设计、平战结合、防灾以及技术保障等特点的分析,展示了一种城市广场地下空间平战结合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的日益增大,地下空间防灾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对广州市洪潮特性及地下空间洪灾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地下空间防灾应在优化地下空间地面高程控制、提高周边地块排水及防涝标准、强化除险设施及拦防设施、完善法规及应急预案、深化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构建安全演习和构建防灾信息平台等方面展开相关工作,以利于扩展广州市城市综合防灾的力度和视角,促进城市综合防灾系统与立体化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广州市地下空间防洪灾的城市规划策略和城市管理策略,可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防灾特性、资源潜力,将地下空间作为城市防灾的综合体系的重要和必要组成部分,形成系统化、现代化的地下空间防护体系,促进城市综合防灾空间体系的建设和综合防灾能力的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地下空间防灾特性和各灾种间的相关性,提出了城市综合防灾背景下的地下空间防护体系,明确了地下空间防护体系的功能、建设原则、布局、结构、并对其网络化防护效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华中建筑》07/2018现代城市居住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居住区地下空间在整个城市可供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中占有重要的比例,通过合理开发地下空间,整合居住区空间功能,能够使居住区获得更为丰富的空间资源。城市居住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在区内交通、商业及公共服务、市政、防灾与防护等功能方面不断拓展和完善,根据地下空间环境适建性,对停车、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社区服务、金融邮电、行政管理等用地,提出具体的地下空间开发控制要求,并且明确各  相似文献   

19.
王莉平 《山西建筑》2011,37(23):11-12
简单介绍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历程,针对当前城市地下基础开发中存在的忽视地下基础设施建设、防灾设施重视不够、公共建筑地下室缺乏统一规划三类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措施,对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际上有学者预测21世纪是全球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人类越来越多的活动将会转入地下。地下空间的开发是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土地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塞、能源浪费、防灾安全等问题的战略性方向。合理利用现有城市的地下空间可以扩大城市容量,城市可用面积将能增加50%以上。在工程实践方面,加拿大、日本、美国、法国、瑞典等国在城市地下空间利用领域已达到相当规模和水平。日本等国已在探索100米深度的地下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