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文奇 《辽宁化工》2020,49(7):783-786
苏北盆地古近系部分油藏近年来进入勘探开发中后期,老井潜力挖掘成了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为建立苏北盆地古近系油层老井测井解释方法,给老井挖潜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分析了储层岩性及电性特征,建立储层测井参数计算模型,确定测井解释标准。研究表明,古近系储层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质石英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隙为主,溶蚀孔隙次之,属于中低孔、中等渗透率储层,建立的储层的孔渗饱参数经过验证,精度满足国家探明储层参数计算要求。通过二次测井解释梳理出了含油潜力井,有效的二次开发了潜力层位。  相似文献   

2.
运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大量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基础上,查明了渤海莱州湾凹陷古近系东二段沉积体系的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莱州湾凹陷古近系东二段为东断西超的断陷湖盆,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在莱州湾凹陷西部、南部和东南部均有发育,具备形成优质油气储层的基础条件,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了大量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基础上,运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查明了渤海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一二段沉积体系的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一二段为东断西超的断陷湖盆,发育辨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体系,辨状河三角洲占优势.辨状河三角洲体系发育于莱州湾凹陷西部.扇三角洲仅靠近莱州湾凹陷东部盆缘断裂和南部盆缘陡坡发育,且规模较小.辨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分布区发育优质油气储层,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4.
运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大量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基础上,查明了渤海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三段上亚段沉积体系的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三段上亚段为东北断西南超的断陷湖盆,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发育于莱州湾凹陷中西部,扇三角洲发育于莱州湾凹陷东部和北部东侧,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分布区优质油气储层发育,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5.
笔者运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大量岩心、录并、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基础上,查明了渤海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三段中亚段沉积体系的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三段中亚段为东断西超的断陷湖盆,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休系,辫状河三角洲休系发育于莱州湾凹陷西部,扇三角洲发育于莱州湾凹陷东部,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分布区优质油气储层发育,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6.
碳酸盐岩地层是油气储存的重要载体之一。对KKY气田古近系卡拉塔尔组碳酸盐岩地层的研究表明,该区块碳酸盐岩油气储量具有较好的开发效益。所以对该区进行储层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四棵树凹陷储层岩性多为中-细砂岩,独山子地区岩性复杂。研究区总体储层较发育,以沙湾组和紫泥泉子组储层最好,根据录井、岩石薄片、铸体薄片鉴定、压汞、物性分析等资料,对研究区古近系—新近系储层岩性特征、物性特征。根据X衍射、薄片分析等资料确定研究区所处的成岩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8.
金湖凹陷阜四段是苏北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对其沉积相认识一直存在争议。为了明确阜四段的沉积相分布,基于岩心、测井和录井资料,对阜四段的单井相、连井相和平面相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结果表明阜四段沉积时期金湖凹陷西部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天X95井-天98井井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东南部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沉积,其他地区发育前三角洲-浅湖亚相沉积。对金湖凹陷阜四段沉积相的精细研究有助于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工作,对寻找新的油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金先 《辽宁化工》2020,49(5):591-593
通过对两种视地层水电阻率计算方法原理的分析,采用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来识别低对比度油层,在辽西盆地古近系油藏受充注程度、地层水矿化度、复杂孔隙结构等因素影响,普遍发育低阻、低对比度油层。在理论方法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表明,在地层水矿化度多变区,准确计算地层水矿化度是准确判识油层的关键,而自然电位曲线是表征地层水矿化度最直观的曲线。  相似文献   

10.
运用层序地层学和现代沉积学理论,综合分析三维地震、测井、录井、岩芯等资料,在歧口凹陷东营组三段识别出4种沉积体系类型:扇三角洲体系、湖泊三角洲体系、湖泊体系和湖底扇体系;以体系域为编图单位,探讨了东营组三段沉积体系平面展布规律,为歧口凹陷油气勘探有利区带预测及靶区优选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雨薇  史盼盼 《当代化工》2014,(11):2437-2440
基于大量的岩性资料和地球化学资料对W凹陷阜四段烃源岩研究表明,阜四段岩石类型主要为暗色机质含量丰富的泥质岩类,有效烃源岩以Ⅰ和Ⅱ型为主,该套有效烃源岩均具良好的生油能力;现今阜四段成熟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内,由于不同地区剥蚀厚度的差异以及后期盐地层积厚度差异的影响,凹陷东西部地区在成熟深度上存在一定差异;究区阜四段排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有机质丰度对于排烃强弱的影响相对较小,排烃的效率与所处烃源岩内部的位置有关,此外排烃效率与其构造背景、生储盖组合和成岩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东部斜坡带阜宁组三段属于古近系充填层系中的晚古新统层系组,为高水位体系域沉积,沉积相组合为三角洲前缘相-包括前缘近端坝、远端坝、分流间湾相砂体夹浅湖-半深湖相泥岩互层。反演结果表明,砂体波组在侧向上具不均一性,指示了自东向西进积沉积特征。砂组空间分布具有继承性。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定北地区天然气勘探和研究程度均相当低。通过对山西组岩石学特征、物源分析、沉积特征研究,结合邻区资料及区域上的勘探成果,认为山西组沉积期,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北部,山一段沉积期,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而山二段沉积期,过渡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为最优质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14.
刘鹏  周军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15):109-110
依据岩心观察、测井资料解释和砂体的展布特征对沉积相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饶阳凹陷馆陶组为河流相沉积体系,其中馆陶组底部为辨状河,馆陶组中上部为曲流河。平面上,两种河流相沉积类型在饶阳凹陷都广泛分布,河道一般呈北北东向带状展布;剖面上,辨状河河道砂体相互叠置,曲流河河道砂体呈孤立状分布。  相似文献   

15.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从测井资料分析入手,结合岩心观察、描述及区域地质资料,确定在长2期楼坊坪地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在平面上沉积微相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为主,而砂体的发育情况则完全受控于沉积相的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古地理面貌、古水流方向、轻、重矿物组合特征以及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下段沉积物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是一个汇集西、西南、南及东北各方向物源而沉积的一个混源区,但以西南方向为主要物源方向,母岩既有来自盆地外围造山带太古、元古界石英岩、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中深变质岩,也有盆地边缘古隆起区古生界碳酸盐岩、泥岩和砂砾岩。  相似文献   

17.
吴起油田长8沉积相特征及其控油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起油田长8油层组储层岩石以细粒长石砂岩沉积为主。根据对研究区岩性、沉积结构与构造、垂向序列、测井曲线特征及沉积环境的成因标志综合分析,认为吴起油田长8主要为深湖相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砂体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2种微相类型。该区沉积微相对油水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并非唯一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二连盆地“特殊岩性段”沉积储层特征与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连盆地在早白垩世阿尔善组腾一下亚段之间发育一套由云岩类、泥岩类、云质粉砂岩类、沉凝灰岩类、酸性喷出岩类及沸石岩类等组成的特殊岩性组合。从已钻遇井取芯资料和已开发油气藏研究入手,结果表明:"特殊岩性段"储集空间主要为孔-缝复合型,油气藏为受"特殊岩性段"分布控制的自生自储、无明显油水边界油气藏,是二连盆地新的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19.
应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建立鄂尔多斯彬长地区延安组煤系地层发育的等时格架,划分煤系发育的沉积体系及微相,总结沉积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延安组地层以三段发育为主,可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3个四级层序,区内为曲流河沉积体系,沉积微相以河漫沼泽、河漫滩、分流见湾为主,其中沼泽和平原环境是发育连续稳定厚煤层的优势环境。  相似文献   

20.
We propose a theoretical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the shape of a hydrodynamic flow profile occurring locally within a rectangular microfluidic channel based on experimental currents measured at double microband electrodes embedded in one channel wall and operating in the generator-collector regime. The ranges of geometrical and flow parameters providing best conditions for the flow profile determination are indicated. The solution of con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 (direct problem)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pecifically designed conformal mapping of spatial coordinates and an exponentially expanding time grid for obtaining accurate concentration and current distributions. The inverse problem (the problem of flow profile determination) is approached using a variational formulation whose solution is obtained by the Ritz's method. The method may be extended for any number of electrodes in the channel and/or different operating regimes of the system (e.g. generator-genera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