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堤油田桩11块为具有活跃边底水的稠油油藏,利用直井开发含水上升快,为了改善其开发效果,在井间以及油藏顶部剩余油富及区域部署水平井,为了使水平井取得好的开发效果,对水平井开发该类油藏的开发技术界限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隔层的区域有效厚度3m以上部署水平井效果较好,无隔层区域有效厚度5m以上部署水平井效果较好,越靠近油层顶部生产效果越好,射孔方式为一次射孔。  相似文献   

2.
边底水块状油藏在油井见水之后,含水率上升加快,日产量下降迅速。针对这类油藏,开展有效提液技术政策和技术界限研究,提出了油井提液时机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合理提液幅度。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这类油藏的开发,采取“初低后高”产量策略既能提高采出程度,又能控制含水上升;通过打隔板可以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开发效果;对于不同隔板半径条件,提液幅度控制在极限产量附近,开发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对这类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技术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长堤油田边底水油藏开发历程,就不同开发调整阶段新井初产、递减规律和含水上升规律进行了对比,并就其开发特点进行了规律性总结。  相似文献   

4.
油田开发调整界限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开发调整的效果和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XX油田YY边底水油藏合理注水压力、合理流动压力、合理地层压力、合理注采比的论证和确定,为YY油藏下步的开发调整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今后同类型油田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王圈油区的最终水驱采收率,针对目前开发中存在的地层能量亏空严重,水线推进速度快,水淹井多等问题,与以往单纯从开发角度分析不同,随着油藏描述精度的逐渐提升,使得注水开发调整细化到单渗砂,采用动静相结合的预测法,对目的层水动力方向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以注水井为核心的"水动力受效单元"划分,提出了相应的挖潜对策,使研究区的年递减率由15%下降到11.5%,含水上升速度下降0.8个百分点,有效的控制了工区的递减率和含水上升速度,改善了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试论边底水油藏中对水平井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高效方法之一是水平井技术,截止到目前在所发现的各类油藏中都有水平井技术的应用。从我国近年完钻水平井的现状看,水平井主要用于边底水油藏、于稠油油藏、高含水油藏以及低渗透油藏挖潜中。通过对我国主要油田以上四种不同油藏类型中水平井特点分析,总结出水平井开采技术的问题及各类油藏的适应性,为我国水平井技术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多层状边、底水复杂小断块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着手,以典型区块S-3断块为例,以数值模拟的手段分别对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发层系划分和不同井型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单因素的开发模拟,在最后对三大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组合对策模拟分析,预测各种组合开发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种主要开发对策组合的优缺点,从而研究该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的组合对策,对该类型油藏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注采比是研究注水开发油田地层压力的重要依据,是反映油田产液量、注水量和地层压力三者之间关系的综合指标。带气顶的边底水油藏驱替能量较为复杂,计算的注采比精度不高,直接影响油田开发效果。本次以物质平衡方程为基础,提出了综合考虑边底水能量、地层脱气等因素,对NK油田合理注采比进行了论证,较好地指导了油田生产,为油田开发制定合理技术政策界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木34油藏为典型边底水油藏,由于对天然能量状况认识不足,随着开发进行,油藏递减快、压力下降快,开发形势变差,因此需要对油藏天然能量进行综合评价,为后期开发调整提供依据。为此,本文采用物质平衡法、非稳定流法等方法,首先对油藏边底水能量进行整体评价,然后对水侵量及水侵速度、水油体积比、地层压力等开发指标分别进行计算,并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木34油藏属于第2类天然能量较充足的油藏;水油体积比为18.78,水体较活跃。但随着开发进行,水侵系数、地层压力下降,需要补充地层能量。研究结果可指导后期开发调整工作,并为确定合理的转注时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锦45块为辽河油田典型的中厚互层状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2000年区块产量进入递减阶段,为了控制吞吐后期产量递减趋势,转换开发方式势在必行。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类似油藏转驱研究成果和现场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在锦45块开展了室内物理模拟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最终确定了锦45块于Ⅰ组推荐转连续蒸汽驱方式,预计最终采收率55.26%。  相似文献   

11.
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形成是当今大气化学过程的研究热点之一. 城市大气中二次有机碳占颗粒物总有机碳的17%~65%. 单萜烯和芳香族化合物分别是SOA最重要的天然和人为源前体物,在大气中与×OH, NO3-和O3等氧化剂发生多途径反应形成有机酸、多官能团羰基化合物、硝基化合物等半挥发性有机物,通过吸附、吸收等过程进入颗粒相,改变了气溶胶的特性及其环境效应. 有机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源特征性,可以作为示踪分子解析颗粒物来源,二元羧酸是SOA的潜在示踪物. 论述了SOA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蜀南地区泸州古隆起东南部嘉陵江组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为裂缝-孔隙型储层,本文以岩芯和薄片观察为基础,结合电子探针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锶同位素分析以及阴极发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的分析,认识到区内储层成因机制主要包括:①同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是储层形成的主要机制;②古隆起抬升剥蚀对储层形成有重要影响;③破裂作用对储层质量有建设性作用;④表生期溶蚀作用可以形成有效储层;⑤白云石化作用对云岩储层的形成不一定起决定性作用。该储层成因机制的认识对储层研究其他方面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begins by describing the synthesis and recognition properties of the cucurbit[n]uril homologues CB[5], CB[6], CB[7], CB[8], and CB[10]. Subsequently, we describe the state-of-the-art i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CB[n] formation. We describe the experiments that establish that glycoluril ( 1 H) undergoes condensation with formaldehyde by a combination of chain-growth and step-growth polymerization processes. Chain-growth processes deliver methylene bridged glycoluril oligomers 2 C – 8 C as intermediates that may undergo macrocyclization to nor-seco-CB[n] when the oligomer is long enough ( 5 C – 8 C) and subsequently form CB[n]. Step-growth processes allow oligomers to condense to give longer oligomers connected by a single CH2-bridge that undergo macrocyclization to deliver (±)-bis-nor-seco-CB[6] and bis-nor-seco-CB[10]. Lastly, we describe some of the exciting new recognition processes of the newly formed members of the CB[n] family. For example, bis-nor-seco-CB[10] undergoes homotropic allostery during ternary complex formation, (±)-bis-nor-seco-CB[6] exhibits moderately diastereoselective recognition processes (d.r. up to 88 : 12) with chiral ammonium ions in water, and nor-seco-CB[6] functions as an aldehyde reactive CB[n] synthon that can control the folding of alkanediammonium ions into a backfolded conformation in water.  相似文献   

14.
薄片分析表明文昌A凹陷珠海组二、三段主要孔隙类型为次生孔隙。综合利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同位素、典型矿物识别等对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存在4种溶蚀成因机制。扇三角洲沉积背景下方解石沉淀和溶蚀残余钾长石指示早期淡水溶蚀作用。两期油气充注确定了有机酸的溶蚀时间。利用重晶石和金红石确定了酸性热液溶蚀成因,利用取样资料和铁白云石分布确定了无机CO2溶蚀的成因。并根据以上成因机制预测次生孔隙的分布,认为南大断裂带和6号断裂带次生孔隙带发育,是文昌A凹陷下步深层低渗储层勘探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SEM和EPA研究了粘土—熔融石英匣钵的微观结构随使用次数增加而产生的变化,分析了变化过程中匣钵内各相的受力状态及其对这种匣钵损坏的影响。要进一步改善这种匣钵的质量,应延缓骨料晶化及改变结合相组成。  相似文献   

16.
The formation of phenosafranine dyes, from the oxidation of mixtures of p-diamines and arylamines, is shown to be a seven-step process. It entails oxidation of the p-diamine to the p-benzoquinonedi-imine, which, as its conjugate acid, reacts with the arylamine to give a diarninodiphenylamine. Rapid oxidation of this gives an indamine that reacts, as its conjugate acid, with a second molecule of the arylamine to give a tetramino compound that is rapidly oxidised to the corresponding arylaminoindamine. The latter compound, in the form of its conjugate acid, undergoes intramolecular cyclisation, followed by rapid oxidation, to give the phenosafranine. In dilute solution (?10-4m), all but the four oxidation steps are slow and proceed at comparable rates, whereas, under preparative conditions, the arylamine addition and the intramolecular cyclisation are the slow steps.  相似文献   

17.
台玉萍  李新忠 《河北化工》2009,32(10):8-9,24
在非水溶剂正丁醇中,采用简单的有机溶剂回流加热法,在不加任何表面活性剂和分散剂的条件下,以Fe(OH)3溶胶为前驱物,通过在有机溶剂中回流加热脱水,得到了分散性良好的α-Fe2O3纳米管。对产物进行表征,XRD结果证实产物为三角晶系的α-Fe2O3,且纯度较高;TEM分析表明产物为分散性良好的单晶。进一步研究了该纳米管的形成机理,为先形成薄片状结构,再进一步卷曲为管状形貌。  相似文献   

18.
陈贞万  曾兵 《辽宁化工》2014,(12):1544-1547
通过对延长组烃源岩条件、沉积埋藏—热演化史、储集层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三叠系延长组两套优质烃源岩分布面积广,有机质含量高,早白垩世晚期为油气充注期,存在正常式、侧变式、顶生式三种生储盖组合类型。由于延长组烃源岩油气运移动力缺乏浮力作用,油藏主要分布在近生油坳陷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岩储集层中。  相似文献   

19.
对普光地区长兴组沉积格局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岩芯、薄片观察确定不同类型储集岩石和储集空间;从成因角度识别出长兴组储层主要为生物礁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和潮坪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通过对取芯段的物性分析,发现长兴组储层储层孔隙度主要位于2%~12%之间,渗透率主要分布于1~100×10^-3μm^2之间,并根据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集岩评价标准,对长兴组各类储层进行质量评价;通过研究发现,长兴组生物礁云岩储层主要以发育I类储层为主,潮坪晶粒云岩储层以发育匿类储层为  相似文献   

20.
利用测井数据标准化、深度归位进行校正处理,消除非地层因素对测井数据的影响。结合开发试油、剩余测试等成果实施论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利用原始测井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的评价误差,为准确建立储层解释模型提供了有效途径,提高了该区储层二次解释的精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