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下油藏位于濮城长轴背斜构造的西北部,是一被断层复杂化的断块构造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好,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导致剩余油分布零散。通过对该油藏剩余油的精细描述以及数值模拟研究,定量描述了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对提高该类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下油藏位于濮城长轴背斜构造的西北部,是一被断层复杂化的断块构造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好,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导致剩余油分布零散。通过对该油藏剩余油的精细描述以及数值模拟研究,定量描述了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对提高该类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濮城油田沙三中6-10油藏于1980年发现,1983年投入试采.由于沙三中油藏埋藏深、油层物性差、油井自然产能低,长期以来作为难采储量未投入开发.近年来在深化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对濮城油田沙三中9砂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结合油藏自身特性,确定了小井距压裂改造的治理方案,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南区沙二上1油藏1980年投产以来,由于储层物性好,构造简单,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高,井网损坏严重,属于停产停注油藏。通过对该油藏精细研究,找出剩余油富积区及潜力层,通过大修、补孔、恢复、挤堵等充分挖潜剩余油,提高油藏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5.
文95块已经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的开发中后期,针对该油藏层间矛盾突出,储量动用不均的状况,通过细化剩余油认识,以沙三中油藏为重点,通过立体层间精细调整来全面优化重组剩余油相对富集的二类层井网,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同时,兼顾文95块沙一下、沙二下、沙三上、沙三下油藏,采取上下连动的方式充分挖潜文95块剩余油潜力,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岩芯化验分析、测井解释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沉积微相,对L11块沙三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及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L11块沙三段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砂砾岩;储层物性条件好,为中孔、中渗型,储层非均质性强。通过对该块储层特征的研究,利用水平井有效挖潜剩余油,为改善本区油藏开发效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南油田X块沙二下油藏是在浅水湖泊背景下形成的三角洲沉积,由于储层物性差异大,沉积相变化复杂,长期的注水开发后,开发上两极分化严重,以河道砂为主的储层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以河道侧翼的前缘砂、远砂相为主的储层采出程度相对较低、低含水低能。通过相控剩余油研究,确定了河道侧翼沉积相变差部位是剩余油的富集区,为相变复杂油藏后期有效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文 33沙二下油藏是文南油田最大的开发单元 ,1 983年投入开发 ,现进入高含水期 ,1 991年对文 33沙二下油藏进行了整体剩余油监测 ,结果符合率极低。针对该油藏前期监测剩余油符合率低、剩余油分布认识难度大、治理效果差的矛盾和采出程度较低、采油速度低的潜力 ,通过对该油藏系统开展高精度 C/O测井、双源距、C/O测井和硼中子测井等剩余油分布测井 ,根据各种监测手段优选出适合本油藏的测井方法 ,利用高精度碳氧比测井对油藏由点到面进行了整体监测 ,并利用监测结果对油藏进行数值模拟 ,重新评价了区块剩余油分布 ,定量地解决了油藏剩余油在空间的分布 ,并掌握了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而研究部署了区块开发方案 ,通过实施针对剩余油挖潜方案后 ,取得较好效果 ,地层压力由 2 6.7MPa上升到 2 7.1 Ma。油藏自然递减下降了 1 3.44个百分点 ,综合递减下降了 1 7.33个百分点 ,采油速度提高了0 .1 8个百分点 ,2 0 0 1年年增油 2 .2 2× 1 0 4 t  相似文献   

9.
濮城油田沙二上 4-7油藏注采井网不完善 ,井况差 ,层间差异大 ,油层物性差 ,为此进行剩余油研究 ,确定剩余油集中分布在断层边角 ,注采井网不完善的井区 ,通过油井转注完善注采井网。对油井进行压裂改造 ,提高油藏水驱控制程度  相似文献   

10.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位于濮城构造西部,是一被断层复杂化的断块构造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好,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导致剩余油分布零散。通过对该油藏剩余油的精细描述,正确地评价了该油藏储层沉积为末端扇沉积体系,属于层状油藏,以及该油藏的分层动用状况,定量描述了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对提高该类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老油田调整挖潜的重要课题。本文应用开发地质学对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 ,利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新钻调整井资料 ,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因素 ,归纳剩余油分布类型 ,指出调整潜力和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桥口沙二下油藏精细描述的主要技术,包括流动单元的划分对比,构造精细研究,储层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参数模型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等研究方法及成果,并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依据研究成果,部署6口调整井,效果较好,证实了该研究的方法和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沙二下油藏构造复杂的特点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数值模拟 ,得出剩余油分布规律 ,应用多项技术充分挖潜剩余油 ;完善注采井网 ,解决层间矛盾 ,恢复水驱控制储量 ,提高开发效果。对生产油层多、层间矛盾突出的油藏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针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对其储层沉积特征、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沙二下亚段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动态资料及油藏精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长期的注水开发后,以河道砂为主的储层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以河道侧翼的前缘砂、远砂相为主的储层采出程度相对较低、低含水低能。通过相控剩余油研究,确定了河道侧翼沉积相变差部位是剩余油的富集区,为相变复杂油藏后期有效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油分布规律厂家采用综合研究方法,以油藏地质和油藏精细描述为基础。以油藏动态及动态监测资料分析为依据,应用大规模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手段综合研究宏观剩余油的分布。以濮城东区沙二下油藏为例,阐述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技术。  相似文献   

16.
《山西化工》2021,41(4)
低幅潮坪相薄层砂岩油藏国内比较罕见,其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较少。以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南部区块主力油田HN和W为例,精细刻画了低幅微构造、薄砂体及内部隔夹层、精细表征中高渗薄层长期超强注水物性突变、优势通道、注采流场对应关系,对油藏剩余油进行了精细描述和表征,形成了7种剩余油富集类型,并根据各类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和富集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7.
陈莹莹 《辽宁化工》2020,49(7):810-811
濮城油田沙三中1-5油藏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由于储层物性差异,造成注采状况与开发不匹配,水驱动用程度低;剩余油认识已不能满足目前开发的需要。通过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现场实施,并对油藏整体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后,认为一、二类流动单元的储层性质好,渗流能力强,水淹强度高;三、四类流动单元储层性质差,单元内液体渗流能力弱,动用程度低。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文南油田文33断块沙二下沉积微相研究,定量得出了各小层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并分析出文33块S2下油藏剩余油在平面、层间及各类相带的分布规律,为剩余油挖潜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辽河油田欢127块为例,针对该区块存在薄、稠、物性差、出砂、直井开采难度大等问题,研究利用侧钻水平井挖潜井间剩余油技术。通过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部署1口侧钻水平井。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现场实践表明:利用侧钻水平井能有效地挖潜老区稠油油藏的井间剩余油,为该类油藏的增储上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在大量研究有关老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技术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濮城油田这一类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技术的系统总结,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断块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进行微构造研究、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