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杏汁中的挥发性香气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提取物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分离和鉴定,确认了其中的60种成分,占总质量分数的92.08%,主要香气成分为酸类(32.60%)、醇类(18.45%)、醛类(18.10%)、酯类(13.95%)、酮类(2.84%)等.卷烟加香实验表明:杏汁提取物能赋予卷烟甜香、果香,提高卷烟香气的柔和性和圆润性,降低刺激性,掩盖杂气,改善口感,起到明显提升卷烟品质的作用;对不同的烟丝施加量应略有区别,一般控制在0.05%~0.1%范围内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2.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缬草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经毛细管色谱柱分离出41种成分,确认了其中的39种,其主要成分为乙酸龙脑酯和龙脑.卷烟加香实验表明,缬草油可有效地掩盖卷烟杂气,使烟气柔和、香气细腻,对改进烟气质量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枇杷叶、花和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枇杷叶中鉴定出29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1.16%;枇杷花中鉴定出27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9.99%;枇杷茎中鉴定出19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0.05%。枇杷叶、花、茎中共鉴定出55种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有6种,但枇杷叶、花、茎含有的特有成分分别为23、21、13种。2个主成分可代表3个样品的55种挥发性成分,样品之间的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具有较大的差异,枇杷叶的综合评分最高,枇杷花的综合评分其次,枇杷茎的综合评分最低。实验结果表明:枇杷叶、花、茎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得到泡菜在自然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及对风味影响较大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对泡菜的乳酸菌总数、基本理化指标和感官进行测定,同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发酵过程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发酵第6d泡菜品质最优,为最佳食用期;不同发酵时间的泡菜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发酵过程共检出化合物45种,酯类在发酵过程相对含量最高,是结球甘蓝泡菜的特征挥发性物质。对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硫氰酸甲酯、(E)-丁酸-4-己烯酯、乙酸己酯、叶醇、正己醇、β-蒎烯、二甲基二硫和二甲基三硫对泡菜风味形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12个品种香菇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提取出42个共有香气特征成分,构建成香菇特征指纹图谱。同时图谱信息与样品共有峰信息进行相似性分析,得到其良好可靠性,且可设定相似度阈值为0.6来衡量其香气品质,或者甄别与香菇香气的差异程度;依据所建图谱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其他食用菌样品进行对照研究,显示香菇样品与其他食用菌样品均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该特征指纹图谱可用于香菇香气的鉴定和监控。 相似文献
6.
7.
8.
9.
百里香精油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同时蒸馏与萃取法提取百里香精油,经气相色谱及色谱/质谱联用系统分析,并依据各成分的保留指数,鉴定出6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有26种碳氢化合物、14种醇类物质、6种醛类物质、6种酯类物质、2种酚类物质、6种醚类物质和2种酮类物质。主要成分是百里酚、伞花烯、γ-萜品烯等。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一种顶空—搅拌棒固相微萃取—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BSE-TD-GC-MS)检测卷烟烟丝中11种挥发性物质的方法,将其应用于烟丝加香工艺中的参数优化,分别对样品预处理方式和热脱附操作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①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相关系数R2>0.998,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0.052~0.524,0.172~1.684μg/g;②加标回收率在85.2%~97.6%,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2.7%~6.0%;③基于该方法研究优化了加香工艺滚筒频率和风门大小参数,得出与感官评吸中香气评定一致的最佳加香工艺参数为滚筒频率40r/min,风门大小90%。该方法灵敏度高、线性关系好,可以作为烟丝加香工艺参数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以沙枣花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其中的香气物质,结合气相色谱-嗅闻技术确定沙枣花中特征香气成分,应用主成分分析与感官评价确定沙枣花不同感官属性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沙枣花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筛选出对沙枣花特征风味起决定作用的特征成分。结果表明通过GC-MS分离分析,鉴定出139种物质,通过GC-O检测出63种沙枣花香气成分,包括13种醛类、7种酮类、14种酯类、11种醇类、4种酚类、5种酸类和9种其它物质,其中香气强度高的物质17种。通过GC-O及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15种风味活性物质,其中关键性风味物质(香气强度>3)包括肉桂酸乙酯、肉桂酸甲酯、苯乙酸乙酯、苯乙醇、苯甲醛、苯乙醛、异戊醛、桂酸异丙酯、叶醛。 相似文献
12.
13.
以滁菊为原料,利用亚临界技术提取滁菊净油;分别采用丁烷、丁烷+乙醇(夹带剂)、二甲醚和二甲醚+水(夹带剂)4种溶剂进行提取,采用GC/MS法对比分析了不同溶剂提取净油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并用所得净油分别进行卷烟加香评吸实验。结果表明:①4种溶剂提取的净油中共鉴定出48种化学成分,包括21种烯类、10种醇类、7种酮类、3种酯类、2种羧酸及其他成分。②4种净油中对应成分质量分数的差异较大。随提取溶剂极性的增大,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成分的质量分数逐渐降低。③以二甲醚为提取溶剂时,所得净油能较好地改善口感,卷烟烟气香气质和香气量改善,杂气降低,刺激性减小。 相似文献
14.
甘肃靖远旱砂西瓜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评价旱砂西瓜香气品质,采集甘肃靖远主栽的9份旱砂西瓜资源为实验材料进行果实挥发性香气成分鉴定分析。采用变异系数和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价西瓜的15个主要品质性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西瓜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西瓜起主要贡献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西瓜15个主要品质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康乐6号、硒砂1号和陇科13号依次位列前三,综合品质优。9份旱砂西瓜资源共检测出7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康乐6号含有37种香气成分,特有香气成分10种,香气种类最为丰富。挥发性香气PCA将9份旱砂西瓜资源分为4类,第1类为陇科13号、老金城、新金城、老金城5号、金花1号和陇星金城,第2类为康乐6号,第3类为硒砂1号,第4类为林丰巨星,并鉴定出4类西瓜资源中分别起主要贡献的香气成分。此外,西瓜挥发性香气成分数量与西瓜综合品质灰色关联系数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品质性状优异的西瓜资源通常含有较为丰富的挥发性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5.
以打破休眠期的大蒜为原料,制备白色、蓝色、绿色和黄色4 种颜色蒜泥,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揭示其风味及挥发性物质的变化。电子鼻检测中,不同颜色蒜泥对传感器的响应值雷达图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显示各个样品间的风味存在显著差异。GC-MS结果显示4 种颜色蒜泥共检测出83 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蒜泥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是硫醚类和醛类化合物,此为蒜泥的主要风味物质。使用PCA实现对蒜泥样品挥发性物质的区分,明确4 种蒜泥风味差异的挥发性物质,为研究不同颜色蒜泥的风味差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用感官检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和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技术对康砖茶叶香气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康砖茶叶主要香气轮廓为花香和木香。运用GC-MS分析,共鉴定出3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8种醇类、6种醛类、8种酮类、3种萜烯类、4种氧化物类和6种其他类物质。其中,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为1,2,3-三甲氧基苯(151.7μg/mL)、二氢猕猴桃内酯(96.9μg/mL)、2-乙基己醇(37.7μg/mL)、雪松醇(34.8μg/mL)和苯乙醛(25.5μg/mL)。GC-O结果显示,康砖茶叶的关键香气成分为反式-2-壬烯醛(青草香)、反式-β-紫罗兰酮(花香)、芳樟醇(花香)、己醛(青草香)、苯乙醛(青草香)、反式-α-紫罗兰酮(木香和陈旧味)和芳樟醇氧化物I(花香)。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康砖茶叶香气特征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庐山云雾茶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及产地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3个不同产地庐山云雾茶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在庐山云雾茶样本中共鉴定出7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顺-3-己烯-1-醇(4.00%)、庚醛(3.87%)、苄醇(13.76%)、十一烷(11.21%)、芳樟醇(3.70%)、苯乙醇(14.41%)、雪松醇(5.37%)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寻找影响挥发性成分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提取了6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2.63%,3个不同产地的庐山云雾茶能通过各自的化学特征被完全区分开。市场上随机采集茶叶样本,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其进行产地判别。结果可以从试样中鉴定出相同产地的庐山云雾茶,判别率为100%。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大孔树脂吸附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阜平大枣的烘焙挥发性成分,初步鉴定出5-甲基-2(3H)-呋喃酮等25种挥发性化合物。并对不同烘焙温度、烘焙时间、树脂用量、泵流速和洗脱剂用量的8个不同的烘焙处理进行比较,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处理的结果建立评价模型,确定了三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93.73%。据此模型对8个烘焙处理进行评价,效果最好的处理条件:150℃、烘箱加热60min、0.8g树脂吸附、泵流速为5m L/s,洗脱乙醚用量为10m L。 相似文献
19.
20.
为考察不同蜜源蜂蜜挥发性成分差异,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对8种不同蜜源蜂蜜成分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8种蜂蜜的挥发物中共鉴定59种挥发性化合物,椴树蜜中有30种,荆花蜜中有21种,荆条蜜中有16种,苕子蜜中有18种,洋槐蜜中有24种,野山花蜜中有27种,野酸枣蜜中有24种,枣花蜜中有32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蜜源的蜂蜜相似度不大,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结果表明,壬醛和生物碱乙酸甲酯作为潜在特征标记物,可以区分不同蜜源的蜂蜜,为鉴定不同蜜源蜂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