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单位大院构成了中国城市空间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经济一社会一制度的全面转型,中国城市空间正经历着激烈的空间重构.单位大院的空间及社会变化是中国城市社会经济转型与空间重构过程的微观缩影,是理解与透视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与社会变化的重要视角.本研究基于对北京市典型工业企业单位京棉二厂实地考察、访谈,以及厂史资料等多元数据,通过复原其从50年代建厂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变化过程,从空间模式、空间秩序等方面分析单位大院的空间性,试图通过对单位大院的空间变化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案例研究来透视中国城市转型与重构的空间过程.  相似文献   

2.
《门窗》2015,(12)
我国经济经过改革,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使得城市建设变得日益频繁。现如今,我国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使得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技术融合模式,其中涂鸦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应用最为典型,涂鸦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依靠公共空间建设体现出涂鸦艺术的价值。本文针对涂鸦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嬗变情况以及发展相关问题进行探究,以期为研究城市公共建设与涂鸦艺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与政治、文化中心.中央国家机构在当代北京城市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本文中,将中央国家机构的主入口空间定义为"国门空间"."国门空间"是国家与公众发生沟通的重要窗口与核心纽带,其空间形象往往也是城市和区域的重要意象形成来源和形象标识.因此"国门空间"在北京城市公共空间中具有非常典型的研究意义.同时,通过对中央国家机构主入口空间的分析和研究也必将对其它各级行政单位的主入口空间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立  薛德升 《城市规划》2018,(4):44-52,118
与欧美世界城市相比,中国世界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基于此,选取柏林和广州作为案例城市,对其跨国空间形成过程与机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柏林和广州跨国空间的形成与发展都受到历史作用的深刻影响,空间主导职能经历数次变迁,最终混合、杂糅进各类型跨国要素并与地方发生相互作用,二者都不是单一要素作用下的产物,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综合演变的过程。(2)形成机制方面,柏林波茨坦广场是一种跨国政治历史层累下的亚文化复兴更新机制,政府与国家的作用居于主导地位,空间职能和景观的每一次变动都离不开国家的作用和政治因素的考量,是一种典型的国家主导模式;广州天河北则遵循了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跨国空间生产机制,中央政府、城市政府、社会、市场通过制度的渐进式改革和创新频繁地发生互动作用,以"国家全球主义"的方式供给跨国资本盈利的市场、营造跨国阶层城市生活的空间,是一种典型的市场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产业用地供给与治理是关乎城市创新发展成败的关键环节.新的产业人群、产业业态对城市空间产生了新的使用需求,激发了城市空间的迭代升级,也对土地资源供应、规划与用途管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现行的产业用地供给体系与治理方式无法响应创新型经济的需求.面对经济形态与城市空间的全新逻辑关系,探索适应创新型经济的土地供给侧改革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干预手段.本文在解析创新型经济发展导向下"人-产-城"特性的基础上,聚焦适应创新型经济的产业用地供给与治理策略,总结典型地方的实践探索经验,进而针对供前、供时、供后等土地供给环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创新发展背景下的城市产业用地供应与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全球尺度重构背景下,以苏南典型政区为例,基于权力、空间耦合联动视角,考察了苏南典型政区经济发展。首先将权力、空间联动模式分为4种:高资源配置权+战略空间;低资源配置权+非战略空间;低资源配置权+战略空间;高资源配置权+非战略空间。此路径下,苏南典型政区经济发展呈现如下特征:(1)当城市内权力体系和空间体系同构时:①"高配+战略"组合下的政区易于吸引核心经济要素的集聚,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②"低配+非战略"组合在发展前期服务于重点政区,而后期能借助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取得稳步发展。(2)当城市权力体系和空间体系异构时:①"低配+战略"组合会致使该政区内的战略性空间资源在低权力平台上耗散;②"高配+非战略"组合下的政区又无法在短期内释放制度供给力,进而导致整个城市在区域竞争中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基于“供需”分析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鸣  沈沛 《规划师》2007,23(4):79-83
目前,我国针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框架及技术路线的研究成果不多,且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不足,如空间逻辑不够清晰、重终极蓝图而轻发展步骤、尚未突破传统思维惯性等,不能真实地体现城市发展的有机过程,切实有效地指导城市的现实建设.应立足现实条件,以供给与需求为切入点,采用基于"供需"的城市空间战略分析框架,把握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的核心问题,在进行城市发展空间需求分析、供给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从单位社区到城市社区的演替:北京同仁堂的案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北京同仁堂单位社区为例,考察转型期单位社区的演替过程.单位居民的迁出和非单位居民的迁入导致了单位社区人口构成的杂化过程.传统单位福利设施供给模式走向衰退,基于市场机制的城市生活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了更高品质的服务.单位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9.
在后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指导下,以"形式的自主性"和"意义的可生成性"为基本观点,结合一个典型旧城的案例,运用符号思维的方式,对旧城区历史遗存提出了结构性遗存和要素性遗存的识别方法.并从城区、街区、街道三个不同的层面,构建历史遗存在新的城市空间秩序中,从对立到共生的模式,为旧城空间的有机更新探寻一种多元开放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生长,由于其主动力的差异性、时间上的阶段性及地域扩展上的非均衡性,一直都受到社会科学工作者们广泛关注.在回顾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的主要两个方面--扩展机制和扩展模式的基础上,着重研究、讨论上海城市空间的扩展历程,可看出上海城市空间的扩展正在从"K形"扩展向典型的"星形"扩展转变、城市空间结构正趋向合理.  相似文献   

11.
城镇建设冲击并蚕食着乡村景观,使其风貌特征和地域美学逐渐丧失。从空间过程的角度研究乡村景观格局的特性与演变规律是对其进行保护与调控的基础。首先提出乡村景观格局演变的多尺度分析框架;其次以图式语言呈现了乡村古镇乌镇各尺度空间格局特征;最后分析了影响格局演变的多尺度空间过程。研究发现:自然生态过程是整体尺度上反映人们对人居安全和水患防范基本需求的主导过程;经济生产过程是复合尺度上促使乌镇交通与产业彼此适应与景观格局发展的主要动因;人文文化过程是单一尺度上使景观格局向着人的意愿与需求呈现地方特征的主要驱动。研究结论对制定乡村景观多尺度保护、恢复、维护和提升策略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中国近代体育馆的研究以单体案例研究为主,较少研究其空间模式及特征。以中国近代体 育馆作为研究对象,搜集相关资料分类整理,总结了它的历史演变进程,得出了典型的空间模式:并列式、依附式、 围合式、叠加式,并对其功能组成和空间特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Water adaptive landscape is a typical regional complex formed by mutual adapt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water systems. As a subfield of adaptation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hanges, research on water adaptive landscapes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on water, adaptation, and landscape.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concepts of “adaptation” in related disciplines, summarizes the primary attributes of adaptation, and puts forward a definition and research scope of water adaptive landscape. While pointing out that research on water adaptive landscapes mainly studies the processes, capacities, and strategies of relevant spatial forms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it also presents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in the experience of spatial patterns and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and narrative analysis, before proposing a research framework of water adaptive landscape by focusing on Mentougou District of Beijing. Finally, it offers prospects for future study from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framework, quantitative methods, social cognition, and feasibility.  相似文献   

14.
从单核到组团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典型特征.带状组团城市作为集城市形态和功能结构于一体的城市空间形态.其交通模式也具有特定的特征。论文以镇江市为例,着重分析了其城市空间与交通系统演变的互动发展过程和空间形态与交通模式的演化机理研究了交通模式选择与城市形态和用地特征的关系,综合典型交通模式特征,对不同交通模式进行适应性测试与评价,提出了支撑镇江市“一体两翼”城市结构的交通模式:以轨道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小汽车交通和谐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高效率的引导性交通模式体系。  相似文献   

15.
Issues of growth, especially the spatial nature of recent urban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ravel patterns, have receiv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In particular, questions persist as to how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orkers and jobs influences commute pattern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changes in commuting and land use patterns using measures of jobs–housing balance, commuting efficiency and other statistics. A smaller urban area is chosen for study (Tallahassee, FL, USA)and data on its workers, jobs, and commute patterns are obtained from the Census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Package for 1990 and 2000. The key research questions investigated probe whether there were substantial changes in urban form and commuting over the period. A two-tiered approach is taken where change is explored at the regional and local scales using GIS, optimization procedures, and inferential statistical techniques. The results reveal the extent of the spatial changes in the study area between 1990 and 2000. Major findings included stability in urban structure over the time period, as well as a persistent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and commute patterns.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their implications for other cities and for future work.  相似文献   

16.
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同一文化区域下不同生产方式为研究视角,把甘南藏区的牧区村落、半农半牧区村落和农区村落根据村落选址情况,划分为牧区山坡型村落、牧区草原型村落、半农半牧区河谷型村落、半农半牧区山坡型村落、农区村落五种类型,以五个典型村落分别作为研究案例,通过住户、组团、宗教空间之间的结构关系探索,提炼出牧区山坡型村落为住户外散、整体外散,牧区草原型村落为组团外散、整体外散,半农半牧区河谷型村落为组团外散、整体内聚,半农半牧区山坡型村落为住户外散、整体内聚,农区村落为组团内聚、整体内聚的聚落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7.
着重以交通沿线土地利用为对象的分析研究较少,而此因子在地区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与分析建模功能,研究南充市嘉陵区的典型地类——工矿仓储用地,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相对于道路交通网络的聚集程度,分析了该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为该区的城市化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Offering an alternative 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y of renewals of low-density urban villages, this research estimates potentials of increasing a city’s accommodation capacity of low-skilled labor force through economic approaches like the Game Theories. A design idea of creating an “arrival city” is proposed in the prototypical study on the renewal of the Ganjiazhai Community, a typical urban village in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Developing spatial patterns through a series of evidence-based deductions and estimations, this research forms a node-axis framework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that allows for an adaptive combination of spatial modules and encourages spatial sharing, which might shin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villages in Chinese cities.  相似文献   

19.
"山居玖式"以"行望居游"分类山居的方式引发了"将身体运动与山居空间建立转译关系"的思考。基于此启发及园林调研,将"行望居游"的山居方式与典型的山居基本空间建立转译关系,并以空间图解的方法解析归纳出螺旋式、取景式、山房式、回环式、山梯式、并联式、穿越式、点景式8种典型的复合山居空间模式,旨在以"空间"视角深化对园林的认识,并提供园林设计的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197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地域格局重塑以及2000 年后尺度理论的引入,国内学者展开了对尺度 重组理论及其实践性运用的积极探讨。在系统梳理尺度重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尺度重组分析框架下的空间演 变及管治性问题。从城市、区域层面考察该理论在区划调整、区域一体化、跨区域融合及地方增长极培育四大方面的实证 研究进展,提出以尺度重组为视角重新审视空间演变中的关系性及建构性问题是当下全球化时代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议 题。而当前实证研究领域与理论间仍存在较大断裂,研究广度及深度有待充分挖掘与扩展,未来在城市、区域研究及规划 研究领域可进一步拓展多重空间尺度建构及其影响、空间治理结构的多元化转变以及引入多个理论视角或新技术手段来共 同分析特定空间现象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