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发动机诱导产生进气涡流和可调进气涡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稳流气道试验台上开展了诱导产生发动机进气涡流和可调进气涡流的研究工作,证明在短直气道内,通过安装进气导流片能够产生一定强度的进气涡流,再配合另一气道进气流量的控制,可获得发动机缸内可调的进气涡流。非增压发动机试验表明在低速低负荷工况下,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4.
在螺旋进气道内喷气的柴油机可变涡流进气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设计了一种在螺旋进气道内喷射空气的柴油机可变涡流进气系统——喷气式可变涡流进气系统。对该系统的稳流气道试验表明,喷嘴在特定位置上向气道内喷射空气,可以增强或者降低气缸内涡流强度。通过稳流气道试验,确定了最大程度改变缸内涡流强度的最佳喷嘴安装位置及空气喷射方向,选择了喷嘴尺寸及空气喷射压力,并测定了不同喷射压力下,气缸内涡流比与模拟发动机转速的关系。对该系统做了单缸柴油机试验,结果表明,喷气式可变涡流进气系统基本不影响充气系数,但通过该系统对气缸内涡流强度的调节,有效地改变了发动机的排放性能 相似文献
5.
6.
7.
8.
在缸径×冲程 (D×S)为 1 1 0mm× 1 1 5mm ,采用浅ω型燃烧室的二缸柴油机上 ,就进气涡流强度对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进气涡流强度对柴油机的性能有明显影响 ,为改善性能 ,应选取合适的进气涡流强度。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介绍了WD615系列柴油机进排气道的改进目的和改进方案。进气道减小了螺旋角度并对气阀座进行了重新设计,排气道采用了与排气管相匹配的近似圆形截面并进行了光滑过渡。试验结果表明:改进设计后,进气涡流比由原来的2.43下降到1.80,进排气道的流量系数分别提高了24.7%和50%。整机试验证明改进后发动机获得了较理想的综合性能和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计算仿真的方法模拟某高速柴油机缸内的工作过程,分析柴油机缸内及进排气道内的流场、缸内燃烧过程以及有害排放物的生成。计算过程中采用部分或完全关闭一个进气道的方法改变缸内涡流状况,分析不同气道关闭方案下缸内涡流的强度,及其对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对柴油机完整工作循环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可获得缸内瞬态流场参数,当转速低于2400r·min-1时,完全关闭一个进气道可以在对动力性和经济性影响很小的情况下显著提高缸内涡流强度,减少碳烟的峰值生成量;部分关闭一个进气道,可以在对动力性、经济性几乎不影响的情况下减少NOx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15.
四气门柴油机缸内涡流形成过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稳流模拟试验台上,利用研制的缸内三维流场测量装置,运用热线风速仪测量了四气门柴油机缸内不同高度横截面的三维流场,通过对大量试验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四气门柴油机缸内涡流的形成过程及气门开度对其影响的变化规律。四气门柴油机缸内涡流主要由气缸周边处的强气流产生;缸内主涡流出现在两进气道气门的下方,随气门开度的增大而增强;副涡流出现在远离进气门一边,随气门开度的减小而减强。当缸内空气主涡流动量矩流率与缸内空气总动量矩流率近似相等时,就形成了始稳面,始稳距离随气门开度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17.
18.
柴油机涡流燃烧室起动孔起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根据采样样片分析,提出涡流室起动孔起动机理:压缩时有一股较高流速的空气射向涡流室,它能将扭曲的部分油拉向涡流室热区积聚,加强了起动时的空间混合成分,并形成浓度较高的区域,所以着火点首先在涡流室内形成,而在起动孔处还有油烟混合物泄向主燃烧室,它们能解脱火焰的窒息,获得连续着火而帮助起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