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15砂层组为对象,系统研究了三角洲前缘反韵律沉积的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特征,将夹层分为54种组合,分析了不同组合对油水运移形成的四种遮挡类型。应用多种矿场资料分析了该类储层特高含水期的七种纵向剩余油分布模式,制定了相应的挖潜对策,在胜坨油田调整挖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三角洲沉积厚油层韵律层提高采收率技术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胜坨油田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已进入到特高含水采油期,油田开发转移到"精细挖潜、深度开发"阶段,其中三角洲沉积单元有16个。针对三角洲沉积厚油层的发育特点,应用等时对比及相控原则,建立3个对比模式,开展韵律层及隔夹层描述,研究总结了三角洲沉积厚油层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模型,研究了韵律层井网重组的可行性,开展了射孔方式、堵水调剖方式以及周期注水等相关的技术政策研究,为胜坨油田三角洲沉积单元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三角洲前缘储层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营凹陷胜坨油田沙二段81 层三角洲前缘储层为例,利用岩心分析资料以及剩余油 饱和度测井资料,系统揭示了储层原始含油性以及特高含水后期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表 明,三角洲前缘储层具有反旋回垂向层序和反韵律物性分布特征,由此控制储层原始含油性也 具有反韵律特征。特高含水后期,受储层内部结构、级差与重力因素综合影响,剩余油具有3 种分布状态和3 种分布类型。三角洲前缘储层水驱过程相对均衡,近残余油态、过渡态、差异 分布、均匀分布类型的剩余油在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中占数量优势,单一成因砂体侧向边 界与四级界面耦合形成的侧向遮挡区域水驱程度相对较低,存在小规模的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4.
胜坨油田潜力韵律层综合挖潜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翔 《试采技术》2006,27(1):11-14
胜坨油田自1964年投入开发以来,随着采出程度的不断提高,剩余油分布越来越零散,潜力认识及措施挖潜的难度越来越大。针对胜坨油田韵律层地质特点,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和总结,逐步形成了从储层研究、剩余油定量描述、井网调整、注采工艺配套等韵律层挖潜综合配套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胜坨油田不同含水期油水平面运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胜坨油田沙二段1-3砂层组河流相正韵律油层和沙二段7-8砂层组三角洲前缘相反韵律油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统计、数值模拟和动态监测等方法,分析了不同含水期油水的平面运动规律。研究表明,在中低含水期,正韵律油层平面油水运动明显受沉积亚相带的控制,局部水淹带形成早,反韵律油层平面油水运动主要受注采井网控制,水淹带形成较晚;在高含水期,正反韵律油层水淹程度加剧,沉积亚相带的控制作用减弱;在特高含水期,正反韵律油层水淹均十分严重,主要受注采井网的控制,沉积微相带对剩余油分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党胜国  黄保纲  王惠芝  权勃  郑浩 《海洋石油》2015,35(2):66-71,90
锦州9-3油田主要含油层系为三角洲前缘相储层,多期砂体叠置,平面非均质性强,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生产矛盾突出,剩余油富集且复杂。通过研究油田小层平面分布特征、夹层分布规律、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层间沉积旋回的差异性和粒度韵律等参数,对油田主力油层三角洲前缘相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综合表征。研究认为油田主力油层整体上属于强非均质性储层,造成储层强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为原始沉积环境下沉积旋回差异性和粒度韵律的差异性。结合各小层的水淹程度分析认为剩余油较富集的区域主要在Ⅰ2、Ⅰ4、Ⅱ11、Ⅱ12、Ⅱ2、Ⅲ1、Ⅲ2七个主力小层和油田的西侧、东部裙边带井控程度较低的区域。综合考虑造成剩余油分布差异的储层非均质性因素,制定了合理的总体调整方案和注采井网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7.
夹层是影响油藏开发动态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油田开发实践证实,由于沉积、成岩等地质作用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夹层,因其成因、特点和分布又有较大差异,因此它们对油田的水驱规律的影响亦不同。基于厚油层设计的层内夹层分布理想模型,首先研究了夹层对韵律性储层注水井层内射孔位置的影响,然后以反韵律储层为对象,分别研究了夹层分布位置及范围对注采井网水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厚油层层内夹层发育且存在渗透率级差时,注水井射孔时应尽量射开层内高渗透区域;对于反韵律储层,当夹层处于采油井附近区域时,夹层对水驱影响程度最小,其次是夹层位于注采井间,而夹层位于注水井附近影响程度最大,其水驱效果最差,同时随着夹层范围的扩大,水驱效果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8.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油层层内潜力研究及挖潜措施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胜坨油田历经三十多年的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平面层间高度水淹,层内油层底部水窜严重。为挖掘油层层内剩余油潜力,运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对胜利坨油田各种沉积类型剩余油分布特点进行了综合研究,进一步认识了油层层内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利用超细水泥堵炮眼工艺进行层内挖潜,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改善了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开发效果。层内挖潜是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泌阳凹陷赵凹油田赵凹区经过多年开发,呈现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剩余可采储量少的特征。以储层构型理论为指导,精细解剖核桃园组三段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的内部结构,建立地质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储层剩余油分布状态,建立砂体内部结构控制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以正韵律单砂体为主,渗流能力自下而上由强变弱,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砂体上部;河口坝单砂体主体为反韵律,渗透率较高,剩余油主要集中在砂坝上部,而坝侧缘和前缘剩余油则主要分布于坝缘下部;河口坝砂体一般发育多个增生体,各增生体间普遍发育泥质或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剩余油分布主要与注采井分布有关,只有注水井或采油井作用的增生体往往成为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0.
韵律层内的剩余油已成为油田开发后期调整挖潜的主要目标,根据精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认识层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可以指导高含水油田后期的开发调整。以胜坨油田胜二区8砂组的地质条件为基础建立概念模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同一个韵律层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驱计算至高含水期后,在同一个韵律层内,垂向上上部小层剩余油饱和度高,下部小层剩余油饱和度低,接近于残余油饱和度;小层厚度越小,油、水的地下密度差越大,原油黏度越小,这种现象越明显;而注水井射孔位置对韵律层内垂向上剩余油的分布基本没有影响。因此,对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的胜坨油田,后期调整挖潜的目标是韵律层内的上部层段。   相似文献   

11.
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是中国主力油田增储稳产的主要对象,为了深入探究储层砂体分布特征,以大庆长垣萨北油田北二区萨葡高油层为例,采用密井网资料对65个时间单元沉积微相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该区物源供给充足和物源供给不充足2种情况下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砂体沉积模式。结果表明:(1)萨葡高油层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具有岩性细、砂泥互层、间断正韵律、垂向相序不完整、水下分流河道为骨架和河口坝不发育的特征。(2)萨葡高油层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分为近岸宽带型、中岸窄带型和远岸断枝型,沿物源方向分流角逐渐增加、分叉角先增加后减小和宽厚比逐渐减小。(3)萨葡高油层三角洲外前缘亚相受控于物源供给和波浪改造,席状砂分为厚而稳定型、厚而不稳定型、薄而稳定型和薄而不稳定型等4类,远砂坝分为厚而宽带型和薄而窄带型等2类。(4)萨葡高油层经历了湖平面早期高频振荡、中期缓慢下降和晚期快速上升的沉积演化序列;(5)物源供给充足时,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远且密度大、席状砂规模大、远砂坝发育;物源供给不充足时,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近且密度小、席状砂规模小、远砂坝不发育。该研究成果对指导类似岩性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具有借...  相似文献   

12.
洛河油田长7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沉积。分析了沉积微相对砂体展布、储层物性、含油性、以及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主体为有利沉积微相,砂体厚、物性好,含油性好,以油斑-油浸为主,有利测井相为齿化箱形、箱形和钟形。从渗透率韵律性及非均质定量参数两个方面评价了储层沉积微相内部的非均质性,分流河道的非均质性较强,河口坝次之。  相似文献   

13.
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田开发后期,储层沉积微相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微相砂体间储层物性的差异,决定了储量动用程度的差别。双河油田非均质严重,目前综合含水高达93%,采出程度35%以上,储量动用很不均衡。在对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分层动态测试、水淹层测井解释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内部储量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对不同微相砂体提出了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14.
对吉林油田分公司低阻、低渗、高饱和油藏的储层油气水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本区构造平缓,属保康水系所形成的三角洲前缘相和前三角洲相.砂体类型以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体和远砂坝砂体为主,砂岩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泥质含量较高.砂体横向上连通性好,纵向上砂层较多,属层状构造油气藏.该区青一段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属低-特低渗孔隙性储层,而且具有亲水性.以上诸特点使得各储层内均表现油气水混相存在特征,油气水平面展布特征表现了受构造控制的明显因素,高部位高产气,低含水,产油中等;低部位高含水,低产气,产油低;腰部位产油高.产能状况与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参数之间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最早采用现代技术开采和最早注水开发的玉门老君庙油田,在67年的开发历史中先后采用测井、油藏工程、岩心、数值模拟、水矿化度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开发时期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同时又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而同位素示踪技术对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油水分布关系和剩余油研究针对性更强,其原理为:对注水井注入两种同位素示踪剂,根据对应油井产出示踪剂质量浓度曲线形态的变化,以及两种示踪剂峰值质量浓度产出的时间差,以色谱分离理论与对流扩散理论为基础,应用示踪剂解释软件,进行注采对应关系分析、储集层非均质性参数确定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同位素示踪技术在老君庙油田M油藏4252井组的应用,为老油田后期注水开发剩余油研究提供了一种简捷直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胜坨地区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胜坨地区沙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特征特殊。综合大量地质资料描述了辫状河三角洲的岩性、沉积构造、粒度及沉积序列等沉积特征。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最显著特征是具有三层结构,由下而上依次发育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呈明显的进积层序。辫状河三角洲主体为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常见多个河道砂体在纵向上相互叠置,沉积砂体的储集性能良好,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