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受到投机冲击时,货币当局通常会提高利率进行防卫,然而利率防卫是否有效,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利率防卫的有效性与货币需求的机会成本弹性有关,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利率进行防卫才是有效的,否则反而会加速货币危机的爆发.  相似文献   

2.
货币产生到货币体系的建立,反应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和演变进程。货币性质的不同观点,体现了不同阶级的利益需求。货币关系的扩大,是资本主义市场扩展的结果。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三个主要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争夺和矛盾斗争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发展、稳定和衰落中有所体现。在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利益斗争的大背景下,国家利益是国际贸易中的核心利益。危机推动的受迫式改革无法造就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真正能够表达各方民意的只能是平等基础上的协作。  相似文献   

3.
发端于美国,如今仍在蔓延和深化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暴露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且再次凸显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处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边缘”地带上的亚洲国家,我们不仅需要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并力争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需要冷静地认真研究:在走向合意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漫长时期,如何建立一种稳定的地区性货币金融安排(不仅是应对危机的机制),有效地防范不合理国际货币体系对本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意外侵扰,最大限度地维护区域内国家的利益。亚洲国家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面临巨大困境。  相似文献   

4.
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地区各国都曾努力促进和加强东亚金融合作特别是货币合作.但碍于各种原因,东亚货币合作目前仍处于较低层次,且总体进展缓慢.随着东亚经济整体走向复苏,对区域经济与货币合作的要求也不断加强.回顾和分析了东亚货币合作的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障碍,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东亚货币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即宏观经济目标)是一个整体的、长期的和非量化的目标,只能为中央银行制定具体政策提供指导性原则.中央银行要实现最终目标,就必须掌握有关最终目标的信息,并据此操纵相应的货币工具.从实际的经济数据出发,从当前经济金融运行的现状、特别是金融市场发展的程度着手,定性、定量地分析了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可控性.尽管存在着结构性和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但目前这两个因素还是可以被中央银行控制的,只不过要提高它们的作用,仍然任重道远,而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货币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如何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国际金融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不同的经济体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意见和建议.从国际货币体系所主要包含的储备货币体系、国际收支平衡调节和国际资本流动等视角看,这些改革的设想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潜在趋势.中国应当根据这些新的趋势,设定新的国际环境下的金融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货币供应量失控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货币供应量失控的原因,认为基础货币投资放偏多,资金体外循环严重,总需求膨胀,缺乏切实可行的金融调控手段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会不同程度地引发货币失控,因此,控制基础货币,完善货币和资本市场,深化企业与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宏观金融调控手法是稳定货币,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货币传导机制对价格和产出的影响取决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共同作用,用货币数量论的观点来说,就是PY如何分解成P和Y.针对货币传导机制预期效应这一问题,讨论了总需求与总供给共同作用曲线移动的分布状态和预期货币效应走向.  相似文献   

9.
一、金融危机反映出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8年11月15日华盛顿G20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共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稳定”。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让世界不得不再次面对老生常谈问题,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银本位、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为了解决该问题的不同制度安排,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的宗旨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状况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了国内传播学领域关于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的内容和取得的成果,认为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形象概念辨析、国家形象定位及构建途径与传播策略研究层面,还缺少对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微观层面和操作层次的研究.对进一步深化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