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包头铁矿的冶炼特性及由于矿石含氟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起见,我所于1955年11月筹建了有效容积约为1米~3的实验高炉一座及全部附属设备。1955年11月30日至12月8日及12月20日至12月24日进行了二次试炉。经过设备上的改进后,于1956年1月20日至2月11日及4月23日至5月29日进行了二次冶炼试验,获得设计上所要求的的主要数据后停炉。在实验高炉冶炼试验期间并进行了4次物质平衡的试验。结果发现绝大部分的氟进入炉渣中,进入炉尘中的氟石多,而高炉煤气中的氟极低.  相似文献   

2.
在本文中,我们报告了1M~3实验高炉冶炼包头铁矿时所取得的煤气、炉尘和炉料样品的分析结果。实验结果指出,氟在炉顶煤气中绝大部分系以氟化氢的形态存在。从热力学计算与实验结果的比较,得知煤气中的氟化氢与炉料中石灰或石灰石之间的化学反应接近平衡。由于石灰或石灰石对氟化氢的吸收作用,在正常高炉操作条件下,炉顶煤气的含氟量仅约3—13毫克/立方米。因此,可以预料由于矿石含氟而引起的一系列高炉冶炼上的问题,均可以较顺利地获得解决。另外,我们对炉内各平面边缘煤气中含氟量变化的规律,以及氟进入炉尘的机理均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钢板材有限公司6#高炉炉役后期炉缸冷却壁热流强度上升,在保障炉缸安全的前提下,对6#高炉操作制度进行不断摸索和优化,探寻在低冶炼强度下合理的操作制度,以降低燃料消耗。文章介绍了对6#高炉采取钒钛矿入炉和降低冶炼强度等措施护炉,在低强度冶炼条件下采取降低富氧、缩小风口面积、缩小矿批重等措施,在保证炉况顺行的基础上实现了低强度冶炼低耗生产。  相似文献   

4.
高炉在用18.5%MgO的炉渣进行冶炼时,炉子比较顺行,炉温比较稳定。但由于炉渣的脱破能力较弱,必须提高炉渣的总碱度((CaO+MgO)/SiO_2)。本文着重地分析了高MgO渣冶炼时焦比升高的原因。理论计算证明将白云石直接装入高炉时由于带入炉中的CO_2量(每吨铁)增加了15%,导致了高炉的直接还元率以及因此的焦比的升高。应将白云石作为烧结原料。  相似文献   

5.
本次对高炉内氟的变化的研究,系在石景山钢铁厂内11M~3高炉上进行,试验结果证实了前一文中关于1M~3实验高炉内氟变化情况的结论,即煤气中氟与石灰或石灰石间接近平衡,而与温度的分布有很大关系。本次度验取得炉料样品较多,因此对氟从矿石中和熔渣中的挥发机理有所阐明,而对氟在高炉内的变化获得了较为完整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随着钢材质量优化要求钢水含流越低越好,但是在炼钢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脱[S],未必容易高炉内铁水有良好的脱[S]条件,但是要依靠增加渣量、提高铁水温度和调整炉渣成份来进行脱[S],脱[S]率一般只达到90%土。为了满足炼钢对铁水含[S]的严格要求,大约有80%的高炉铁水还需进行炉外铁水预脱[S],从而导致冶炼成本升高。日本钢管公司为了把高炉内的铁水脱[S]率进一步提高到>94%,发明了一种炉内脱[S]方法,无需再经过铁水炉外预脱[S],就能满足炼钢的严格要求。这个发明是把炉芯探测器通过高炉风口插入炉芯“死焦层”,碱…  相似文献   

7.
在本文中,我们报告了1M~3实验高炉冶炼包头铁矿时所取得的煤气、炉尘和炉料样品的分析结果。实验结果指出,氟在炉顶煤气中绝大部分系以氟化氢的形态存在。从热力学计算与实验结果的比较,得知煤气中的氟化氢与炉料中石灰或石灰石之间的化学反应接近平衡。由于石灰或石灰石对氟化氢的吸收作用,在正常高炉操作条件下,炉顶煤气的含氟量仅约3—13毫克/立方米。因此,可以预料由于矿石含氟而引起的一系列高炉冶炼上的问题,均可以较顺利地获得解决。另外,我们对炉内各平面边缘煤气中含氟量变化的规律,以及氟进入炉尘的机理均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在本文中,我们报告了11M~3高炉冶炼包头铁矿时炉料样品包括矿石、初渣、终渣的岩相分析及初渣的化学分析结果,并结合温度测定数据,画出了高炉中等温线及各区域的分市情况,以及各区域炉料中的矿物组成。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讨论了冶炼包头铁矿时的初渣形成机理,并指出初渣的性质与一般酸性铁矿不同,此点对高炉的顺行有利。  相似文献   

9.
为了弄清高炉处于低燃料比时的各种现象,日本钢管公司于1981年9—11月间在福山3高炉上进行了大型高炉的极低燃料比试验。该炉容积3223米~3,75年1月投产,试验时炉役已处于中后期。试验中采取以下措施以降低燃料比:1.改善原料条件:炉料中烧结矿比从83%增至97%,提高了烧结矿的还原性能;  相似文献   

10.
日本钢管公司已开发出一种新型高炉炼铁工艺。采用这种工艺冶炼时,以常温氧气取代热鼓风通过高炉风口喷入炉内,同时还在炉身上部向炉内喷吹预热煤气。为了开发这一新型炼铁工艺,现已利用一座试验高炉进行了数学模拟和操作试验。操作试验时炉况稳定,经技术鉴定符合炼铁  相似文献   

11.
唐钢1号高炉炉容2000m3,采用了陶瓷杯炉缸、砖壁合一的薄内衬结构、铜冷却壁、软水密闭串联循环冷却等一系列先进技术。通过高炉操作技术进步和精料、富氧、喷煤、高风温等一系列强化冶炼技术的应用,使高炉在保证稳定、顺行的基础上,高炉利用系数逐渐提高到2.6t/(m3·d),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也不断优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豫宣 《中国有色金属》2012,(22):28-35,38
2012年5月9日至6月3日,短短的26天时间,历史不会忘记,豫光为铜冶炼工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实验炉为双底吹炼铜开创了崭新的时代!懂得感恩的豫光人,给了实验炉最高的荣誉。  相似文献   

13.
赵喜 《金属世界》2016,(4):33-35
高炉的寿命主要取决于炉缸的工作寿命。5#高炉自2001年10月扩容性改造大修开炉至今,已生产十几年,累计生铁产量已达到25284439 t,单位炉容产铁量达到9725 t/m~3,高炉进入炉役后期生产。由于炉缸电偶温度点损坏,为了安全生产起见,新增加炉缸及炉身冷却壁水温差监测系统。稳定生产的同时严密监测炉缸水温差和热量强度的变化,以及炉缸钢甲电偶温度的变化;通过控制炉内冶炼强度,积极调整送风和装料制度,加强炉内及炉前操作管理,针对原燃料的变化及时调整操作思路,积极对炉缸进行维护。目前5#高炉炉役后期生产稳定,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使各项指标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日本钢管公司福山钢厂5号高炉是该厂第五期建设项目,是形成年产粗钢1600万吨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建设周期为一年零七个月,于1973年11月8日点火投产。这座高炉是在前四座高炉投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其容积为4617米~3,炉缸直径14.40米,采用了2.5公斤/厘米~2的超高压炉顶设备,日本钢管公司的冷却板和四钟  相似文献   

15.
张定永  高海涛 《轻金属》1992,(12):40-42,15
试验是直接利用块状铝矿石、硅石及碳质还原剂在工业硅炉中冶炼含Al为20%~50%的初始硅铝合金。对于影响试验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和参数进行了探讨。得到了直接用块状原料在工业硅炉中冶炼出含Al为30%左右初始硅铝合金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刘波 《金属世界》2011,(6):38-41
对本钢六号高炉(2850m3)强化冶炼实践的过程进行了总结。通过采取精料、提高和稳定炉温、加大矿批重降低燃料比、优化布料矩阵使煤气流合理分布、提高风温、出净渣铁、降低慢风率和休风率等措施,使炉况长期保持稳定顺行,实现了高产、低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重钢620m~3 3号高炉由于受炉体结构、冶炼强度、炉内工况、材料疲劳因素的影响,3号风口区炉皮在1985年3~4月间连续两次发生炸裂,裂纹沿风口上下延伸达9.5m,宽40mm左右(图1),严重影响了高炉的安全运行。根据裂纹情况确定了修复方案,并对其进行补焊处理。  相似文献   

18.
导言 1968年11月13日在Inland钢厂的A号高炉上开始了新的快速水冷风口的大规模试验,以判断其效果。高炉炉缸直径为8.08米,全部是新砌砖的,16个风口由普通风口和快速水冷风口组成。至今的试验情况证实了快速水冷的优越性,新风口比普通风口寿命长,耗水少,从炉内  相似文献   

19.
轻金属冶炼设备学组筹备小组于1984年12月10日至13日在沈阳召开了轻金属冶炼设备学组成立大会及铝电解多功能联合机组出厂审定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及各有关工厂、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106名。会议期间,共交流15篇学术论文。通过交流和讨论,大家交换了信息,增加了知识,收获很大。大会选举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贵州铝厂、北京冶金机电学院,抚顺铝厂、山东铝厂、沈阳有色冶金机  相似文献   

20.
对本钢新1号高炉强化冶炼时间进行了总结,根据本钢新1号高炉现有情况,通过对本钢新1号高炉采取加强原燃料管理、优化上下部制度及日常操作、抓好渣铁排放等,高炉产量稳步提高,焦比不断降低。内容导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