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中国竹资源体量虽为全球之最,但其产业附加值尚未达到全球先进水平.从宏观角度来看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竹材产业发展尚处于OEM的阶段.如何推动中国竹编家居产业向OBM发展,是当前设计介入竹编产业所急需探讨的问题.以设计介入为突破口,从微观视角入手,运用数字化技术,对竹编编织技法进行参数化研究,提出数字化下的竹编产品设计新思路,结合社会创新的工作方法提出适用于当地竹编产业的发展体系.方法 通过传统竹编编织技艺的数字化转化,结合在地资源,进行竹编产品的设计研究,通过开放式的创新方法,将设计、生产、社会认可进行有机的结合.结论 竹编作为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活态化是保护过程中急需探讨的问题,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当代竹编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开放创新设计对竹编进行数字化设计研究,为竹编技艺在当代的使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并进行实践论证.  相似文献   

2.
汤晓颖  邓亚荣  罗立宏 《包装工程》2021,42(18):308-315
目的 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创新,通过水墨艺术的数字化创新与设计研究,使传统水墨艺术与当代数字化技术从互为平行到主动相交,从传统水墨文化中建构新时代的表现形态与符号新意.方法 在实现当代水墨艺术创意概念设计的同时,完成了红外互动投影系统的搭建,对笔触点与背景图像分离、笔触点的目标追踪等难点技术进行了符合传统水墨艺术的互动投影要求的创新与突破.结论 将互动投影技术与水墨艺术结合,进行再创作、再表达,突破水墨艺术以视觉为主体的惯性认知,强调听觉与水墨艺术的关联性,实现概念创新的设计人员与架构设计的技术人员跨界合作交流,最终完成数字化艺术表现的多感官新体验,为传统艺术的数字化创新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加强视觉信息和文物修复的内在关联性,强化信息艺术设计的认知过程和感受方式,以南朝石刻数字化修复为研究对象,进行视觉信息创新设计的研究。随着数字化文物修复技术的不断创新,视觉信息创新设计也在南朝石刻保护和修复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其重要作用。通过梳理南朝石刻保护与修复的图像、符号、场景等视觉元素,在现存的南朝石刻研究的基础上,将石刻保护与修复的视觉元素、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运用文献分析、个案研究、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南朝石刻信息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充分发挥了信息视觉化优势,以数字化的创新思维模式,赋予南朝石刻新的情感含义,综合文物修复工程、视觉信息设计方法、数字信息技术等。探索视觉信息设计在数字化文物修复中的创新设计和突破,不仅增强了视觉传播效果,而且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了文物形态和文化。  相似文献   

4.
陈英波  龚静芳  李益炯 《包装工程》2023,44(8):446-451, 456
目的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革新,数字化技术是乡村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但乡村文化中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创新发展建设却相对滞后。基于此,探索运用数字化技术与手段,对乡村文化中的红色资源进行重新包装与再设计,让观众通过视听语境真切地融入红色文化中,体会红色资源的文化力量。方法 立足浙江省丰富的乡村文化,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探索数字化设计原则与实施路径,运用全景图像、虚拟互动、主题游戏等数字化设计手段,强化视觉感官效果,调动观者多重感官接受红色资源信息。结论 数字化设计为红色资源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除红色资源本身的政治价值外,数字化设计为红色资源的产业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开拓了红色资源文化输出与传递的渠道,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形式与内容。  相似文献   

5.
刘雁  徐德敏 《包装工程》2016,37(14):43-46
目的研究数字化时代视觉形态的表现形式、传达手段和实现过程,分析新的视觉艺术语言的特点。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近年来出现的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图形创意、数字视像和基于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设计作品特点,归纳视觉形态的多样性、视觉形态的参数化、视觉形态的动态化。结论视觉形式由以往纸媒的静态化、平面化、单一化,逐渐发展演变为数字媒介的动态化、多维化、跨界化和综合化的态势。在有效运用数字化视觉形式表现手段的同时,需要提升人们的审美趣味、创新思维和设计内涵。  相似文献   

6.
张玉凤 《包装工程》2020,41(14):252-256
目的为我国新媒体融合视阈下视觉传达设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良好对策,对新媒体视阈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新媒体视阈下视觉传达设计的特征和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找到新媒体视阈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方向。结论在新媒体视阈下视觉语言和视觉层次的启示下,进一步指出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要适当的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来构建视觉元素信息传递的完整性以及视觉图像语言结构的丰富性。为了更好地适应数字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特点,应加强视觉语言传播在当代数字新媒体中的应用。指明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工作者在设计作品时可以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将传统设计理念与创新表现形式相融合,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崭新的创作空间,从而来寻求创新的无限突破。  相似文献   

7.
叶莉  刘瑶 《包装工程》2017,38(22):94-98
目的以产品的包装设计为切入点,分析当代包装设计中视觉化复制现象出现的原因;对设计教育中布扎体系和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以驱动包装设计创新文化的发展。方法从设计学的角度剖析布扎式视觉化复制现象的具体表征,并对此现象提出实践性的解决方案,结论从视觉延伸维度、视觉观感维度、视觉驱动维度3个方面提出解决布扎式视觉化复制现状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赵沃林  薛拥军 《包装工程》2023,44(10):332-339
目的 归纳总结粤剧文创产品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创新设计策略,以拓宽粤剧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提升粤剧文创产品的竞争力。方法 以地域性文创产品的研究现状为基础,结合粤剧发展现状,探究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粤剧文创产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整体性引入转译理论和文化三层次结构,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运用到增强文创产品的附加值中,以促进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助力优秀地域文化及其产品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结论 挖掘地域文化价值,并将之融合于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中,是增强传统文化自信的必然手段。在粤剧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对粤剧文化物质、精神、行为层面的典型元素进行设计转译,由外及内地将岭南审美价值、人文意境和文化创新三方面应用到产品开发过程中,可设计出极具岭南特色的地方性粤剧文创产品,丰富了设计手法,同时也拓宽了粤剧文创产品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9.
民间吉祥图案在空间视觉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邓焱  李中扬 《包装工程》2014,35(8):125-129
目的探究民间吉祥图案在空间视觉设计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民间吉祥图案类型、寓意与传说以及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现状来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从形态与寓意入手,对民间吉祥图案进行空间化视觉设计应用研究。结论以全新的角度来运用民间吉祥图案,使其趣味化、艺术化、功能化,使其不仅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望,更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黎少 《包装工程》2022,43(22):350-358
目的 研究数字经济语境下AR技术在岭南文化创意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学术价值、设计方法、创新与思考。方法 通过分析数字经济语境下AR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包装设计案例,结合设计实践作品“寻味西关AR”,探究AR技术在岭南文化创意包装设计领域的创新与思考。结论“AR+岭南文创”是项目研究核心。AR包装设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数字经济的进步。增强现实技术将逐渐增加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对岭南文化起到数字化传承和保护作用,AR技术在包装设计上的应用将形成虚拟包装形态和提出绿色虚拟包装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1.
汤晓颖  唐艺英 《包装工程》2023,44(6):311-319
目的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视阈下探讨粤剧非遗数字化设计的新模式,以改善因非遗文化与受众时空差距和传统观摩式展示造成的受众流失问题。方法 主要采用分析法和用户旅程图法对现阶段粤剧非遗的传播现状及存在的痛点进行叙述,同时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出近几年具身认知运用到各个领域的  相似文献   

12.
江涛  郝鹏  杨超 《包装工程》2023,44(14):340-346, 428
目的 以“埋堆堆”粤语社交APP界面设计为例,探索如何运用现代解构设计方法对广彩瓷图像进行当代视觉转化,并应用于APP界面设计中,以期提升APP界面设计的文化内涵,同时活化传统手工艺,增强其生命力。方法 以广彩瓷图像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图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广彩瓷图像视觉特征进行总结,结合将广彩瓷图像应用于“埋堆堆”粤语社交APP界面设计的具体实践,分别从APP色彩设计、APP图标设计与APP插画设计3方面,探索与总结了如何运用现代解构设计方法,对广彩瓷图像进行形式和色彩上的分解与重构,并应用于APP界面设计中。结论 现代解构设计方法提供了一种将广彩瓷图像应用于APP界面设计的视觉创新方式,不仅有利于丰富APP界面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为我国界面设计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创新路径,也可以使人们在浏览和使用APP时感受到广彩瓷的独特魅力。在APP的日常使用中潜移默化地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赵羽中 《包装工程》2020,41(6):303-306
目的探索平面设计对数字摄影技术的创新应用策略。方法先从宏观角度就科学技术对数字摄影技术的发展的推动力谈起,总结数字摄影技术在这一趋势下的不断革新与延伸,深入挖掘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及应用于平面设计中所表现出的重要意义,接着结合平面广告设计、招贴设计、广告设计等具体领域展开深入论述,剖析数字摄影技术在突出设计内容、强化视觉效果等方面的应用方向与案例,从整体与部分两方面探究数字摄影技术所赋予平面设计的种种特质与创新。结论数字摄影技术凭借更全面的图像数字处理技术,有效提升了平面设计作品的画面清晰度和色彩丰富度,为设计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条件,也为更多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李夕雯  赵建府  曾俊华 《包装工程》2023,44(10):444-450
目的 数字技术是连接科学技术、美学教育的重要纽带,运用数字技术融合儿童美育教育工作,提出科技与美育相融合的创新发展思路。在科普中注重美育,在美育中探索科学,为前沿数字技术与儿童科普美育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方法 分析目前儿童科普美育教育的路径研究;以科普美育教育为主要研究内容,从数字技术的沉浸式、交互性、构想性出发进行分析;探索其对儿童科普美育教育中科学认知、趣味互动、审美素养等的有效影响。结果 数字技术运用在儿童科普美育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儿童建立美学思维和科学意识,提高儿童在科普体验中的兴趣度与参与度,提升科普教育成效。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化,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儿童科普美育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多感官地促进儿童美育教育工作,是对当代儿童科普美育教育工作方式的有效补充,有着长远的意义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韩君  代简从 《包装工程》2018,39(24):76-81
目的 将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合理地运用到青少年数字化读物的视觉表现中,多角度挖掘影响青少年数字化读物发展因素,使其满足青少年的阅读需求和审美要求。方法 在青少年数字化读物设计中,分析图示化界面的个性化设计方法和思路,并对视觉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以及交互设计进行探索。结论 在数字化读物的视觉设计中,实时关注青少年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将时代审美的需求以及人机交互的技术进行有效结合,使青少年在阅读的同时,不仅能够感受到视觉美感,还能通过有趣的人机互动环节,与其它读者和媒介形成互动的关系,从而提升青少年对数字化阅读的兴趣,使读物中的精彩内容得以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6.
孟刚  孙颖  胡斌 《包装工程》2022,43(24):392-402
目的 以江南文化为语境载体,从视觉叙事的理论视角切入,探寻当代平面设计的中国语言。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平面设计方法的创新。方法 在系统研究梳理视觉叙事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以江南文化为衣钵的江苏平面设计作品视觉叙事的基本特征,其次剖析了海报、书籍作品视觉叙事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并从叙事内容,情节设置,表述途径,视觉设计4个维度构建模型。最后总结出从文字、图像,以及文图结合的设计叙事策略。结论 通过对“寻计江南”平面设计展作品的叙事策略、模型的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出视觉传达叙事的设计策略,对当代的平面设计创新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吴国荣  濮暄芸 《包装工程》2019,40(4):263-265
目的 探寻平面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及其对视觉符号的借鉴与应用方式。方法 沿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轨迹,引申出视觉符号的重要作用,分析视觉符号的基本内涵,总结其在平面设计中体现的简明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特点,接着从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功能着手,探析其交流、表达、实现和编码功能,最后分别将目光聚焦在包装设计、海报设计和标志设计等方面,就这些平面设计领域在设计过程中对视觉符号的创造性借鉴进行论证,多方探寻其应用路径与方法。结论 视觉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合理利用与创新,能够体现平面设计的文化性特质,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经济性要求,进而更好地传达设计师所要传递的信息,吸引人们的注意,获得理想的视觉传达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杨礼浪 《包装工程》2020,41(12):285-288
目的探索创新视角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原则及方向,分析可行的未来发展路径。方法基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内涵与当前的社会现实,分析创新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性,接着从设计理念、视觉语言、表现方式三方面总结创新方向,再深度探寻视觉传达设计在视觉中心、尺度和比例、整体与局部等方面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由这些创新基础出发,结合网络媒体、书籍装帧、招贴设计等视觉传达领域的创新要求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与策略。结论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创新,无论在发展方向还是设计原则上,结合时代要求与受众诉求,深入挖掘可以创新的方向与细节,这才是促进其长远发展的动力来源,才能在实现基本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设计形式与内涵,达到理想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