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乙醇-离子关合沉淀法制备茶多酚的新工艺,并对工艺过程进行优化。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茶多酚的收率可达到12.1%,纯度达92.3%,同时初步探讨了乙醇-离子联合沉淀法除果胶类物质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茶多酚的离子沉淀法提取及其成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了离子沉淀法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对茶多酚产品进行了成分分析。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浸提方案,即用60%乙醇-水溶液在70℃浸提茶叶2次,投料比为1:25,茶多酚的最终浸出量可达茶叶的22.5%。选用(Al^3 Zn^2 )为复合沉淀剂,以NaHCO3溶液调节pH值=5.5~6.5,进而以HCl溶液转溶沉淀,结果表明,茶多酚的产率提高到11.8%,纯度达到99.5%。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离子沉淀法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对茶多酚产品进行了成分分析.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浸提方案,即用60%乙醇-水溶液在70℃浸提茶叶2次,投料比为1:25,茶多酚的最终浸出量可达茶叶的22.5%.选用(Al3 Zn2 )为复合沉淀剂,以NaHCO3溶液调节pH值=5.5~6.5,进而以HCl溶液转溶沉淀,结果表明,茶多酚的产率提高到11.8%,纯度达到99.5%.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萃取-沉淀法提取茶多酚的工艺特点,确定质量分数70%乙醇萃取茶多酚的最佳温度为70℃,最适时间为30 min,料液比为1∶20,进而确定以ZnCl2做沉淀剂,选用NaHCO3溶液调节pH为6.0,沉淀浓缩液中的茶多酚,盐酸转溶沉淀后在pH为5.0时乙酸乙酯萃取茶多酚,提取率可达21.23%。该提取工艺简单,无毒性,得率高。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利用竹叶纤维吸附绿茶提取液制备低咖啡碱(CAF)含量的茶多酚(TP)工艺.首次报 道应用逆流提取技术和竹叶纤维吸附法对茶多酚进行提取、吸附分离.吸附柱经水洗除杂质,40% 乙醇洗脱获产品,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筛选工艺参数,最后经冷冻干燥制得茶多酚产品.实验结果 表明:竹叶纤维对茶多酚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具有很强的吸附力而对咖啡碱吸 附能力差,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室温,TP,EGCG 和CAF静态吸附量分别为117.81,53.10,9.00 mg/g;洗脱条件为水2BV,40%醇2BV.茶多酚产品TP,EGCG,CAF质量分数分别达到98%, 48%,0.5%,得率10.18%.工艺纯绿色,低成本,高得率,适合茶多酚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6.
咪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吡啶分子为探针,使用红外光谱法测定了不同阴离子型的眯唑类离子液体的酸性.并以此类离子液体为催化剂研究了乙醇和乙酸酯化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结果表明.n(乙酸):n(乙醇):n([OMIm]HSO4)=1:1.5:0.2条件下,60℃,反应4h,乙酸的转化率为84.3%,乙酸乙酯的收率为84.2%,[OMIm]HSO4离子液体经真空干燥后重复使用3次,催化活性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7.
以益阳黑茶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02萃取技术提取黑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采用正交试验对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夹带剂浓度和夹带剂用量等因素进行优化(固定萃取时间为2h).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根据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结果得出茶多酚的最佳萃取条件: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20MPa,夹带剂采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适宜用量为100mL/150g,得率为(0.190±0.004)%.咖啡碱的最佳萃取条件: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0MPa,夹带剂采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适宜用量为300mL/150g,咖啡碱得率为(0.457±0.036)%.  相似文献   

8.
采用溶剂萃取法和离子沉淀法(Zn2+)相结合的提取工艺,分别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从乙醇浓度、原料粉碎粒度、浸提温度、浸提次数、料液比、浸提时间等方面探讨了提取工艺的参数。得出提取的最佳条件:乙醇浓度20%、40目、浸提温度70℃、浸提1次、料液比1:20、浸提时间15 min。  相似文献   

9.
Co/MgO固体催化剂CVD法合成单壁纳米碳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用浸渍法、离子吸附沉淀法、溶胶一凝胶法制备了四组Co/MgO催化剂.1000C时,这些催化剂均能在CH4气氛下合成单壁纳米碳管,产量受催化剂活性组分尺寸影响明显.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热重分析(TGA)结果发现,浸渍法中以乙醇作为溶剂制备的催化剂所制得的产物中含有最多的单壁纳米碳管;离子吸附沉淀法所得的催化剂因沉淀的活性组分颗粒过大而不适合于单壁纳米碳管的生长;溶胶一凝胶法通过优化工艺将有望获得高产率的制备单壁碳管的催化剂.TEM和电子衍射观测同时表明所制得的单壁纳米碳管的直径都分布在1nm左右,且大部分聚集成束.  相似文献   

10.
乙醇室温浸提法提取黄芩总黄酮的工艺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水煎煮法、乙醇回流法、乙醇室温浸提法对黄芩总黄酮得率和纯度的影响。确定乙醇室温浸提法的工艺条件为:50%乙醇室温浸提3次,每次24h;酸沉温度40℃;酸沉pH为0.5。该工艺稳定性好,黄芩总黄酮的平均得率为7.68%。  相似文献   

11.
茶叶提取物抗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茶叶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茶多酚提取率达80%以上;探讨了茶叶提取物对各种菌的抑制效果,其中茶多酚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三种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酵母菌,霉菌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茶汁中灵芝菌产多酚氧化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茶汁中茶多酚一方面对灵芝菌菌体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低浓度的茶多酚能诱导灵芝菌分泌多酚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可降解发酵液中多酚类物质,减少酚类物质对菌体生长的影响,积累更多的胞外代谢产物,降低发酵液酚氨比,提高茶色素含量,因此在低档绿茶汁中研究灵芝菌深层液体发酵产多酚氧化酶,对进一步研究发酵代谢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正交设计考察不同发酵培养基组分对灵芝菌在茶汁中产多酚氧化酶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 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合为蔗糖2.5%,蛋白胨0.25%,茶汁2.5%,KH2PO4 0.20%;该菌的最适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液pH5,摇床转速200 r·min-1,培养温度30 ℃,接种量10%,装液量20%,培养时间为7 d,其多酚氧化酶活性达到95 U·mL-1.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低档绿茶对灵芝菌摇瓶发酵的影响,低档绿茶由于成分多样复杂,一些特殊因子能够促进灵芝菌发酵过程中胞外多糖的合成,但因其多酚类等抗性物质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菌体生长,与对照实验相比,其生物量降低了17.08%,胞外粗多糖增加了42.5%.同时探讨了低档绿茶经过灵芝菌发酵作用后,茶汤中主要呈味成分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茶多酚降解了64.8%,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了9.7%、酚氨比降低了67.8%、水溶性灵芝胞外多糖增加,茶汤品质得到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研制成从低档绿茶中提取天然食品抗氧化剂茶多酚的成套设备。阐述了成套设备的设备,配置工艺流程及特点,年产15t茶多酚的成套设备运行结果表明,茶多酚提取率大于8%,纯度高于95%。  相似文献   

15.
绿茶茶多酚工业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从低档绿茶中提取天然食品抗氧化剂茶多酚的工业生产工艺,工艺主要流程为茶汤预处理后的多级逆流萃取,真空浓缩,纯化沉析,低温真空干燥,该工艺的工业规模生产茶多酚得率大于8%,纯度高于95%。  相似文献   

16.
茶多酚用于饮用水消毒的初步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植物多酚的基本性质及国内外的研究应用现状 .简要阐述了分子量较小的茶多酚用于饮用水消毒时 ,投加量、接触时间、环境影响因素和杀菌持续性等方面的试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7.
茶多酚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茶多酚用于新鲜大豆食用油脂的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油中茶多酚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且无毒、安全.特别是改性后的油溶性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更强,它克服了水溶性茶多酚对油脂的色泽及透明度的影响,并具有耐热性,其抗氧化效果随添加量的增加和存放时间的延长而加强.  相似文献   

18.
茶多酚的功能特性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并对其在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以天然富硒绿茶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醇溶性活性物质,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0%,料液比1∶25,提取温度60℃,时间2 h,超声波功率400W,提取得率为44.44%.制得的富硒绿茶活性物质化学组成为:硒1.03μg/g,茶蛋白31.09%,茶多酚53.22%,茶多糖13.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